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伯病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因患儿基因缺陷导致半乳糖脑苷-β-半乳糖苷酶的缺乏,主要病理改变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表现为受累白质中有大量的球状细胞(globoid cells),细胞内有许多半乳糖脑苷的沉积,胞质不规则,含数个细胞核,有滑面内质网和许多游离的核糖体,此外,白质中明显髓鞘脱失,继发星形细胞和胶质增生。
中枢神经白质受累同时,周围神经之升层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亦可受累,出现节段性髓鞘脱失,间质增生等病变,视神经可以同样受累,但是周围神经轴突常可保持完善。
临床表现
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两型。
1.婴儿型
患儿多数在3~6个月时发病,首发症状以易激惹、阵哭、淡漠或呕吐等喂养困难为主,多数伴有营养不良;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即出现进行性躯干和四肢肌张力降低、肌阵挛、腱反射亢进和锥体索征阳性;1岁时即可发生眼震颤、斜视等,旋即视神经萎缩、失明;少数患儿听力亦丧失。晚期患儿肌张力亢进,常呈角弓反张,多数在2岁以内死于呼吸困难或肺部感染。
2.晚发型
发病年龄自15个月~10岁不等,但多数在5岁以前;临床症状与婴儿型相似。初起出现进行性的行走困难,或痉挛性单侧下肢瘫痪或偏瘫最先出现,数周或数月后出现双侧锥体索征;半数以上患儿可见深腱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率减低等外周神经被侵犯的征象。随着病程延长,神经系统症状日益加重,由于视神经脱髓鞘变所致的失明常见,患儿或迟或早出现智能衰退和行为异常,但癫痫发作不多见。病程长短不一,多数在起病2~5年后出现四瘫和痴呆,少数可长达10~20年。
检查
诊断
本病的实验室特征是: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增高;神经传导速率降低;脑部磁共振扫描可见脑室周围和顶枕叶部有脱髓鞘病变。确诊必须依据对半乳糖脑苷脂酶活力的检测,通常采用外周血白细胞进行;产前诊断可采取培养羊水细胞或绒毛活检进行酶学检测。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