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

丙型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单链RNA病毒,首先发现于1989年,现估计全球约有100×106感染者,制品传播及使用静毒品传播。近10年对HCV感染与小球疾患间的系认识逐渐增多,现认为HCV相损害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小球肾炎(cryoglobulinemic MPGN),非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小球肾炎(noncryoglobu......
目录

病因介绍

(一)发病原因

HCV与冷球蛋白血症的相联系最早报道于1990年,最近研究发现95%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及50%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有HCV感染的据,包括:清中存在环抗HCV抗体,冷沉淀物含多克隆IgG抗HCV抗体,浆及冷沉淀物中存在HCV-RNA,与HCV相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于1994年首先报道,后用针对特异性HCV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冷球蛋白症性MPGN患者组织上检测到HCV相蛋白,在12例HCV阳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中有8例于小球毛细管壁及系膜区测及HCV抗原沉积,而在8例HCV阴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没有检测到HCV抗原,现认为HCV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为HCV免疫复物介导所致,HCV抗原抗体免疫复物沉积于皮下及系膜,激活补体而继发细胞增殖及炎症细胞浸润,但HCV抗原是否独立于冷球蛋白而介导小球损害尚不明确,HCV感染性小球肾炎分类如下:

1、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清中存在4℃时呈可逆性沉淀的γ-球蛋白,因组分不同而分为3型:Ⅰ型冷球蛋白为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等单克隆γ-球蛋白病变而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Ⅱ型冷球蛋白为混性冷球蛋白,由多克隆IgG及针对IgG Fc段的单克隆IgM组成,其中IgM具有类湿因子活性;Ⅲ型冷球蛋白为混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约50%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发生肾病,而在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则少有发生。

2、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病理,临床过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相似,对HCV在非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发病机制上的作用则尚有争论。

3、膜性肾病

少数HCV患者的损害为MN,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征,清补体多正常,冷球蛋白及类湿因子阴性,在患者组织上亦检测到HCV相性蛋白。

(二)发病机

HCV与冷球蛋白血症的相联系最早报道于1990年,最近研究发现95%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及50%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有HCV感染的据,包括:清中存在环抗HCV抗体,冷沉淀物含多克隆IgG抗HCV抗体,浆及冷沉淀物中存在HCV-RNA,与HCV相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于1994年首先报道,后用针对特异性HCV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冷球蛋白症性MPGN患者组织上检测到HCV相蛋白,在12例HCV阳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中有8例于小球毛细管壁及系膜区测及HCV抗原沉积,而在8例HCV阴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没有检测到HCV抗原,现认为HCV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为HCV免疫复物介导所致,HCV抗原抗体免疫复物沉积于皮下及系膜,激活补体而继发细胞增殖及炎症细胞浸润,但HCV抗原是否独立于冷球蛋白而介导小球损害尚不明确,HCV感染性小球肾炎分类如下:

1、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清中存在4℃时呈可逆性沉淀的γ-球蛋白,因组分不同而分为3型:Ⅰ型冷球蛋白为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等单克隆γ-球蛋白病变而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Ⅱ型冷球蛋白为混性冷球蛋白,由多克隆IgG及针对IgG Fc段的单克隆IgM组成,其中IgM具有类湿因子活性;Ⅲ型冷球蛋白为混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约50%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发生肾病,而在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则少有发生。

2、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病理,临床过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相似,对HCV在非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发病机制上的作用则尚有争论。

3、膜性肾病

少数HCV患者的损害为MN,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征,清补体多正常,冷球蛋白及类湿因子阴性,在患者组织上亦检测到HCV相性蛋白。

疾病预防

HCV感染的要来源是输和应用液制品,因此对献员进抗-HCV筛查是前预防HCV感染的要措施,液制品中HCV的污染也是HCV感染的重要来源,减少液制品的污染除应严格筛查献员外,液制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的灭活HCV,又能保持生物制品活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并发症

丙型炎病毒感染与小球肾炎并发症有功能不全、慢性炎、功能衰竭等。

1、功能不全:由多种原因起的,小球严重破坏,使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后群。分为急性功能不全和慢性功能不全。预后严重,是威胁生命的要病症之一。功能不全可分为功能储备代偿期、功能不全期、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四期。

2、慢性炎:由急性乙型炎、急性丙型炎久治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的炎。常见症状纳呆、疲倦、腹胀腹痛胁痛等。

3、功能衰竭: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征,简称衰竭。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患者通常有黄疸脑病、出水肿腹水症状

常见症状

1、丙型炎的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6周,平均7.4周,制品起的丙型炎潜伏期短,一般为7~33天,平均19天,临床表现一般较乙型炎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常见单项ALT升高,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患者ALT和红素平均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病情较重,临床难与乙型炎区

丙型炎病毒感染较乙型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40%~50%发展成为慢性炎,25%发展成为硬化,余为自限性过,急性丙型炎发展成慢性者多为无黄疸型,ALT长期波动不降,清抗-HCV持续高滴度阳性,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观察ALT及抗-HCV的变化,虽一般丙型炎临床表现较轻,但亦可见重型炎的发生,HCV致重型炎中又以慢性乙型并HCV感染者居多。

2、HCV冷球蛋白血症肾炎的表现 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管炎病变,HCV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可有多种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紫癜关节痛,周围神经病变,低补体血症等,脏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多在肾病征范围),明显的压及不同程度的功能不全,约25%患者肾病征为最初表现,常有轻度转氨酶升高,一些患者转氨酶正常,而且可无急性炎病史。

丙型炎的检查仅在最近才渐完善,但是丙型炎与冷球蛋白血症小球肾炎,除自身免疫性活动性炎外,冷球蛋白和环免疫复物可在各种急性,慢性肝脏疾病中出现,除常见的紫癜,虚弱,关节痛,炎,肾炎,以及管炎可出现在混冷球蛋白血症中之外,丙抗原血症也是常见的,在混冷球蛋白血症中,损患者清丙病毒RNA(HCV-RNA)阳性,抗-HCVAg阳性,冷沉淀物阳性,冷沉淀物包括HCV-RNA病毒核抗原和IgG抗HCV抗体,然而,HCV-RNA并未定位免疫沉积在小球,一39岁丙型炎抗体阳性的妇女,有滥用药物史,表现为虚弱,紫癜关节痛,面及双下肢水肿,此病员有蛋白尿功能丧失,混冷球蛋白血症,因而,本病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

疾病检查

1、尿液检查

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蛋白要为白蛋白,且多为肾病征范围蛋白尿急性黄疸炎病人在黄疸出现前尿红素及尿原可阳性。

2、液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可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伴功能不全时,可见尿素氮,酐升高及低补体血症

3、功能试验

对有急性症状者可进以下检查:

(1)红素:病人在黄疸红素逐天升高,多在1~2周达高峰。

(2)清酶测定: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在黄疸出现之前始上升,在病极期达峰值,急性炎可有极高的酶活性,恢复期随红素缓慢下降,慢性炎时ALT可反复波动,重型炎在红素急剧上升时ALT反而下降,称为“酶疸分离”,这是病情重笃之征象。

谷草转氨酶(AST)约4/5存在于细胞线粒体(ASTm),1/5在细胞液(ASTs)中,线粒体损伤时,清AST明显升高,反映细胞病变的严重性。

在急性病毒性炎病例中ALT值高于AST值,慢性病毒性炎病变持续活动时ALT/AST比例接近1,硬化时AST增高常较ALT显著。

ALT,AST除在病毒性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癌,毒物,药物或损害等),道疾患,腺炎,肌病变,力衰竭等多种疾病时亦可升高,应注意鉴

清乳酸氢酶(LDH),碱脂酶(ChE),r谷氨酰转肽酶(rGT)等在急慢性损害时都可有改变,但灵敏度及改变幅度均远不及转氨酶,清碱性磷酸酶(ALP)在管梗阻,占位性病变时可明显升高,rGT在胆汁淤积和细胞损害时可增高,可用其来鉴ALP增高是否与疾病相,酗也可起rGT增高,慢性炎在排除道疾病后,rGT增高表示病变仍活动,衰竭时细胞微粒体严重损坏,rGT成减少,rGT也下降。

(3)蛋白代谢功能试验:低蛋白(A1b)血症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低A1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诊断硬化的特征性指标,清前A1b因其半衰期仅1.9天,故在实质损害时,变化更为敏感,下降幅度与细胞损害程度相一致,其变化机制与Alb相似。

①甲胎蛋白(AFP):在急性病毒性炎,慢性炎和硬化(活动性)时可有短期低,中度升高,AFP的增高标志细胞的再生活跃,在有广泛细胞坏死的病人中,AFP增高可能预后较好,病人出现极高的清AFP水平,以细胞性肝癌可能性最大。

氨测定:重型衰竭时不能将氨成为尿素排泄;硬化门一体侧支环良好病人氨均可增高,氨中毒昏迷要原因之一,但氨水平与脑病的发生和重度也可不一致。

(4)酶原时间(Pt)及活动度(PTA):病时相因子成减少,可起Pt延长,Pt延长程度标志着细胞坏死和功能衰竭的程度,且其相因子半寿期很短,如Ⅶ(4~6h),Ⅹ(48~60h),Ⅱ(72~96h),因而能较迅速反映衰竭情况,重型炎PTA多在40%以下,PTA降至20%以下,常常预示预后不良,Pt延长也可见于先天性凝因子缺陷者,弥漫性时及维生素k缺乏者等情况,应注意鉴, (5)脂质代谢有试验:清总固醇(TC)在重型炎时明显降低,有人认为TC<2.6mmol/L时预后甚差,清三酰甘油 (TG)在细胞损伤和阻塞性黄疸时可增高。

4、纤维化的诊断

慢性病时细胞外基质(ECM)的成与基质的降解失衡,致ECM过度沉积而纤维化,检测清中的基质成分,其降解产物和参与代谢的酶,可作为诊断纤维化的清标志物。

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病理类似原发性Ⅰ型MPGN,但可见较密集的巨噬细胞浸润,小球毛细管腔可见透明栓,电镜下见致密沉积物呈指纹样结构,少数患者病理可为原发性Ⅲ型MPGN样改变,活检见单核细胞浸润及小球大量免疫复物沉积。

诊断鉴别

前对与丙型炎相肾炎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该病的诊断,除符丙型炎的诊断外,在临床上确诊应具备以下四条:

1、有蛋白尿血尿

2、清丙病毒RNA(HCV-RNA)阳性,抗-HCVAg阳性

3、肯定有冷球蛋白和免疫复物存在,即冷沉淀物阳性,在冷沉淀物中有HCV-RNA病毒核抗原和IgG抗HCV抗体。

4、活检示严重单核细胞浸润及大量小球免疫复物沉积,因HCV-RNA免疫沉积物不一定定位沉积在小球,故活检也可呈阴性,活检实为小球肾炎,并可除外其他继发性小球疾病。

鉴于我国为病高流区,且HBV与HCV常重叠感染,由于HCV与HBV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因此同时感染这两种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更多见的是在HBV持续性感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HCV,为避免漏诊,在小球肾炎病人中,应常规做HBV与HCV两种抗原的检查。

诊断

HCV相肾炎需与其他病因如乙肾炎,冷球蛋白所致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鉴

治疗方式

HCV 感染的要来源是输和应用液制品,因此对献员进抗-HCV 筛查是前预防HCV 感染的要措施。液制品中HCV 的污染也是HCV 感染的重要来源。减少液制品的污染除应严格筛查献员外,液制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的灭活HCV,又能保持生物制品活性,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最终控制将取决于疫苗的应用。HCV 分子克隆成功,为丙型炎的疫苗研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HCV 存在不同型,且易发生变异,前HCV 疫苗的研制任务仍十分艰巨。HCV 损害的预防依赖于丙的预防和有效治疗。

1、一般治疗

HCV损害的治疗与其他表现为蛋白尿小球疾患的治疗相似,包括低盐饮食、适量优质蛋白饮食;有压时应积极控制压及高固醇血症,应予硝苯地平(nifedipine,痛定)0.25~0.5mg/(kg?次),3~4次/d次;必要时应予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减轻蛋白尿,可给ACEI类药物服治疗,如卡托普利(captopril,巯甲丙脯酸)1~2mg/(kg/d),2~3次/d。   

2、抗病毒治疗

HCV损害的特异性治疗包括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   

大量报道已干扰素α(IFN-α)对HCV损害的疗效。在14例伴或不伴冷球蛋白血症的HCV MPGN患者,干扰素α(IFN-α)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6~12个月后约50%患者清HCV RNA阴性,尿蛋白下降60%。而在另一前瞻性研究中,60%HCV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在干扰素α(IFN-α)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6个月后HCV RNA阴性,冷球蛋白滴度下降,功能改善。但均发现停止干扰素α(IFN-α)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会有病毒血症冷球蛋白血症脏病的复发。对常规干扰素α(IFN-α)治疗失败的患者,更大量的干扰素α(IFN-α)治疗可能有效。有报道1例HCV MPGN患者予干扰素α(IFN-α)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6个月后无反应,将干扰素α(IFN-α)量增至1000万U皮下注射,每周2次,再续以10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使用6周后,出现HCV RNA及冷球蛋白阴性,脏病变缓解。延长干扰素α(IFN-α)疗程至18个月已实对HCV肝脏病变有益,可致肝脏组织活动度降低,转氨酶持续正常,但在HCV损害中尚未有评价。干扰素α(IFN-α)的要副作为流感性症状失眠及不适感,在某些HCV感染患者干扰素α(IFN-α)可能诱导或加重脏病变,使用干扰素α(IFN-α)时应注意对某些患者的损害。前对HCV损害患者,干扰素α(IFN-α)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使用至少12个月的疗程认为是标准治疗案。延长至18个月的治疗案也有尝试。

3、对急性重症HCV损害患者(如出现急性功能衰竭、神经病变)的治疗 应先使用浆置换联免疫抑制治疗,以去除环冷球蛋白及阻止新的抗体生成。治疗法为浆置换每次3L置换量,3次/周治疗2~3周;甲泼尼龙0.5~1g/d静滴注,连用3天后续以常规泼尼松环磷酰胺2mg/kg,治疗2~4个月。在泼尼松量减至20mg/d时方干扰素α(IFN-α)抗病毒治疗。

疾病护理

本病的最终控制将取决于疫苗的应用,HCV分子克隆成功,为丙型炎的疫苗研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HCV存在不同型,且易发生变异,前HCV疫苗的研制任务仍十分艰巨,HCV损害的预防依赖于丙的预防和有效治疗。

饮食保健

蛋白质的摄入应据病情而定。若病人有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如尿素氮超过60mg。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碎骨仔树

下一篇 叶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