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目菊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茎平卧或斜升多少被毛;叶菱状卵形 或长圆状卵形,长1.2-2.5厘米,全缘,少有具齿,两面被疏贴短毛。
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顶端,径约1厘米;总苞片被毛,外层总苞片基部软骨质,上部草质; 雌花约10-12个,舌状,黄色或橙黄色,顶端具3齿;两性花暗紫色,顶端5齿裂;托片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麦秆黄色;雌花瘦果扁压,三棱形,顶端具3芒刺;两性花瘦果三棱形至扁,暗褐色,顶端有2刺芒或无刺芒, 边缘有狭翅,外面有白色瘤状突起或无小瘤而成细纵肋。
生长习性
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季节
3一4月播种在5~6月开花。6月播种9月开花,秋播于9月先播入露地,分苗移栽1次,移栽时要带土团10月下旬囤入冷床保护越冬,来年春季开花。
北京地区入冬前小苗生长适度,露地可安全 越冬。高秧种保持40cm株距。矮秧种20cm株距。采种时轻剪花头,放入箩筐脱粒去杂。
方式
蛇目菊一般春播和秋播,播种前最好用温水浸泡种子一晚上,出发芽到开花需要两到三个月左右蛇目菊是一年生的草花,对花盆和盆土要求不严格,一般的就可以。盆土用沙壤土就可以。蛇目菊如果不摘心,会长的比较高,所以需要打顶摘心促进侧枝的分化,大约长到10cm高的时候就可以摘心了。这种花比较爱生蚜虫,所以要经常喷药。最好放在半阴半阳通风好的地方。浇水要浇到干到。
栽培技术
种后管理
播后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把薄膜揭开,并在每天上午的9 :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照,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
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
当大部分的幼苗长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叶子后就可以移栽上盆了。
田间管理
1. 摘心
在开花之前一般地进行两次摘心,以促使萌发更多的开花枝条.上盆一至两周后,或者当苗高6~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叶片后,把顶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叶,促使分枝。
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当侧枝长到6~8公分长时,进行第二次摘心,即把侧枝的顶梢摘掉,保留侧枝下面的4片叶。进行两次摘心后,株型会更加理想,开花数量也多。
2. 适应温度
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空气湿度过低,会加快单花凋谢。也怕雨淋,晚上需要保持叶片干燥。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 65 ~75% 。
3.温度管理
忌酷热,不耐霜寒 。
4.光照管理
喜阳光充足,略耐半荫。
5.肥水管理
与其它 草花一样,对肥水要求较多,但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的施肥(水)原则,并且在施肥过后,晚上要保持叶片和花朵干燥:
春季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花宝”——清水——“花宝”——“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最起码每周要保证两次“花宝”)。进入开花期后适当控肥,以利种子成熟。
主要价值
药用
【别 名】:痢疾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两色金鸡菊(《中国植物志》)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平。有清热解毒、化湿的功能。用于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湿热痢、痢疾等。
观赏
植物文化
花语:恳切的喜悦。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