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香葇
来源
植物形态
采集
夏季采收地上部分,除去根部,晒干。
药材
干燥全草,全体被毛,长约20~30厘米。茎细,上部方柱形,稍呈波状弯曲,有分枝;基部紫红色,上部灰绿色,节明显,节间长约3厘米;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叶对生,披针形,灰绿色至绿色,皱缩,易破碎,多无花序。气香,味辛凉而微有灼感。以苗矮,色青绿、叶多,枝嫩者为佳。
分布
附注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挥发油,性质稳定,有芳香气味。试管内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β-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卡他球菌、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不仅可以抑菌,且有杀菌作用;其杀菌力大大超过石炭酸及大叶桉的挥发油等;血清对其作用无明显影响。香薷油在试管中对A型脑膜炎双球菌抗菌作用很强。0.1%挥发油混悬液喷喉,能在3天内控制流感。体外试验(鸡胚接种)对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灭活能力,灭活浓度在1:1000~1:2000之间;其水提取物的灭活浓度在1:200~1:400之间。香薷油50毫克皮下注射于幼兔,可出现某些毒性反应。
性味
功用主治
祛暑,活血,理气,化湿。治夏月感冒,中暑呕恶,腹痛泄泻,跌打瘀痛,湿疹,疖肿。
①《开宝本草》:"主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解蛇毒,散瘀定痛,化浊解暑。治毒蛇咬伤,跌打瘀痛,中暑发热,皮肤湿疹瘙痒,多发性疖肿。"
用法与用量
选方
临床应用
将石香蕾挥发油加工成含片,每片含挥发油1.5毫克左右,每天2~3次,每次2~3片;或以冷开水1000毫升加入石香蕾挥发油1毫升,振摇至乳浊状,使成1‰的混悬液,用于喷喉,每天2~3次(每次喷3下),连续2~3天。据观察,片剂含化与混悬液喷喉效果相似,在大面积用药后可控制流行或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用石香薷油含片,每日3次,每次2片,共用3天。各观察4例,均于1~2天转阴。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和咽部炎症,也有一定疗效。
③用于手术野皮肤消毒
先配制成0.5%露华荠苎挥发油乙醇溶液,在每100毫升中再加5%碱性复红酒精溶液0.1毫升,即成消毒液。手术前于手术野消毒1~2次,手术后于切口再行消毒1次。观察手术170例,其中包括脾切除,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疝修补、子宫切除、阑尾切除、剖腹探查、卵巢切除及男女绝育手术,除7例化脓性感染手术和1例因用2%浓度消毒致表皮剥脱外,切口均呈Ⅰ期愈合。应用后并无不良的全身反应,对局部虽有一定的刺激性,但未发现有脱屑、红疹等不良现象,故适用于一般健康皮肤的消毒。对于敏感皮肤及粘膜,因有刺痛感,不宜采用
④治疗阴道霉菌
阴道冲洗后用阴道棉花塞蘸100~300%石香薷蒸馏液塞入阴道内,24小时取出,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或将蒸馏液稍稀释后作阴道灌洗。对不明原因的外阴瘙痒者,用稀释蒸馏液坐浴。共治疗28例,下次月经后复查痊愈26例。经2年多临床观察,疗效稳定,治愈率达90%以上。如改用油剂,效果更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