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膜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小球肾炎(MN)是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肾病征为要表现,病理上以小球毛细管基底膜均匀一致增厚、有弥漫性上皮下免疫复物沉积为特点,不伴有明显细胞增殖的一组疾病。临床以肾病征(NS)或无症状蛋白尿要表现。MN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成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左右,男女比例2:1。疾病称:膜性小球肾炎所属部位:部就诊科室:症状体征:血尿|血红蛋白尿|脓尿|乳......
目录

名称

疾病称:膜性小球肾炎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

症状体征:血尿|血红蛋白尿|脓尿|乳糜尿|蛋白尿|肾病征|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

病因

病因

本病为多病因所致。特发性膜性肾病约占成人肾病征的50%左右。本节要介绍特发性膜性肾炎,在诊断上需除外,伴发于其他各种原因的膜性肾病:①药物:青霉胺、金、巯甲丙脯酸等。②结缔组织病:如征、系统性红斑狼疮。③混性结缔组织病等。④感染抗原及某些寄生虫:如疟疾吸虫等。⑤炎病毒:乙病毒所致乙肾炎(HBV-ASGN)、丙病毒性膜性肾病。⑥恶性实体肿:在大于60岁的膜性肾病患者中,约22%的人存在恶性肿,而癌性相肾炎中,最常见为膜性肾病占60%~70%。常见的肿如:、乳腺、肠道、卵巢细胞癌、淋巴病及类肉瘤等。⑦其他伴随的可有:糖尿病、病、甲状腺炎、重症无力、镰状红细胞贫血特发性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结性多动脉炎、性脓皮病及大疱性天疱疮等。

【发病机理】

本病为免疫复物长期、缓慢沉积于上皮细胞下(又称慢性免疫复物沉积病)。一般不起炎症细胞反应,而通过补体的终末成分C3b~C9是补体的攻膜系统,导致基底膜损伤。免疫荧光显示有颗粒状IgG、C3沉积于小球基底膜。Dixon等在动物实验中,以每日2mg低量异性蛋白注入家兔产生慢性清病,环免疫复物沉积导致膜性肾病

本病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要原位成,抗原可为事先“植入”,也可是脏层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与相应的抗体在上皮细胞表面成免疫复物,而落于基底膜上。

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亦是本病的免疫特征之一。有资料提示:尤其在肾病征发作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如CD4,CD8细胞的百分数和绝对值异常,前者偏高,后者减少。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免疫遗传明显相;欧洲如英国德国西班芬兰等国原发性膜性肾病病人HLA-DR3检出率显著增高,美国原发性膜性肾病病人显示B细胞抗原MT2,日本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HLA-DR2检出率明显高,美国、英国本病患者有B18-BfF1-DR3单型阳性者往往较其它类型预后差。

症状表现

原发性膜性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平均年龄35岁左右,男女之比约1.5~2∶1。起病隐匿,少数有前驱感染后发病。15%~20%以无症状蛋白尿为首发症状,80%表现为肾病征,为非选择性蛋白尿。成人镜下血尿约占60%,儿童可有肉眼血尿,但很少见红细胞管型。早期压多正常,随病程进展约50%出现压,可随肾病缓解而消失。在早期,功能多属正常。

80%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严重者可有胸、腹水等体腔积液,其产生机制是多因素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有两种严重的并症:

①高凝血症成:由于肾病征时中凝因子水平增加,的粘附和凝聚力增强,抗酶Ⅲ与抗纤溶酶活力增高,而产生高凝血症激素应用可促进高凝。本病成的发生率约50%,以慢性型多见,可无明显症状,但使肾病征加重。急性型可表现为突然出现痛,常较剧烈,伴有区即击痛,血尿,常出现肉眼血尿白细胞尿尿蛋白突然增加,压及急性功能损害,双侧成甚至少尿和急性肾衰,可出现病侧脏增大。慢性型可有小管功能损害表现如:糖尿氨基酸尿、小管性酸中毒。另外,可并发栓塞。亦可发生成如:、下肢等。明确诊断需作动脉造影,放射性图及CT亦有助于诊断。

并抗小球基底膜新月体肾炎:由于基底膜损害,膜抗原暴或释放可导致抗基底膜抗体成。清中可能检测到抗基底膜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因此,如果病情稳定的患者出现迅速的功能减退和急进性肾炎样表现,应高度警惕此并症的可能。

检查化验

1.镜检

通过尿蛋白定性,尿沉渣镜检,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小球病变存在。

2.尿常规检查

尿色一般无异常,尿蛋白一般量不多,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急性期常满布视野,慢性期多于5个/高倍视野,有时可生白细胞管型。

3.尿细菌检查

当尿中含大量细菌时,尿沉渣涂作革兰氏染色检查,90%可找到细菌。此法简单,阳性率高。

4.尿细胞计数

近年来多采用1小时计数法,认为较12小时尿沉渣计数更为准确和简便。其标准是白细胞数计数大于30万个/小时为阳性,小于20万个/小时可认为属于正常范围,介于20~30万个/小时应结临床判断;红细胞大于10万个/小时为阳性。

5.活检

本病的确诊要靠活检病理检查。

疾病诊断

成人以大量蛋白尿尤其是以肾病征为要表现者,应疑及本病;确诊靠肾病检查。早期膜性小球肾炎应与轻微病变或局灶性小球硬化,有时在光镜下不能区,需电镜检查区

警惕并发症。如临床上出现急性腹痛,或难以解释的血尿蛋白尿蛋白尿增加、急性功能损害伴单发或双侧体积增大等,应高度怀疑成,并CT、MRI、B超或多普勒超声流图、造影术等检查。

鉴别诊断

临床认为,膜性小球肾炎的诊断过程中须将其与轻微病变或局灶性小球硬化

并发症

临床诊断认为膜性小球肾炎常容易并发栓塞等。

治疗

由于膜性肾病病程长,进展缓慢,临床过程差异很大,部分病例有自发缓解的可能,疗效难以估计。治疗包括:

1.对症治疗

(1)休息在水肿肾病征时,宜休息改善流。

(2)饮食管理①限制水量对尿少而容量偏多时,应限制水量摄入。②热量在肾病水肿者,每日摄入热量应达7530~8370kJ(1800~2000kcal),足够的热量摄入,以防止蛋白质分解增加。③限钠水肿要原因之一为水钠潴留,因此低盐饮食为基本措施之一,成人每日摄钠2~3g,儿童适当减少。④蛋白质在明显低白蛋白血症,而功能无损害时,可适当补充蛋白质摄入,以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为。必要时适当静输入白蛋白,以提高体渗透压,提高容量,增进利尿作用,以缓解症状

(3)利尿的应用在明显水肿,又无低容量时,尿量减少,在限制钠盐无效时,适当应用利尿速尿,安体舒通等。

2.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

由于病程进展缓慢,25%病例可以自发缓解,对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疗效难以评价,对其应用仍有争议。

3.高凝血症成的治疗

膜性肾病患者除了高凝血症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大多张对本病肾病征者,常规进预防性治疗。

上述治疗除抗凝外,尚可减少蛋白尿,改善功能。鉴于抗凝治疗有潜在出的危险,应加强监护。也有人不张对膜性肾病肾病征患者均抗凝治疗,实有成再予以抗凝。在成者,除上述治疗外,可早期(起病后3日动脉插管,局部给予溶纤药如尿激酶等。

预防

膜性肾病进展缓慢甚至可静止儿童自然缓解率30%~50%成人约15%~20%但有15%患者起病5~10年后发展为尿毒症约50%病人15~20年进入终末期肾衰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

①年龄:儿童较好

②性:女性比男性好

③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尤其>10g/d早期出现压及功能损害者往往预后不良

活检病理分期:I期多可缓解甚至恢复Ⅱ期亦较好Ⅲ~Ⅳ期和/或有明显小管间质或管病变者预后不佳

⑤有严重并症者亦差在移植中本病很少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石龙子

下一篇 慢脾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