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石香葇

石苏(《宝本草》),蚊子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石艾,千里(《陆川本草》),青香薷(《中药志》),五香草(《杭州药植志》),细香薷(《湖南药物志》),小香薷(《贵州植药调查》),广香薷、小香薷(《中药材品种论述》),野香薷七星剑(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香薷痧药草、山茵陈、土荆芥、野紫苏、香荠、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十香草(《广西草药》),荠苎(《江西草药》......
目录

来源

植物香薷的全草。

植物形态

香薷(《纲》),

采集

夏季采收地上部分,除去部,晒干。

药材

石香薷全草,全体被毛,长约20~30厘米。细,上部,稍呈波状,有分枝;基部紫红色,上部灰绿色,明显,节间长约3厘米;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对生,披针灰绿色至绿色,皱缩,易破碎,多无花序香,味辛凉而微有灼感。以苗矮,色青绿多,嫩者为佳。

分布

湖南、湖北。此外,广西等地亦产。

附注

本品在湖南、湖北、广西等地作香薷使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约0.7%,香荆芥酚65%、香荆芥酚乙酸酯6%,尚有对-聚伞素、α-侧柏烯、芳醇、龙、α-石竹烯等。

药理作用

石香葇挥发油,性质稳定,有芳香气味。试管明对金黄葡萄球菌、β-链球菌、膜炎球菌、卡他球菌、枯草杆菌、炭杆菌、白喉杆菌,变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不仅可以抑菌,且有杀菌作用;其杀菌力大大超过石炭酸及桉的挥发油等;清对其作用无明显影响。香薷油在试管中对A型膜炎双球菌抗菌作用很强。0.1%挥发油混悬液喷,能在3天控制流感。体外试验(鸡接种)对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灭活能力,灭活浓度在1:1000~1:2000之间;其水提取物的灭活浓度在1:200~1:400之间。香薷油50毫克皮下注射于幼兔,可出现某些毒性反应。

性味

性苦,温。

①《宝本蕈》:"味辛香,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微温,味辛。"

功用主治

,活理气化湿。治夏月感冒,中暑呕恶,腹痛泄泻,跌打瘀痛,湿疹疖肿

①《宝本草》:"调中温,止霍乱吐泻,腹胀满,脐腹痛,肠鸣。"

②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解蛇毒,瘀定痛,化浊解。治毒蛇咬伤,跌打瘀痛,中暑发热,皮肤湿疹瘙痒,多发性疖肿。"

③《江西草药》:"祛理气。治小儿夏季热初期,中暑作呕。"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行气解表,止痛。治中暑,感冒,痛。"

用法与用量

服:汤,2~4钱;或研末。外用:洗、捣烂或研末调

选方

石香葇①防治感冒;荠苎薄荷陈皮各二钱,金银四钱,葱白三个,水当饮。

②治中暑腹痛荠苎一两,水服,红糖为

③治痛:荠苎黄毛耳草各等量,晒干研末,每次二至三钱,每日三次,温水送服。(①以下出《江西草药》)

④治阴部湿疹:细香薷水洗患处。(《广西草药》)

⑤治蛇伤疖肿:野香薷鲜品,捣烂外。(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①预防性感冒

将石香蕾挥发油加工成含,每含挥发油1.5毫克左右,每天2~3次,每次2~3;或以冷水1000毫升加入石香蕾挥发油1毫升,振摇至乳浊状,使成1‰的混悬液,用于喷,每天2~3次(每次喷3下),连续2~3天。据观察,含化与混悬液喷效果相似,在大面积用药后可控制流或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②处理白喉膜炎带菌者

用石香薷油含,每日3次,每次2,共用3天。各观察4例,均于1~2天转阴。用于治疗扁体炎和部炎症,也有一定疗效。

③用于手术野皮肤消毒

先配制成0.5%荠苎挥发油乙醇溶液,在每100毫升中再加5%碱性复红溶液0.1毫升,即成消毒液。手术前于手术野消毒1~2次,手术后于切消毒1次。观察手术170例,其中包括切除,次全切除、空肠、疝修补、子宫切除、阑尾切除、剖探查、卵巢切除及男女绝育手术,除7例化脓性感染手术和1例因用2%浓度消毒致表皮外,切均呈Ⅰ期愈。应用后并无不良的全身反应,对局部虽有一定的刺激性,但未发现有屑、红疹等不良现象,故适用于一般健康皮肤的消毒。对于敏感皮肤及粘膜,因有刺痛感,不宜采用

④治疗阴道霉菌

阴道冲洗后用阴道棉花塞蘸100~300%石香薷馏液塞入阴道,24小时取出,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或将馏液稍稀释后作阴道灌洗。对不明原因的外阴瘙痒者,用稀释馏液坐。共治疗28例,下次月经后复查痊愈26例。2年多临床观察,疗效稳定,治愈率达90%以上。如改用油,效果更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缺血性肾脏病

下一篇 石首鱼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