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草
物种起源
形态特征
蓍草为多年生草本,具细的匍匐根茎。茎直立,高40-100厘米,有细条纹,通常被白色长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叶腋常有缩短的不育枝。叶无柄,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近条形,长5-7厘米,宽1-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叶轴宽约1.5-2毫米,一回裂片多数,间隔1.5-7毫米,有时基部裂片之间的上部有1中间齿,末回裂片披针形至条形,长0.5-1.5毫米,宽0.3-0.5毫米,顶端具软骨质短尖,上面密生凹入的腺体,多少被毛,下面被较密的贴伏的长柔毛。下部叶和营养枝的叶长10-20厘米,宽1-2.5厘米。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直径2-6厘米的复伞房状;总苞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疏生柔毛;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椭圆形至矩圆形,长1.5-3毫米,宽1-1.3毫米,背中间绿色,中脉凸起,边缘膜质,棕色或淡黄色;托片矩圆状椭圆形,膜质,背面散生黄色闪亮的腺点,上部被短柔毛。边花5朵;舌片近圆形,白色、粉红色或淡紫红色,长1.5-3毫米,宽2-2.5毫米,顶端2-3齿;盘花两性,管状,黄色,长约2.2-3毫米,5齿裂,外面具腺点。瘦果矩圆形,长约2毫米,淡绿色,有狭的淡白色边肋,无冠状冠毛。花果期7-9月。
生长习性
蓍草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每亩 (667m2, 下同) 施堆肥或厩肥2000kg, 深翻20~25cm, 耙细整平, 做宽1.2m的畦。一般于9~10月采收种子, 选健壮无病害的植株, 连花梗一起剪下, 晒干, 搓出种子, 去除杂质, 将种子装在布袋里, 放阴凉干燥处贮藏备用。于春季播种, 在4月中下旬, 条播, 按30~35cm的行距开沟, 沟深1.5cm左右, 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 覆盖薄薄一层细土, 稍加镇压, 防止种子被冲出, 用喷雾器浇一遍水, 保持土壤湿润, 一般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亩需种子400~500g。
可于春、秋两季进行。10月中旬将地上部割下, 挖出母株及周围的根茎, 依据自然生长情况进行分根。每段根茎长5~6cm, 具有2~3个芽, 按行距30cm开沟, 然后将小段根茎按株距5cm摆在沟内, 覆土5cm, 镇压后浇水, 上冻前撒1层农家肥, 浇1次封冻水, 翌年春季出苗。春季分根繁殖与秋季分根繁殖方法相同。
苗期管理
6月以前, 小苗生长慢, 应少浇水不施肥。当苗高5~10cm时疏除细弱苗和过密苗;当苗高15cm左右时可定苗。由于植株对风雨的抵抗能力弱, 应该密植, 按株距15cm定苗, 保持土壤湿润, 阳光充足。进入7月后, 植株生长旺盛, 要及时灌水及中耕, 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涝, 因为积水会引起烂根及叶片枯萎。进入盛花期应注意除草、松土和追肥。
中耕除草
幼苗出土后, 及时松土除草1次, 之后可结合间苗、定苗进行中耕除草。植株封垄前除草、中耕1次, 植株封垄后, 停止除草。
追肥
定苗后, 在幼苗行间开沟, 每亩追施尿素8kg, 施肥后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以利幼苗生长。6月初施1次人畜粪水1000kg/亩, 施后浇1遍清水, 一般追肥3次。
采收
洋蓍草以全草入药, 7~8月割取全草, 摊开晾晒, 中午翻动1次, 待晒到七八成干时, 扎成小把, 放到通风处晒干或阴干。避免雨淋或露水打。
病虫防治
5月下旬至6月中旬, 由于苗床内秧苗过密或连续阴雨, 容易发生立枯病, 引起苗枯萎、枯死。苗期发病后可用1∶2∶200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发生根腐病时, 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并清除残株。
发生锈病时, 在叶面有橙黄色粉状夏孢子堆, 后期发生黑褐色粉状的冬孢子堆, 严重时叶片枯死脱落。拔除病株烧毁, 可用25%粉锈宁500倍液防治。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蓍草植株低矮, 花繁色艳, 开花早, 花期长, 绿期长, 观赏价值高, 适宜于庭院、公共绿地、道路绿岛的绿化, 还是布置花坛的好材料, 也适宜花境应用, 还可以盆栽观赏, 是一种优良的抗旱宿根花卉资源, 同时还是一个适宜做切花和干花的良好素材, 可作为我国北方城乡园林的观赏品种, 目前在园林绿化中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药用价值
蓍草含有多种氨基酸, 花蕾及盛开的花中含挥发油较多, 花和叶中含黄酮甙, 花中含水苏碱、甜菜碱、胆碱及脂肪酸。叶中还含有蓍素等, 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全草供药用, 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经闭腹痛、毒蛇咬伤、肿毒等症, 现代医学临床上可治疗阑尾炎、扁桃腺炎、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和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
植物研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