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类书

类书 类书是中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它录各种书中的材料,门类、韵等编排以备查检,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词类书拼音:leì shū注音:ㄌㄟˋ ㄕㄨ 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录各种书中的材料,门类、韵等编排以备查检,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类书是指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容或、韵分门类编排供检、征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
目录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类书

拼音:leì shū

注音:ㄌㄟˋ ㄕㄨ

基本解释

[encylopaedia;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arranged according to subjects] 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录各种书中的材料,门类、韵等编排以备查检,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

解释

类书是指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容或、韵分门类编排供检、征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海》、《渊鉴类函》等;专收一类的如《小录》、《职官分记》等。以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如《骈类编》。

清阮葵生《馀客话·文章分类》:“《唐志》:类事之书,始於《皇览》。《通考》:类事之书,始於梁元帝《同姓录》。 晁氏 亦云: 齐 梁 喜徵事,类书当起於此时。”鲁迅《而已集·魏晋度及文章与药及系》:“《典论》的零零碎碎,在 唐 宋 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

基本含义

定义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检、征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的体裁颇为特殊,《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小序提到:“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乃无类可归”,四库提要只是沿袭《隋书籍志》的旧惯,将类书归入子部。也就是,“类书”不是书也非史书,不是子书也非集书。

类书古人把著作分为、史、子、集四部。类书“非非史,非子非集”(《四库全书·类书类·小序》),不能算著作。何为类书类书与四部是什么系?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纵观之,不外乎以下几种认识取向。一为同一系:如唐李延寿、魏征《隋书·籍志》将类书归子部杂家类;二为并列系:宋郑樵《通志》,不用以往、史、子、集四部旧的分类法,将古今书籍区为十二类,类书为其中一类;明胡应麟张把类书排除在“四部”之外,和佛、道,伪古书等为一类;后晋《旧唐书·籍志》把类书从子部杂家中分出,另标“类事”一类,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沿袭下来,至宋人编《崇文总》改作“类书”沿用至今。三为附属系:如明林世勤认为、史、子、集都有类书,他以《五通义》、《九补韵》为类书,以《通典》、《会要》等为史部类书;以《白氏六贴》、《初记》、《艺文类聚》等为子部类书;以《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等为集部类书;清章类书的不同容分附于、史、子、集之后,如《文献通考》之类,他认为应附于史部之后。

上述认识倾向出诸多置疑与术争议。《四库全书提要》批评胡应麟的分法是“无所取义,徒事纷更”;清张之洞编《书答问》认为“类书实非子”,“丛书最便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为类”,将类书丛书附子部和集部之后。英国者以《永乐大典》为例,认为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1980年发表的《类书简说》指出“林世勤和章诚的分类,反映出从前一般文士对于类书缺乏明确的概念”,并称道郑、胡氏而贬林、章氏的观点,均没有说清道理。《大图书馆报》2002年第4期发表《类书的类型与归类》,虽也注意到类书的工具性,却没有给类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更遗憾的是作者在论述中也混淆了类书归部之争与对类书分类的议题,使类书的研究陷入误区。

类书简说》批评林世勤所列的书除《白孔六帖》等外,都不是类书,说“究竟什么叫类书大家却还没有给他下个科的定义。所以同属一书,此以为是类书,彼以为非类书,互相乖异,说法不一”。接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邓嗣禹所编《燕京大图书馆录初稿·类书之部》把类书分为十门(类事门、典故门、博物门、典制门、姓门、稗编门、同异门、鉴戒门、蒙求门、常识门)为例,认为这样分法避免了归入四部之争,而且细门类,也比较清楚,却又自相矛盾,认为“分类过多,即难于周密;取材太泛,则义界不明”,为使类书的概念明确,特点显著,张将类书概括为两大类:(一)汇编各种材料的一般类书,这是类书的正宗;(二)只一类容的专门类书,此为类书体。

22年后《类书的类型与分类》一文重蹈旧辙:

该文明确肯定明代林世勤对类书的处理,却不自觉地混淆了归部之争与类书的划分,跑题更远。作者用大量的文历代书中的类书类型,感叹著录驳杂,错误、不全面;并突出介绍了《燕京大图书馆录初稿·类书之部》对类书的分类;重点推出了自己的张,将类书区分为三种类型:类事类书、类文类书、事文并类书。作者立即感到了困惑:“由以上列类书类型可以看出,类书容五八门,应有尽有,类书容特征去区分类书类型,是一件不胜其烦的事,如果细细去清查古代的典籍,譬如佛藏、道藏、农、医——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不同类书。”

上述议论均未抓住类书的特征,类书固然有汇编与专题之分,但“正宗”“体”之说毫无道理,分类“义界不明”。类书类型与分类实质都是分类,只是划分的级不一样,不必裁。更糟糕的是两篇论述均回避了归部之争,步入歧途。

笔者认为:归部是概念涵的争议,为本质属性之争,是必须的争议,有助于构建文献理论,术价值很高;将类书划分门类,是揭示概念的外延的逻法,是不必要的争议,因为每一种属性都可以作为划分的标准,标准不一样,级不同,划分的结果就不同。何况各种类书本身就自成一类;即使要划分类型,亦应遵式逻的划分规则。分类是一种逻法,分项只是语言表达法,依据一定标准划分出的子项应为全异系,而不能为相容系,交叉系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功能

人们习惯于拿类书的似是而非的“模式”来判类书,事实上约定俗成的类书模式并不存在;这也是互相乖异、说法不一、争议不止的原因之一。类书不仅仅有类事、类文之;类(尔雅)、类词(词源)、类语(古语粹)、类书丛书)都有。在信息传播速发展的网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界定类书的本质属性及其功用,兹缕述如次。

类书词,其构词式为动宾式;类,相似、类同、分类之意,活用作动词。所谓类书,即同类相似相材料汇编之文献信息,以逻原理定义,类书就是搜集汇编同类资料,征、检索、传播原著文献为的的参考类工具书。类书与著作的系如图所示:(略)

笔者认为类书具有三大功能:储存原始著述以备参考阅览,提纲契领便于擎检索,分门类便于采用传播。试以唐人所编类书《艺文类聚》第五十八卷《杂文部》《纸》为

东观汉记内插图《东观汉记》曰:黄门蔡伦,典作上,作纸,所谓蔡侯纸也。《董巴记》云:东京有蔡侯纸,即伦也。故麻纸,木皮谷纸,故网纸也。《三决录》曰:韦诞奏,蔡邕自矜能兼斯善之法,非流纨素,不妄下笔。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罔张芝笔、古伯纸,及臣黑,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巨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之言。王隐《晋书》曰:陈寿卒,诏下河南,遣史赍纸笔,就寿门下,写取《国志》。

《渚宫旧事》曰:皇太子初拜,给赤纸、缥红纸、麻纸、敕纸、法纸各一百。《抱朴子》曰:洪家贫,伐薪卖之,以给纸笔。昼园田,夜以柴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皆反复有,人少能读。《文士传》曰:杨修为魏武簿,尝白事,知必有反复教,豫为答数纸,以次牒之而。告其守者曰:“向白事,每有教出,相反复,若案此弟连答之。”已而有,吹纸乱,遂错误。公怒推问,修惭惧,以实答。

《晋阳秋》曰:刘弘为荆州刺史,每有兴发,手书郡国,丁宁款密,故莫不感悦,颠倒恭赴,咸曰:“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也。”《语林》曰:王右军为会稽令,谢公就乞笺纸,检校库中,有九万笺纸,悉以谢公。沈约《宋书》曰: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皆自造,上每得永表启,辄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不之及也。[赋]晋傅咸《纸赋》曰: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兮,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美可珍。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启]梁刘孝威《谢赉宫纸启》曰:臣与谢嘏,俱惭其圣,之冲梯,实愧鲁般之巧;嘏之城垒,特无禽子之守。攻弱侮亡,其劳甚薄;策勋赏,为渥过隆。虽复业殿凤衔,汉朝网,平淮桃花,中宫谷树,固以惭兹靡滑,谢此鲜光。

这段文了蔡伦造纸的传说,韦诞、陈寿、葛洪、杨修等人有纸的故事和傅威、刘孝威的文章,把纸的多种材料集录在一起,与互联网网上的网页及类似网页的设置和相文章的链接何等相若。从题顺序看,酷似相信息数据库的检索顺序,如《中国法律法规大全》——《WTO法律文件库》——《反倾销退税暂规则》没有区。然而,信息的相度阻碍了人们的视线。例如:当我们键入“键词”查找相信息时,显示器会闪现我们需要的信息网页。打它,消费之,继续点击类似网页,或打附着其后的相链接,也可参考信息,只是我们需要查找的信息容的相度的比例多寡。通常有些网站会在信息网页间用百分比标示。类书也有相度的问题,这是前辈们产生概念淆乱,似似而非,顾此失彼,说法不一,不胜其烦的原因之一。了解了信息相度的问题,似不应再入迷津。

重要性

中国历代有着不计其数的文献书籍,它们是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写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类书之冠的《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由李肪、扈蒙等人纂修的。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由于政权较趋稳定,济初现繁荣,他为安定民,点 缀升平,以博崇尚文治之,曾有官家修书的动,在《太平御览》以后还有《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及他儿子真宗赵桓时期编的《册府元龟》称为“ 宋汇部四大书”其中尤以《太平御览》为最早,于太平兴国八年(983)成书,历时六年。初《太平总类》,因书写成后,皇帝每天读三卷,一年后阅览完,赐《太平御览》。这是一部百科知识型的范围极广的类书

类书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是把古代书籍中的史实典故,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资料句或段有选择地摘录下来,然后分门类再结一起,以便检和征类书又分为综性的和专科性的,这要以取材范围大小而定,《太平御览》属于综类书。这部书为一千卷,分五十五部,托《周易 .系碎》所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示包罗万象之意。书中抄上自古代、下至隋唐五代的史百家之言,时代先后排列,先列书,次录原文,仅用书籍就达千余种,其中有汉人传记一百种,地志二百种,其门类繁多,广征博,在类书中堪称 “空前”,所以被誉为“类书之冠”。更由于《御览》中所录之书,十之八九已失传,所以 术价值极高,历来倍受人们珍视。

类书录各种书籍中的有资料,分门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古代的类书编排法不很科,有用分韵、分法编排的。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据所资料查找古代社会事物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以校补古籍。

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失,2010年左右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今择其最要者分介绍如下:

分类

类书容和编排式不同,有义系、系、音系三类。义系类书就是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性和专科性两种。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的短语,末一的韵编入某韵,要供编纂、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如元代的《韵府群》、清代的《佩文韵府》。类书编类,即将两个组成的词语其上一归入同一的类中,而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如清代的《骈类编》。其作用与音类书略同。

古今类书

古代的类书、史、子、集密切相,工具性、百科性特征十分明显,绝不是什么“杂抄”。明林世勤类书、史、子、集的系的理解是那个时代的正确认识;唐韩鄂类书《岁华纪丽》序言指出“非惟鼓吹于诗,抑亦条网乎事类”,十分有见地。不难想象,非电子化时代的先辈们治是多么认真,对类书是多么倚重,难怪《类书·存佚》统计我国古代编纂类书有一千一百多种,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是“罕见现象”,而是“普遍现象”,有其必然性。

类书不是古人的专利,没有约定俗成的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认知视野的拓宽,信息载体的变革,类书涵和外延也在丰富和延伸。就广义而言,词典、丛书、中图法、相文献数据库等应不应视为类书,不言而喻。狭义类书历朝历代并无定论。我们可以将古代的类书理解为非电子化时代的同类信息“数据库”。必须指出,信息载体(甲、、金、石、竹、木、帛、纸、电)的变革和“写入”式的变化(刻、镂、书、印、输入)不能作为区分类书与著作的依据;派生性、集藏性、工具性是类书本的属性,从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历史性变革与链接。

有人抱怨“中国古代研究,无论是其价值取向,还是概念范畴及其表达深度,法都未能超出20世纪前期的水平,不能满足当代文化的期待,没有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科”,“不能提供独特的意义创造,而受到当代文化的冷落”,并出药:“不能再使用前辈们的术概念和致思取向,必须完成研究语言的现代转向”,以摆古代的“颓势”,恢复昔日“子所重,几埒国”的“显地位”(《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6期)。笔者拙此议题,与上述言论不谋而

作用

简介

类书最初是供封建帝王了解治国策略、士子应付科之用。随着时间的流逝,类书原来的意义越来越淡漠,在保存文献等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者认为类书的作用要二:

保存资料

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由于兵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由于类书中保存了有资料,通过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容。如《太平广记》中用古书达500多种,多数已失传,许多珍贵资料正是由于《太平广记》的用而得以保存。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也有助于校勘异文。如鲁迅曾用《艺文类聚》、《初记》等类书校勘《嵇康集》。

查考资料

类书类编排,非常便查考有资料。如《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类书中收录了历代的小说、诗文作品,有助于查找文面的资料。《古今图书集成》等综类书汇集各专题面的资料,类似于百科辞典,从中可查找到事物起源、诗文典故、诗词文句、物制度等资料。解放后新编的一些类书,汇集古今书籍中资料,同样便读者查找。

举例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此书早已佚,后世虽有一些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武平三年敕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文馆词林》,徐坚奉敕《初记》。私的有二部:虞世南《北堂书抄》和白居易《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容丰富。其中征的古代典籍,今多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1000卷。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原书北宋时已佚。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各残卷分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郎时编。160卷。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较为著的有:

《太平御览》,1000卷。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初《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又简称“御览”。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大小类共计约5474类。《御览》征古书1690余种。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太平广记》,全书500卷,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等和以小说家为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册府元龟》,1000卷。宋真宗命令王钦若、杨亿等。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门,1104门。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所采以史籍为,间取、子文多整章整,对宋以前史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群书考索》,212卷。南宋章如愚私。共分46门,所史百家之书,都附有书人的断语。

海》,200卷。南宋王应麟私。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指南》四卷,并有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明清两代官修和私类书更是汗牛充栋。这里只介绍两部最富代表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22937卷,11095册,数三亿七千万左右。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诏令大臣解缙编纂《文献大成》,次年竣工。永乐三年,再令重修,永乐六年修成,命为《永乐大典》。该书集中图书八千余种,依洪武正韵将有资料整编。其体例是“用韵以统,用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韵为纲,韵分列单。每一单下详注音韵训释,录有篆隶楷草各种体,下将有人物事件、制度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号令文章,随所含之类收载。《永乐大典》篇幅浩繁,容十分丰富,保留了不少古籍。可惜正本毁于明末,副本也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洗劫,现仅存七百余卷。

《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康熙四十五年书成,赐《古今图书集成》。雍正时复命蒋廷等重新增删润色。原书分六编,三十四志,修订后的该书改为三十二典,6109部仍旧,共一万卷。全书体例以六汇编为总纲(历象、舆、明伦、博物、理济),各编下分典,计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凡六千余。部下又分列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篇等细。所图书资料,一律注明出处。《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称赞:“贯穿古今,汇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类别

类书

(1)北堂书钞 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至618年)。全书共一百六十卷,分帝王、后妃、政术、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八百五十二类。类下先摘句作标题,标题下录古籍。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一些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缺点是有的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2)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四十五部,部下分。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雪、雨、霁、雷、电、雾、虹等。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每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史、子等书籍中的有资料;后录有诗赋赞表。征古籍一千四百余种。这些古籍今多佚,此书可用以佚校勘。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新

(3)初记唐徐坚等编。三十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二十三部。部下分子,共三百一十三个子。子下,先为“叙事”,编记述:次为“事对”,选编有对句。后为“诗文”,讲诗文。本书虽然卷帙不大,但选材谨严,且皆为隋以前古藉,亦很有参考价值。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版本。许逸民编《初记索》,可备查。

白居易(4)白孔六帖 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孔传《六帖新书》两书原各三十卷,编后,析为一百卷,并用今。体例同《北堂书钞》,分一千三百八十七个门类。一门类前,标有“白”的,是白书原文;标有“孔”的,是孔书原文。每一门类采录古籍中有史事、成语典故等,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录文很少注出处。有明刊本。

(5)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时。初《太平编类》(又《太平总类》)。全书一千卷,约五百万。共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天、地、人、事、物顺序编排。类下编排资料以、史、子、集为序,均先书出处,再录原文。征广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保存了大量古代有政治、济、文化、自然博物等各面资料。用资料比较完整,可据以考订史事,佚。但此书校订欠,颇有讹谬之处。有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版本。钱亚新编《太平御览索》和燕京大得编纂处编《太平御览得》可备查。

(6)山常考索 南宋章如愚编,又《群书考索》,共四集,二百一十二,四十六门。门下分类,类下再分子。征丰富,考据亦,对于南宋以前各类事物,尤其是政治制度,记述较详。有明正德慎独斋刊本。

(7)海 南宋王应麟编。二百卷,附《词指南》四卷。分为天文、地理、帝、圣文、艺文等二十一门。门下分类,共二百四十余类。每类之下以事物或图书作为标。纪事以年代为序,略古详今,并有考异。虽然帙浩大,却条理有序。所资料,自、史、子、集至人物传记,无所不包。尤其是宋代掌故,多录自《实录》、《国史》、《日历》诸书,为后世者所推崇。有清光绪九年(以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刑本。

(8)永乐大典(残本)明角缙、姚广孝等编。永乐元年至二年(公元1403至1404年),编成初稿,《文献大成》。后修订,至永乐六年成书。改用今。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录六十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多万。采集古籍七、八千种,“洪武正韵”韵编排,“用韵以系,用以系事”。依次录有天文、地理、人事、物,以至奇闻异见、诗文词等。元代以前的秘册佚文,往往一不易地全录入,许多古籍赖此得以保存,对于佚、校勘的价值极大。该书只有抄本,正本世藏于文渊阁,副本藏于皇史宬。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的大部分为八国联军焚毁,有些被劫到外国,2010年止存世者仅有八百多卷。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到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

(9)渊鉴类函清张英等编。该书以明俞安期《唐类函》所录仅至唐初,于是以其为基础,博采初唐至明嘉靖年间的古籍,又补其缺略,荡成巨编。成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全书四百五十卷,总四卷,卷数比《太平御览》少一半多,但容却多出一倍。共分四十五部,部下分类,类下先叙总类、释、沿革、次叙典故,再录对偶、摘句,最后录诗文。资料详备,编排得体,所用资料,均详注出处,使用便。有一九三二年扫山房影印同文书局本。

(10)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时陈梦雷编,雍正时蒋廷校补,初《汇编》,后改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录四十卷,一亿六千多万。分为历象、舆、明伦、博物、理济等六编。汇编下分为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共六千一百零九部。部下设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容丰富,收录广博,体例较完备,包括政治、军事、济、文化、科技等各面资料,是很有使用价值的工具书。但亦有删不当。错、漏等问题。雍正四年,以铜活排印,仅印六十四部。今有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三四年影印雍正铜活体,附《考》二十四卷。

(11)其他常用的综类书十一种:

魏王象、刘劭等编《皇览》,后佚,今有清孙冯翼本。

北齐祖珽等编《修文殿御览》,后佚,今有近人罗振本。

南宋编《锦绣万谷》。

宋祝穆编、元富大用续编、祝渊再续编《古今事文类聚》。

宋潘自牧编、明王嘉宾补遗《记纂渊海》。

宋陈元靓编、明钟景清增补《事林广记》。

宋谢维新编、虞载续编《古今璧事类备要》。

明陈耀文编《天中记》。

明彭大翼编《山堂肆考》。

明俞安期汇纂、徐显卿校订《唐类函》。

明陈仁编《潜确居类书》。

专门性类书

(1)册府元龟 宋王钦若、杨亿等编。成书于宋真宗大中详府(公元1013年),原《历代君臣事迹》,后改今全书九百四十,比《太平御览》多一倍。分帝王、列国君、宗室、外戚、将帅、台省、邦计、国史、校、刑法、牧守、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下分一千一百零四门。部、门之下都“序”,述其要旨。所录材料,采自“正经”、“正史”及唐、五代的诏令、奏议等,兼及《国语》、《战国策》、《淮南子》、《修文殿御览》等书。文多整篇照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取材范围较窄,容仅限于政治制度和君臣事迹等面。有中华书局一九六○年影印本,印共十二册。

(2)三才图会明王圻与其子王思义编。共一百零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文史、草木、鸟兽等十四门,要汇诸书图谱,并附以文说明,“采摭浩博”。但容比较冗杂,对事物源流也没有详加考析。有清光绪时刻木。

(3)图书编明章潢编。专门汇书图谱,成书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5年)。原《论世编》,后改今。共一百二十七卷,分义、天文、地理、人道四类、末二卷“易象类编”和“诗多识”为附录性质,与图谱无容丰富,条理分明,书类《三才图会》,但考详。其中地理、人道二类,多反映明代政治和社会情况,可补史志之缺。有明万历时刻本。

(4)格致镜原清陈元龙编。共一百卷,分乾象、坤舆等三十类,类下分,共八百八十六,包括天文、地理、建筑、器用、动植物等,“采撷极博”,体例井然,为研究我国古代科技术和文化史的重要参考书。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上海积山书局石印本。

(5)佩文韵府 清张书等编。以元代阴明夫《韵府群》和明代凌隆《五车韵瑞》为基础,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补而成。共四百四十四卷,依《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以单统词语,尽量列古书用例,后列“对语”、“摘句”,都注出处。本书收罗极富,所收词藻典故一百四十余万条,是一部供查找文章典故和韵藻丽句用的大型类书兼韵书。但资料多辗转抄来,错误较多,所诗文也多不出处。一九三七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附有头四角号码索,便于检索。另有《韵府拾遗》一百一十二卷,是本书的补编。

(6)子史华清吴士等编。专采子、史部及少数、集部书中有社会情况、自然知识、术文化等面的言隽句汇编成册。始编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书于雍正五年(1727年)。共一百六十卷,分天、地、帝王、文、器物等三十部,部下分类,共二百八十类。各类之中收言隽句,每条以句中要词语作标题,以原文和注释分双夹注于下。本书采宏富,考核良,句中文裁剪得宜,连贯完整,并详注出处。有光绪时蜚英馆石印本。

(7)其他常用专门性类书十一种:

宋吴淑《事类赋》。

宋高承编、明李果订《事物纪原》。

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

宋王应麟编《小绀珠》。

元阴时夫编、梁辀校正《群书类编故事》。

编《群书通要》。

明冯应京编《月令广记》。

明凌迪知编《万姓统谱》。

明徐元太编《喻林》。

明冯琦原编、冯瑗等整理《济类编》。

清吴士等编《骈类编》。

清何灼等编《分类锦》。

清梁章巨编《称谓录》。

中德编《古事比》。

清宫梦仁编《读书纪数略》。

清纳兰永寿增补《事物纪原补》。

清汪汲编《事物原会》。

清秦嘉谟编《月令粹编》。

清黄葆真增《事类赋统编》。

清魏崧编《壹是纪始》。

区别

与百科书比

类书视为古代百科全书未尝不可,但不能与现代百科全书相提并论,正如西现代百科全书与古代百科全书也远不是一回事了。

类书与百科相比,具体表现在下列面不同:

一是编纂式不同。类书录原始资料,重在资料性,是原始资料的汇集。百科全书据已有的资料进加工整理,是对已有知识的加工、整理和浓缩,反映了编纂者本人的知识水平。

二是编排式不同。类书据原始资料分类进编排,通过分类编排反映原始资料之间的部联系。百科全书则是以条顺进编排,条之间通过索反映部之间的联系。

三是容有类书一般侧重于文史资料,而百科全书以反映人类全部知识为己任,对自然科面的知识更为重视。

四是后期工作不同。类书编纂完成以后,一般很少进补充或修订。而百科全书有连续修订制度,一般每隔5到10年要进一次全面修订,保知识的准确性。

此外,百科全书有完备的索体系、部分条有参考书读者进一步阅读等,也是类书不具备的。因此从本上讲,类书与百科全书不是同一种工具书。

不同于丛书

所谓「丛书」就是将原属单流传的书籍,依照一定的原则、体例汇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概括的总,以便成套保存下来。南宋末年编纂的《儒警悟》、《百川海》是现今公认的丛书始祖。此后,类编群籍,总括篇章,似乎已成为丛书编纂的基本体例。明人武前贤,丛书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态、不同容的汇刻书籍。直至清代,我国丛书的编刊始迈入全盛的时期,由于文化事业受到普遍的重视,从朝廷官修巨帙的《四库全书》,到民间个人编的丛刊汇编,无论在质与量面,都是超越以往的。

丛书是在一个总书下汇集多种单独著作为一套,并以编号或不编号式出版的图书。它通常是为了某一特定用途,或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或围绕一定容而编纂。一套丛书的各书均可独立存在,除了共同的书(丛书)以外,各书都有其独立的书;有整套丛书的编者,也有各书自己的编著者。一套丛书一般有相同的版式、书型、装帧等,且多由一个出版者出版,除少数丛书一次出齐外,多数为陆续出版。丛书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存古籍文化曾起过积极作用。

丛书类书不同:类书是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门类整理成为类似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丛书是将原来属于单本流传的书籍,汇编成一部大书,题以概括的总,成套传存古籍,以供人们检阅。丛书收书不等,一部丛书多者书达数千种以上,如《丛书集成初编》,收书4107种;少者只有2种,如郭子章《秦汉国记》,仅收《三黄图》与《西京杂记》二书。

类书丛书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直接取材于众书,并且以原貌呈现,没有改篡乱的情。而二者不同之处,则是丛书没有特定的编纂体例,只是将多种著作编印在一起,原书仍各自独立;至于类书则是由各书中择抄材料,分类编次。

类书丛书均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部份,也是先人智能结晶,它们为文化平添了绚烂的光彩,也为文明的进步,留下了最佳的见

总而言之,“类书”之所谓“类”,是取分类纂集的意思;而丛书之所谓“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的意思。像四大著、四书五放在一起就被成做一套书。

丛书,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套书,是把各种单独的著作汇集起来,给它冠以总的一套书。其式分为综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

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的《儒警语》可算为丛书祖,它刻于1201年,以后各代多有编纂,比较有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其中《四库全书》的部头之大,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当时,《四库全书》没有刻印,全书只缮写七部。曾分藏于清代的七大藏书阁。

查找古代丛书录及其子,最完备的工具书是《中国丛书综录》,还有《丛书大辞典》、《丛书》、《丛书》等。

在古代,丛书多为综性的丛书。随着科文化的发展,各种专门性的丛书相继出现。如今,全国各出版社都注意了出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了丛书的出版。

五【现代的类书

现代也常常采用类书式汇编资料,如《中国历代文献粹大典》、《中国思想宝库》等。尤其是正在编纂的《中华大典》,收录上自先秦,下迄“五四”时期的历代典籍,是对历代典籍的全面、系统、科的分类整理。该书的规模将远远超过《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脊髓血管病

下一篇 蜀葵叶薯蓣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