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先天性肾病征(CNS)是由一组疾病构成,要的临床特点是出生后(三个月)即出现符肾病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肾病征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的疾病间差异很大。除了先天性肾病芬兰型和非芬兰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外,前的研究表明家族性肾病征至少有三个致病基因,分为NPHS1(其基因产物命为Nephrin,位于19q13)、NPH......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肾病芬兰型和非芬兰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长,故近亲婚配者其子代发病率高,而Drash综征常有继发因素。

(二)病机

已明确芬兰先天性肾病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推测基因病变导致硫酸类肝素代谢障碍,使小球基底膜缺乏硫酸类肝素,阴电荷屏障损伤导致大量蛋白尿是本病的要发病机制。

1966年Norio对57个芬兰家系进遗传调查,明确此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缺陷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长13.1,1983年Vernier等以阳离子探针PEI检测5例先天性肾病征,发现GBM的阴离子位点数量减少,该作者认为硫酸类肝素的减少是起本征中小球滤过膜对蛋白通透性增高的原因,1998年karl Tryggrason等报告本症有小球足突间的裂孔隔膜上nephrin的异常,为编码nephrin的基因NpHSI突变所致,病理所见,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小球可能正常,也可能呈现局灶段性硬化,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呈现弥漫性小管囊性扩张,在疾病的晚期阶段,小球毛细管襻塌陷,呈现弥漫性硬化;小管广泛扩张,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有人曾称本征中最具特色的改变是近小管囊性扩张,被称为“小囊性病”(microcystic disease),但发现小管的这一病变可能系获得性者,是由于持续的大量蛋白尿和(或)小管尿流受阻,致未完全成熟的单位出现小管囊性改变。

症状

1、先天性肾病芬兰型: 本病多发于新生儿,多数患儿早产,体重低,胎盘大(平均重为新生儿体重的40%),50%患儿于出生时或第1周即发现蛋白尿,其余患儿也在出生3个月出现蛋白尿,起初蛋白尿为高选择性,而后渐变成非选择性,常伴有生长发育障碍与养不良,头小,位低,梁等特殊面容,易并症脐疝抽风,感染与成等,约50%患儿于1岁死于感染,其余在2岁左右出现功能障碍,平均2、8岁进入终末期肾病,如不采取治疗措施则4岁时死亡。

2、先天性肾病征非芬兰型: 该病发病较芬兰型晚,多在出生3个月后至3岁前出现蛋白尿蛋白尿增多出现肾病征,功能损伤进展较快,患儿多在儿童期因功能衰竭死亡,但是,少数蛋白尿较轻的患儿,功能损害进展慢,死亡稍晚,该病患儿一般皆足月产,出生体重和胎盘大小与正常分娩无异,少数患儿可并发Drash综征,呈现男性假两性畸和(或)Wilms

3、继发性先天性肾病 继发性CNS除了肾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常伴有一些特有原发疾病的临床紊乱症状,可与原发性CNS相鉴

4、Drash综征: Drash综征表现为先天性肾病征,并发于Wilms和(或)男性假两性畸,其他相的病变如内障角膜混浊,小头,斜视眼球震颤及眼过宽等,该综征在同胞中出现,对治疗无反应,且可在同种移植后再发,这些患者移植后肾病征的再发是因巨细胞病毒感染或移植排斥反应。

Drash综征的常见伴随症状是男性假两性畸46XY和眼异常,个报道一例46XY女性病人也有同样表现,该综征的病理表现是弥漫性系膜硬化,由于双侧Wilms高发,因此,有人推荐应做预防性切除。

5、Galloway-Mowat综征和Roos综征: Galloway-Mowat综征也表现为先天性肾病征,典型的病理表现为在结构小球基底膜上有絮状物及细纤维丝(6~8nm)沉积。

表现为小头,婴儿痉挛,精神运动性阻滞的Roos综征,也是一种家族性疾病,它在婴儿期常伴发肾病征,Roos综征的病理表现是局灶性段性小球硬化伴广泛系膜崩解,椎上皮发育不良,精神发育迟缓,传导性听力丧失和色素性网膜炎,也是与婴儿期局灶性段性小球硬化肾病征有的综征。

并发症

要并发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栓塞,后期压增高等。

1、芬兰型 因蛋白尿迅速增多导致肾病征,出现严重的全身水肿腹水,常并发感染,栓及生长发育障碍或功能衰竭,患儿多在1岁肾病征并发症如感染或功能衰竭而死亡。

2、非芬兰型 该病少数患儿可并发Drash综征,呈现男性假两性畸和 (或)Wilms

检查

一般检查

1、羊水AFP水平增高: 是FNS患儿的特征性改变,由于在宫蛋白尿,在妊娠16~22周时,羊水的AFP水平增高;先天性神经发育不全,也可出现羊水AFP水平增高,但其碱酯酶水平常同时增高可资鉴

2、尿的改变: 患儿常有蛋白尿,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起初蛋白尿为高选择性,而后渐变成非选择性。

3、低蛋白血症: CNS患儿白蛋白水平很低,通常少于10g/L。

4、功能不全: 病初功能正常,但能迅速进展至功能衰竭,血尿素氮,酐升高以及红细胞增多

5、其他: 继发性CNS同时有原发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如先天性梅毒,VDRL试验阳性;弓虫,风疹,巨细胞,炎病毒感染,其抗体滴度升高。

活检:检查可见以下改变:

1、光镜: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小球可能正常,也可能呈现局灶段性硬化,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小管呈现囊性扩张,在疾病的晚期阶段,小球毛细管襻塌陷,呈现弥漫性硬化;小管广泛扩张,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在DMS的早期阶段仅有足突细胞的肥大,足突的融,系膜基质的增殖;晚期阶段,大多数小球呈皱缩硬化毛细管襻沿着空变性的上皮细胞排列,小管萎缩,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

2、免疫荧光: 早期正常;晚期在系膜区可有少量的IgM和C3沉积,可以是阴性,在系膜区或硬化小球区域可能有IgM,C1q,C3沉积。

3、电镜: 皮细胞肿胀,上皮细胞足突融,基膜皱缩等,基膜不规则增厚,正常的三层结构代之以一层杂乱无章,透明的,电子致密物,在基膜可见到大量的细丝状物质,足突融,系膜基质膨胀。

(1)芬兰型:病理检查光镜下特征为近小管呈囊样扩张,因此从前曾将此病命为婴儿微囊病,早期小球正常,而后系膜增生,晚期小球硬化伴间质纤维化,电镜显示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弥漫足突融,免疫荧光检查阴性。

(2)非芬兰型:病理表现为弥漫性小球系膜硬化或局灶小球硬化

(3)继发性先天性肾病:随着病因的不同,继发性CNS在病理改变上常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如先天性梅毒感染:光镜常表现为膜性或增生性小球肾炎,偶尔也伴有新月体的成,间质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可发现在系膜沉积区域有梅毒螺旋体抗原存在;电镜下可发现沿着基膜有小结致密物在皮下沉积,另如中毒,弓虫,风疹,巨细胞,炎病毒感染常呈现免疫复肾炎病理改变特征;此外,在巨细胞感染的病人,皮细胞中可见巨细胞包涵体存在。

4、其他应常规做B超,影像检查等。

诊断

诊断标准

出生3个月出现的肾病征为先天性肾病征。

1.芬兰

(1)临床诊断:依赖于有无家族史;宫已有蛋白尿,于临床出现症状时,中白蛋白多已<10g/L,当纠正中白蛋白至15g/L时,尿中蛋白可>20g/L;

胎盘大(>出生体重的25%);临床表现为6个月GFR常仍系正常;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活体组织检查有特征性病理改变。

(2)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常借助于羊水中的甲胎蛋白(AFP)检查,该检查是一种正常的胎儿期的蛋白,由胎儿,卵黄囊及消化道成,其分子大小及电化特性与中白蛋白者相似,妊娠13周时胎儿中浓度达到高峰,当胎儿发生蛋白尿时,则AFP随尿蛋白进入羊水中,故对曾分娩过本病小儿的孕妇于再次妊娠11~18周时检测羊水的AFP可有助于产前诊断,但应注意此种蛋白之增高还可见于有神经管畸的小儿,但神经管畸者除羊水中AFP增高外,碱酯酶也增高,可资鉴,此外AFP还可见于双胎,Turner综征等。

2.非芬兰型 本病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在3个月至3岁的儿童中发病,偶尔也见于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病理特征是小球弥漫性系膜硬化或增生硬化,局灶段性硬化小管呈囊性扩张,以深皮质层最显著,临床上这些患儿绝大部分表现为肾病征,并较为迅速地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3.Drash综征 Drash综征表现为先天性肾病征,并发于Wilms和(或)男性假两性畸,其他相的病变如内障角膜混浊,小头,斜视眼球震颤及眼过宽等,该综征常在同胞中出现。

4.继发性先天性肾病 继发性CNS除了肾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常伴有一些特有原发疾病的临床紊乱症状,可与原发性CNS相鉴,如先天性梅毒病人,VDRL试验为阳性;如弓虫,风疹,巨细胞,炎病毒感染,其抗体滴度升高。

诊断

1.芬兰型与非芬兰型CNS相鉴起原发性先天性肾病征者,除芬兰先天性肾病征外尚可由非芬兰型即弥漫性系膜硬化起,后者围生期无异常,胎盘大小正常,起病虽也可早在新生儿期,但多在出生3个月以后,本症较早进入功能减退,因尿毒症而死亡,病理上早期为系膜硬化小球毛细管襻塌陷,并无细胞增生;后期则小球硬化小管,间质纤维化,此外偶见由微小病变,局灶段性硬化病理改变起者,其对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应同年长儿。

2.遗传性肾病征与继发性者相鉴 继发性CNS因原发病的治疗(如继发于梅毒的抗治疗)可望肾病缓解,结起继发性者的原发病本身其他临床和化验表现,多可明确诊断,小婴儿有不能解释的肾病征伴外生殖器异常,则应考虑到Drash综征,此征Drash 1970年报告,表现为胚胎(Wilms),男性假两性畸脏受累(可表现为肾病征);部分病例仅有二联表现,其病理表现为弥漫性小球系膜硬化(diffuse mesangial sclerosis)和小管萎缩,其病变于皮质表层的小球重于近质者。

治疗

(一)治疗  

该病无特殊治疗法,应用类固醇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毫无疗效,并常表现为激素抵抗。故不能肾病征常规治疗。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1年死亡,但很少因为肾衰竭,而是多死于严重的感染、养不良、腹泻、电解质紊乱等。故要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彻底治疗应于2岁后进移植。   

1.减轻水肿要应限盐和使用利尿药。对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或伴低容量表现者,可输注无盐白蛋白。芬兰张自生后4周即静输入白蛋白,维持其浆蛋白在15g/L以上,则此时一般可无水肿生长发育接近正常。 2.维持养: 给高热量及足够蛋白质的饮食。   

3.防治感染: 感染为要死亡原因,应注意保护,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积极治疗,通常不预防性投用抗生素。必要时可间断地应用人丙种球蛋白制。   

4.防治并发症: 治疗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有高凝者给双嘧达莫(潘生丁)、小量阿司匹林或加用华法林治疗,可预防和治疗栓塞等并症。一般病儿压正常,后期压增高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   

5.其他: 近年有报告应用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也有报告伴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可减轻其蛋白尿者。 6.移植 :移植是惟一彻底治疗的法,通常于2岁后或体重达7kg时进。对蛋白尿严重者可先切除术(终止蛋白尿),靠透析维持生命等待移植。1992年Mattoo等报告一侧切除术,减少尿蛋白排出,而另一维持功能,认为此法能减少每月白蛋白的输注。   

Drash综征对治疗无反应,且可在同种移植后再发。这些患者移植后肾病征的再发是因巨细胞病毒感染或移植排斥反应。由于双侧Wilms高发,因此,有人推荐做预防性切除。   

(二)预后  

移植术以来本征预后已大为改观,有作者报告1987年后移植的34例随访3.7年,其移植存活率于1,2,3年时分为94%、81%、81%;GFR于1,3年时分为73.7%和75.3%。患儿情况较好,只1例发生慢性排异、压。继发性CNS随着其病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预后,如感染所致者,采用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病情常明显好转。

护理

少食用高蛋白食物,注意天变化,避免呼吸道感染

预防

对本病先天性或继发性患者,应积极予以预防性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并加强卫生宣传及孕期保健,产前检查等,防止早期肾衰竭的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石蒟

下一篇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