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

橄榄小脑萎缩是要累及小脑脑干脊髓的进神经性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小脑桥、下橄榄核萎缩,细胞失伴质增生。小脑Purkinje细胞失,颗粒层变厚,小脑上脚和齿状核变性。脊髓后索,橄榄脊髓束,皮质脊髓束及脊髓小脑束变性,Clarke柱细胞和前角细胞失。橄榄小脑萎缩(OPCA),是以明显桥及小脑萎缩为病理特点,以小脑共济失调脑干损害为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
目录

概述

橄榄小脑萎缩(OPCA),是以明显桥及小脑萎缩为病理特点,以小脑共济失调脑干损害为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1891年Menzel最早报道了2例临床表现为帕金森综征、自神经功能衰竭和锥体束损害的患者,符多系统萎缩(MSA)的临床和病理改变。1900年Dejerine和Thomas将出现这组临床表现的患者命为OPCA。以后的神经病理研究发现,许多OPCA患者具有家族遗传的倾向,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现已归类在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中的SCA-1型。而一些发性的OPCA病例要表现为轻度的小脑共济失调,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饮水呛咳困难,病程中常并明显的帕金森综征和自神经功能衰竭症状。少数患者可并双侧锥体束征、肢体肉萎缩、眼球震颤或眼外瘫痪症状中的1种或2种以上。前认为,只有发型患者才归为MSA。

病因

OPCA患者具有家族遗传的倾向,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现已归类在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中的SCA-1型。只有发型患者才归为MSA。

临床表现

本病于中年或老年前期起病,平均发病年龄50岁左右,男女比为1:1,隐袭起病,缓慢进展。

1.小脑共济失调

小脑功能障碍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表现为进性的小脑共济失调。多早期出现,表现于双下肢,常诉下肢发软、乏力、易跌而就医。自活动缓慢而不灵活、步态不稳、平衡障碍、基底加宽、躯干摇摆。逐步出现两上肢细动作不能,动作笨拙与不稳。四肢及躯干的共济失调呈进性加重。由于小脑功能障碍表现头晕构音障碍吟诗样语言)、意向性震颤。累及延髓群出现困难、饮水呛咳萎缩及纤颤等;极少数病例可见软阵挛;还有部分病例可有面束颤动,并可出现神经瘫痪;少数病例可出现肢体远端萎缩和震颤

2.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

本病患者眼球震颤较常见,还可出现上视困难等核上性麻痹表现,也可表现为辐辏障碍及眼外运动障碍。慢眼球运动或称扫视运动减慢可能是OPCA特征性的临床标志,机制不明。可有神经萎缩、视乳头苍白等。

3.自神经功能障碍

直立性压、弛缓性膀胱(尿失或潴留)、性功能障碍及出汗障碍等。

4.锥体束征

本病常有锥体束受累,出现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或有伸性反射,病理征阳性。但临床上锥体束症状较轻。

5.锥体外系统

有的患者晚期出现锥体外系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肢体齿轮样强直、面具脸静止性震颤等。本病在中、晚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痴呆痴呆特征为皮质下型,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检查

1.液正常

报道液乙酰碱酯酶降低。

2.液生化检查

去甲上腺素含量测定、24小时尿儿茶酚胺含量测定可明显降低。

3.头颅CT检查

表现小脑脑干萎缩。但CT阴性并不能排除此病的诊断。

4.头颅MRI检查

显示脑干小脑萎缩,清晰可见小脑蚓部萎缩。有研究指出,OPCA除小脑脑干萎缩外,常伴有黑质信号减低,而少有壳核信号减低,据此可将OPCA与SDS、SND相区,后二者常有壳核,特是壳核后外侧部信号减低。MRI可清晰地显示颅后窝解剖结构,被认为是诊断OPCA的最佳神经影像法。

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显示第Ⅰ、Ⅱ、Ⅲ波潜伏期延长。

6.眼震电图

(1)出现水平凝视性眼震。

(2)视动性眼震慢相速度减低。

(3)眼跟踪实验呈阶梯状线。

(4)冷温实验视抑制失败。

诊断

诊断此病前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法,要依靠临床表现,CT、MRI扫描可见程度不同的小脑脑干萎缩,并排除了其他疾病。诊断要点:

1.发病于中年后期,发性。

2.以慢性进小脑共济失调为突出的临床表现。

3.除小脑症状外,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脑干受累表现为核上性眼运动障碍,慢眼动;也可累及锥体外系、锥体系及自神经系统。

4.可表现进性智力下降。

5.CT或MRI显示脑干/脑萎缩。

鉴别

需要鉴的疾病要有SDS、SND、帕金森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

治疗

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法,一般用支持及对症治疗。妊娠可加重病情,因此建议以避免妊娠为宜。

并发症

随病情发展本病并发症常见有晕厥智能减退,思维缓慢操作认识能力低下,运用及获得知识能力下降情感淡漠或抑郁等另外,应注意继发的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康复训练

小脑萎缩患者的功能康复,有平衡功能障碍步态异常者最重要的是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另外还有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增强力训练等等,重点介绍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

平衡功能的训练在小脑萎缩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十分重要,患者由于平衡障碍,影响了许多日常功能活动的进,因此平衡的康复训练对于有平衡障碍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把训练分为以下四步:

①步平衡练习:即在训练步中的稳定性,始可在平衡杠练习向前向后走,或靠墙做向前向后移动,然后练习沿直线或在较窄的平衡木上走,并练习在走中突然止步、转体、拐弯及跨越障碍。随着步能力的提高,可加快走的速度,以提高平衡能力。

②坐位平衡训练:先让患者体会坐位的感觉或用镜子矫正坐位的姿势,然后训练从有倚靠到无倚靠坐,由坐在靠椅上到坐在凳子上;并会在坐位时做前后左右改变重的动作,加强患者承重练习及左右交替抬负重练习。以后练习在坐位时做上肢和躯干的各种动作,并能在外界推力作用下保持坐位的动态平衡。

③坐位起立平衡:练习从有依托到无依托下起立,注意站立时双下肢要同时负重,让患者反复体会双腿支撑坐站的感觉,可先在高凳上练习坐站,然后逐渐过渡到低凳坐站,在坐下时不要有跌落姿势。

④站立平衡练习:有些患者始训练站立平衡很难,可先借助直立架体会站立的感觉,然后慢慢练习由依托到无依托站立。在站立位下要求触摸不同物品,并可在平衡训练器上练习重向前后左右转移,提高双腿支撑负重能力及双腿站立平衡能力。同时可在双肩外侧或盆两侧施加推力,训练其动态平衡;站立的地面可从平到不平,还可让患者在海面垫上站立,随着平衡能力的改善,最后进展到站立位作头、上肢、躯干以至下肢的各种动作,在摇晃上练习站立。

步态的训练是在分析步态的基础上,据分析结果,针对异常步态的姿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步态的训练是在坐位和立位平衡的基础上进的训练。包括训练前准备,平衡杠训练,室走训练,活动平上练习走等训练活动,以纠正患者的异常步态,帮助患者恢复走路姿势的平衡。

因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能量消耗多,容易疲劳,在训练中要特注意常间断休息,以防发生过度疲劳力下降。另外,在训练过程中要保护病人,不要摔倒,以防病人产生恐惧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