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碎米蕨

碎米蕨:Cheilosoria mysuriensis),为中国碎米蕨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福建台湾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及其他亚热带地区。生灌丛或溪旁石上。植株高10-25厘米。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色黑色鳞片簇生,柄长2-7厘米,基部以上疏被钻鳞片,向上直到叶轴黑色栗色,下面,上面有阔浅沟,沟两旁有隆起的锐边;叶片披针,长......
目录

形态特征

碎米蕨碎米蕨植株高10-25厘米。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色黑色鳞片簇生,柄长2-7厘米,基部以上疏被钻鳞片,向上直到叶轴黑色栗色,下面,上面有阔浅沟,沟两旁有隆起的锐边;叶片披针,长8-18厘米,宽1-2厘米,渐尖头,向基部变狭,二回羽状;羽片12-20对,中部的相1-1.3厘米,长1-1.5厘米,基部宽0.5-0.8毫米,三角或三角状披针,短尖头,基部上侧与叶轴,下侧斜出,几无柄,羽状或深羽裂,小羽片有3-4对;下部羽片彼此相1.5-2厘米,逐渐缩短,三角,基部一对变成小叶脉在小羽片上羽状,3-4对,分叉或单一。干后草质,褐色,裂多少卷缩,两面无毛。孢子囊群每裂1-2枚;囊群盖小,或近,边缘淡棕色。染色体2n=60。

生长环境

碎米蕨生长于灌丛或溪旁石上。模式标本采自印度西北部。

分布范围

碎米蕨产于广东(大埔)、海南福建(厦门、南靖)、台湾(乌来),也分布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及其他亚热带地区。

主要价值

可以清热解毒咽喉肿痛;痢疾毒蛇咬伤服:汤,10-15g。外用:适量,捣

本种提示

本种形体很象毛轴碎米蕨C. chusana(Hook.)Ching et Shing 但叶柄上的鳞片较小,叶片远较狭,分裂度较细,叶轴上面两侧隆起的锐边上无毛。

采收储藏

夏、秋季来收,晒干或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叶耳

下一篇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