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原发性直立性压(Primary Orthostatic Hypotension)属少见病。早在1826年就有人对它作过探讨,1925年Bradbury和Eggleston首先详细地描述本病的临床特征为直立性压(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压明显下降)、晕厥率固定(即直立时率无相应增加)、无汗、勃起功能障碍和夜尿等,称为“自发性直立性压”。1960年Shy和Drager从本病患者尸检......
目录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原发性直立性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特是自神经发生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阻断了压力感受器的反射弧所致。直立性压除上述原发性外,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结核、脊髓横断性损害、脊髓空洞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联变性、震颤麻痹等。

2.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嗜铬细胞等。

3.药源性

服用神经阻滞药、降压药、管扩张等。

4.自神经病变

如交感神经手术后。

5.其他

淀粉样变、严重贫血恶病质、久病卧床等。

临床表现

原发性直立性压的临床表现是卧位时压正常,直立时压迅速而显著降低,收缩压降低超过30mmHg,舒张压降低超过20mmHg,但率无变化。压降低可产生一系列、缺氧表现,轻者直立时逐渐发生眩晕;重者立即发生晕厥,被迫长期卧床休息,卧下后眩晕或晕厥症状能缓解。此外,可出现自神经损害的症状,如皮肤干,出汗少,排尿、排便障碍性欲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等。本病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部分病例可逐渐出现眼外麻痹、肢体僵硬伴粗大震颤、表情呆、动作迟钝和慌张步态等椎体外系损害症状;步态蹒跚、共济失调、语言不清、眼球震颤小脑受损的症候张力痉挛性增高、反射亢进、病理神经反射阳性、发音困难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少数病人有感觉异常、智能减退现象。这一类病人因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也称为中枢型即Shy-Drager综征。若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仅有直立性压和周围自神经功能不全者,称周围性直立性压病。

检查

分泌疾病起的压,应做相应的分泌功能及激素检测。常规化验,如有红、白细胞的改变,有助于诊断。

1.电图有无律和率的变化,有无ST-T的改变,有无病理性Q波。

2.心脏超声及外周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源性压的诊断。

3.导管检查及管造影,可明确外周管疾病及心脏疾病。

4.X线检查,通过胸检查,观察有无肿块压迫外周大管。

5.脊髓造影,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诊断

据本病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应注意以下几点:

1.部分病人直立性压不是即刻发生,需站立1~3分钟后才发生。怀疑本病时,至少要等待5分钟。

2.正常人起立时也会发生短暂的压下降,但波动不大,在1~2分钟恢复,不要误诊为本病。在晕厥面,除本病外,应除外管迷走神经反射、颈动脉过敏、排尿性晕厥和严重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征等)病症所致的晕厥

3.压患者要为不足的表现,而分泌性疾病起的继发性压则伴有分泌功能减退的症状

并发症

原发性体位性压可出现黑蒙、眩晕甚至晕厥等,严重者可冠状动脉不足等并发症。

治疗

1.起床走动及体位改变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以减少直立时下肢静液淤积。

2.饮食面除摄入富含养的食物外,可适当增加食盐量以增加容量。

3.中药可压病处随症加减。

4.药物治疗,地塞米松左旋多巴谷维素等。其他支持疗法,如三磷腺苷(ATP)、酸A、泛癸利酮(辅酶Q10)、肌苷维生素B族也可选用。

预后

年龄在60岁以下,没有心脏病的体位性压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反复、多次晕厥发作,伴有神经系统疾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者预后较差。

预防

1.积极预防和治疗起体位性压的疾病。

2.对老年人的体位性压,在起床走动及体位改变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

3.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减少直立时下肢静液淤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质体

下一篇 苏合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