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子
基本介绍
药材名
石龙子。
英文名称
Chinese Large Skink
名称考证
石龙子、蜥蜴(《本经》)、山龙子、守宫、石蜴(《别录》)、泉龙(《春秋繁露》注)、猪婆蛇(《纲目》)、五寸棍(《陆川本 草》)、四脚蛇(《四川中药志》)
科目来源
石龙子科(The division of skin)动物。
药用部位
石龙子的全体。
性味归经
功效分类
利水渗湿药。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
《纲目》:“娠妇忌用。”
用药配伍
《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配海金砂:通淋止痛;配巴戟天,补肾壮阳。
炮制方法
宜忌
②《纲目》:"娠妇忌用。"
药材鉴定
石龙子为本品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似蛇有足,头扁尾长,形细。约20-32厘米长,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备者为雄体。入药为胜;色不全者多为雌性,稍次。
其他
较常见者包括︰棱鳞蜥属(Tropidophorus),半水栖,分布于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北部;南石蜥属(Mabuya),约105种,在地下居住,遍布世界热带地区;沙石龙子属(Scincus),穴居,爪具鳞状缘缨,原产于北非和亚洲南部的沙漠地带;细长石龙子属(Lygosoma),约300种,尾粗大强壮,四肢退化,眼睑常部分透明,遍布东半球热带地区;蛇眼石龙子属(Ablepharus),体色极富变化,活动的眼睑被一固定的透明片所代替(仅见于本属石龙子),遍布世界热带地区;石龙子属(Eumeces),约60种,身上多有纵向条纹,为北温带地区的优势属,但欧洲无分布。
资源分布
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
功用主治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相关选方
②治诸瘘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
化学成分
传统功用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 而未尝闻中人。”②《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 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 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自与草泽之蛇师,屋壁之蝘蜒不同。今将三者考正于左,其义自明矣:生山石间者曰石龙,即蜥蜴,俗呼猪婆蛇,似蛇有四足,头扁尾长, 形细,长七、八寸,大者一、二尺,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者为雄,入药尤胜。生泽草间者曰蛇医,又名蛇师、蛇舅母、 水蜥蜴、蝾螈,俗亦呼猪婆蛇,状同石龙而头大尾短,形粗, 其色青黄,亦有白斑者,不入药用。生屋壁间者曰蝘蜒,即守宫也,似蛇医而短小,灰褐色,并不螫人。”
相关俗语
潮汕俗语:狗母蛇假龙
因为石龙子长得有点像传说中的龙,而“龙”与“灵”在潮州话中谐音。故此,这个俗语是讽刺那些喜欢卖弄小聪明、自以为是、自吹自擂的人,嘲笑他们假灵精、假道行、假有为,其实没什么真本领;其义之二,是从字面意思看,蛇和龙外貌合神离,用来讥讽那些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人或事。
饲养环境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