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蓝
植物简介
形态特征
灌木,高达1.5米。茎直立,幼枝具棱,后成圆柱形,幼时疏生白色丁字毛。羽状复叶长7-20厘米;叶柄长1.5-3.5厘米,叶轴上面有浅槽,被紧贴白色丁字毛,后多少变无毛;托叶线状披针形,长0.7-1厘米,早落;小叶2-4 (-6)对,对生,稀互生,坚纸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阔卵形,长2-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圆,有针状小尖头,基部圆钝或阔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密被白色短丁字毛,中脉上面凹入,下面隆起,侧脉6-10对,下面较上面明显;小叶柄长2-4毫米;小托叶钻形,与小叶柄等长或略长,均被白色毛。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总花梗长约1.5厘米,花序轴有棱,被疏短丁字毛;苞片卵形,长2-4毫米,早落;花梗长2-4毫米;花萼杯状,长4-4.5毫米,外面被白色丁字毛,萼齿披针形,下萼齿与萼筒等长;花冠粉红色或玫瑰红色,旗瓣近椭圆形,长1.3-1.5 (-1.8)厘米,宽7-9毫米,先端圆形,外面被毛,翼瓣长1.3厘米,边缘有睫毛,龙骨瓣与翼瓣等长,有缘毛,距长约1.5毫米;花药卵形,两端有髯毛;子房无毛。荚果褐色,线状圆柱形,长4-6厘米,顶端渐尖,近无毛,果瓣开裂后旋卷,内果皮具紫色斑点;果梗平展。花期4-6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产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生于山坡路旁及丘陵灌丛中,海拔500-1000米。模式标本采自江苏镇江。
药用价值
根供药用,有清热补虚的效果。
药用相关
《中华本草》:苏木蓝
【来源】为豆科木蓝属植物苏木蓝Indigofera carlesii Craib,以根入药。秋季挖根,洗净晒干或先除去心部再晒干备用。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敛汗。用于咳嗽,自汗;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研粉撒患处。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头部略膨大,有3-5分枝和须根,多弯曲。长15-45cm,直径0.2-0.8cm,表面灰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和凸起的点状或横长皮孔,有的可见栓皮脱落,脱落处类白色或浅棕褐色。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皮部浅棕褐色,木都类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气徽,味徽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10余列细胞组成。韧皮部较宽广,韧皮纤维数个或数十个成群,非木化或微木化;韧皮射线较平直。形成层2-4列细胞,木质部约占横切面的1/2,近形成层处导管较多,木纤维常数十个成群。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
《*辞典》:苏木蓝
【别名】山豆根(《贵州草药》),木蓝叉(《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性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补虚。
③治外伤出血:苏木蓝根研末外敷。(《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摘录】《*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
【性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敛汗。用于咳嗽,自汗;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研粉撒患处。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