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TSP)是流于很多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神经系统地病,为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型(human T-lymphocytic virus type 1,HTLV-1)慢性感染所造成的脊髓炎症,原在日本南部发现的HTLV-1相脊髓病(HTLV-1 associated myelopathy,HAM)亦即本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
目录

疾病代码

ICD:G04.1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TSP)是流于很多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神经系统地病,为人类T 淋巴细胞病毒1 型慢性感染所造成的脊髓炎症。热带痉挛性轻截瘫好发于成年人,高峰发病年龄在40 岁左右。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1∶2.5。本病要通过输注制品、性接触、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及哺乳等途径传播。

起病隐匿,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僵直,并逐渐加重,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双下肢反射亢进,Babinski 征阳性。部分患者早期出现括约功能障碍。

疾病描述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TSP)是流于很多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神经系统地病,为人类T 淋巴细胞病毒1 型(humanT-lymphocytic virus type 1,HTLV-1)慢性感染所造成的脊髓炎症。原在日本南部发现的HTLV-1 相脊髓病(HTLV-1 associated myelopathy,HAM)亦即本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临床上以痉挛性截瘫要表现。液中抗HTLV-1抗体阳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症状体征

本病起病隐匿,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僵直,并逐渐加重,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双下肢反射亢进,Babinski 征阳性。部分患者早期出现括约功能障碍。可有不同程度感觉障碍,但通常仅累及双下肢,表现为感觉异常,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少部分患者尚可伴发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小脑共济失调、视神经损害、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及多炎(表1)。上肢(除反射活跃外)、大脑脑干一般不受累。

疾病病因

HTLV-1 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的反转录病毒。1985 年,Gessain 等在马提尼克岛的TSP 患者清中发现抗HTLV-1 IgG 型抗体,阳性率高达68%,以后在买加、哥伦比亚、日本的患者清中亦发现相同抗体,由此奠定了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病因基础。前,该病毒能从培养的周围细胞和液单核细胞中分离出来,但尚不能从组织中分离出来。

病理生理

本病通过性接触、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哺乳及输注制品等途径传播。病变要累及脊髓的皮质脊髓束和后索,为对称性的较严重的变性。部分病例尚可累及皮质小脑束和皮质丘束。Clarke 柱和前角有神经元缺失。脊髓、视神经、听神经脱髓鞘改变。在较为急性的病例中尚有炎细胞浸润。

诊断检查

诊断:成年人出现以双下肢锥体束受损为脊髓慢性损害时,尤其在流区,应警惕本病。液抗HTLV-1 抗体阳性、出现对HTLV-1 有特异性的寡克隆带,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实验室检查:液细胞数轻度增高,为(10~50)×10<SUB>9/L,要为淋巴细胞。蛋白质可正常,亦可轻度升高。80%以上患者抗HTLV-1 抗体阳性,液IgG指数升高,出现针对HTLV-1 的寡克隆带。周围可检出T 淋巴细胞病样细胞。清抗HTLV-1 抗体阳性。部分患者梅毒试验阳性。

其他助检查:MRI 检查示颅正常,脊髓可有萎缩。

鉴别诊断

需要鉴的疾病有脊髓压迫症、慢性进展性多发性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

1.脊髓压迫症脊髓MRI 检查两者易区

2.慢性进展性多发性硬化(chronic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CPMS)热带痉挛性轻截瘫脊髓型的CPMS 有时较难鉴,但以下情况很少见于多发性硬化。①周围神经肉受累。②清寡克隆带。③液中出现多淋巴细胞(成熟的T 淋巴细胞病样细胞)。④梅毒抗体阳性。

3.原发性侧索硬化一般无感觉受累。免疫检查阴性。

4.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通常起病年龄较早,免疫检查亦多阴性。

治疗方案

治疗较为困难,尚无有效法。皮质类固醇治疗可部分缓解症状,有报道对日本和哥伦比亚患者的运动障碍症状有效,对买加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有效。抗病毒治疗亦可以选用。

并发症

共济失调、视神经损害、外伤、感染。

预后及预防

预后:预后不良,症状逐渐加重,前尚无有效治疗法,严重影响生活自理。

预防:本病要通过输注制品、性接触、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及哺乳等途径传播。一旦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治疗较为困难,因而预防更为重要。

流行病学

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资料。热带痉挛性轻截瘫好发于成年人,高峰发病年龄在40 岁左右。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1∶2.5。本病要通过输注制品、性接触、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及哺乳等途径传播。

相关出处

第五版》、《外科第五版》、《儿科第六版》、《第六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平山病

下一篇 菘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