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异染性白质养不良(MLD)又称为硫脂沉积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芳基硫酸脂酶A缺陷所致的成不良。起病年龄及临床征象,MLD可分为晚婴型、幼年型和成年型3型。晚婴型最多见,大部分患儿发病前已能正常走。多在2岁左右起病。早期步态异常共济失调斜视张力低下,自运动减少,反射不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后者是由于末梢神经受累之故。中期智力减退、反应减少、语言消失、病理反射阳性、不注......
目录

疾病概述

异染性白质养不良(MLD)又称为硫脂沉积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芳基硫酸脂酶A缺陷所致的成不良。

起病年龄及临床征象, MLD可分为晚婴型、幼年型和成年型3型。

晚婴型最多见,占全部病例的60%~70%,初生时正常,85%发病前已能正常走。多在2岁左右起病。早期步态异常共济失调斜视张力低下,自运动减少,反射不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后者是由于末梢神经受累之故。中期智力减退、反应减少、语言消失、病理反射阳性、不注视、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可有神经萎缩。晚期呈大脑强直体位,偶有抽搐发作。有球麻痹征。病程持续进展,多在4~8岁间死于间发感染。晚发型发病年龄自3~10岁至青春期、甚至成人期不等。起病时也以进走困难为,伴有反射减退、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等外周神经受累表现;发病年龄较晚的青少年或成年人常先有习或工作成绩下降、为异常、认知障碍等,然后才出现共济失调等动作异常和锥体束征。本型病程约为5~10年。

本病患者在症状尚未出现以前可考虑进骨髓移植,以延缓或终止病情发展;对神经系统已有广泛病变者尚无满意治疗法。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异染色性白质养不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基因位于第22号染色体上。由芳基硫脂酶A(aryl sulfatase-A)缺乏所起。

(二)发病机

硫酸苷脂分布于神经组织鞘、小管上皮细胞等细胞膜中。正常情况下,芳基硫酸脂酶A催化硫酸苷脂水解,将半乳糖硫酸苷脂分解为半乳糖苷脂和硫酸。此酶缺乏时起硫酸苷脂于体沉积。

要的病理改变为中枢神经系统失,周围神经受累轻微。病理中,以甲苯染色时,可见神经细胞、神经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有红黄色的异染物质沉积。组织亦可同时受累。

症状体征

1、幼儿型(1-4岁)多见,男多于女。1-2岁发育正常,后出现双下肢无力步态异常、痉挛和易跌倒,伴语言障碍及智能减退。病初反射活跃,周围神经受累伴反射减或消失。可有视力减退、神经萎缩、斜视、眼震、上肢意向性震颤困难等。

2、少数为少年型,成人型极少。常以精神障碍、为异常、记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晚期出现构音障碍、四肢活动不灵、锥体束征、痫性发作、共济失调麻痹、周围神经病等。晚期可见视盘苍白萎缩,个病例偶见网膜樱桃红点。

诊断检查

尿液芳基硫酯酶A明显缺乏,活性消失,硫苷酯阳性支持本病诊断。头部CT可见白质或脑室旁对称的不规则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不强化。MRI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

诊断:婴幼儿出现进性运动障碍、视力减退和精神异常,CT或MRI实两侧半球对称性白质病灶,尿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消失,即可临床诊断。本病预后差。婴幼儿患儿发病后1-3年常因四肢瘫而卧床不起,伴严重语言和认知障碍,可存活数年。成人病例进展相对缓慢,存活时间较长。

治疗方案

前本病无有效疗法,仍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基因疗法用腺病毒等载体将芳基硫酸酯酶A基因转染病人骨髓,但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维生素A是成硫苷酯的辅酶,患儿应避免和限制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