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

包涵体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肌病。其病理特点是质或管状细丝包涵体。1971年Yunis首先使用这一称。1978年Carpenter对14例IBM的临床病理特点进了总结,并正式确立了IBM为一独立疾病。1995年Griggs等发表了专题文章,提出了IBM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标准,进一步确定了IBM的临床病理概念。1993年Ask......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s-IBM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Chou曾怀疑包涵体为一黏病毒产物,且后来发现该包涵体能与麻疹病毒抗体结,但有s-IBM与病毒感染间的系至今未得到肯定。

Arahata采用免疫电镜法对s-IBM的免疫机制进研究,结果发现s-IBM中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以及膜的单核细胞浸润,均较多发性炎(PM)、炎(DM)和进养不良Duxhenne型(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多见。提示s-IBM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

二、发病机

Oidfors对s-IBM线粒体DNA(mtDNA)的分析研究中发现,约有47%的s-IBM有多发性mtDNA缺失。mtDNA的这种改变不能用年龄或继发于炎症等因素来解释。DiMauro认为s-IBM出现多发性mtDNA缺失可能由核DNA与mtDNA间的联系中断所致,并认为线粒体的这一改变在肉变性和无力病因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s-IBM的发病机制研究中,核的改变尤其是核基质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Nonaka提出在伴有镶边空肌病中如s-IBM、DMRV、眼养不良、SjÖgren综征等,往往同时有显著的核改变,表明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面存在某些联系。Karpati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管状细丝包涵体、核崩解以及由此成的镶边空等s-IBM特征性病理改变均与核有

Askanas等采用金免疫定位的法在空纤维发现多种类似于Alzheimer病患者出现的异常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β淀粉样物质、β淀粉样物质前体蛋白、泛蛋白(u-biquitin)、朊蛋白(PrP)、Tau蛋白、α-抗凝乳蛋白酶(α-antichymotrypsin)及载脂蛋白E(Apo E),PrP-mRNA和β-APP-mRNA也增加。一些mRNA的过度表达和异常蛋白的产生提示核DNA有异常。

总之,一旦核改变,作为s-IBM的起动病因得到实,那么s-IBM的炎症性改变就可能是一种继发反应。

1.光镜下s-IBM的病理改变

(1)镶边空(rimmed vacuoles)或衬里空(1ined vacuoles)。这种空常位于膜下或纤维中央,呈、多角或不规则,直径为2~25μm。HE或MGT染色可见空边缘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沉积,镶边或衬里空即由此而得

(2)肉膜炎细胞浸润或单核细胞侵入非坏死纤维

(3)成群的萎缩纤维,平均每低倍视野下可见2群。

(4)嗜酸性包涵体,为一包涵体,HE染色着红色,常位于镶边空的周围,每张切一般不超过3个。以上四种病理改变的出现频率依次为100%、96%、92%和58%,前三种的出现率为88%,四种同时出现为46%,其他病理改变包括单个纤维坏死,核大而疏松,膜下嗜碱性颗粒聚积及刚果红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染成桔黄色的淀粉样物质。

电镜下可见镶边空充满大量样物质和颗粒细丝结构。s-IBM特征性的超微病理改变为质或管状细丝包涵体(tubular filament containing inclusions),这种包涵体由盘绕的双细丝组成,细丝外径10~20nm,径6~8nm,长为1~5μm。有时其上可见5nm宽的横纹。细丝可以呈相互平或向性排列,也可以杂乱无序,其周边常包绕糖原颗粒、不规则的结构、膜碎及其他细胞器分解产物。在细胞质还可以见到一种直径6~10nm的淀粉样纤维和絮状无结构物质聚集。电镜下找包涵体并不容易,应先做半薄切在光镜下定位,至少需选3个空纤维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包涵体。线粒体的改变包括数量增多及嵴晶体样包涵体成。Arahata和Engel应用免疫电镜研究发现,s-IBM中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现象常见,被侵入的非坏死纤维胞浆和纤维常常受挤压而被部分取代,严重时可导致整个纤维破坏。

自1993年Askanas提出遗传性包涵体肌病(h-IBM)这一称后,有h-IBM、s-IBM和远端型肌病之间的起了广泛兴趣,由于这三类肌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是纤维镶边空成,因此在疾病概念和临床病理诊断上一直存在很多争论。

2.h-IBM的含义 1997年地中海协会办了h-IBM专题研讨会,会议讨论结果一致认为h-IBM应包括三个面的含义。

(1)活检病理发现有镶边空包涵体成,与s-IBM相似。

(2)活检病理无炎症细胞浸润,此点可资与s-IBM鉴

(3)有家族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式。

发生在波斯(伊朗)犹太人中的镶边空肌病(rimmed vacuole myopathy)是典的h-IBM。据这一定义,h-IBM还应包括一些远端型肌病,如日本报告的伴镶边空的远端型肌病(distal myopathy with rimmed vacuole,DMRV)、瑞典报告的Welander型远端肌病芬兰报告的芬兰型(Finnish type)远端肌病或胫养不良(ahterior tibial muscular dystrophy)。

s-IBM和h-IBM的病理改变除了后者无炎症细胞浸润外,在包涵体细胞化特性面也存在不同。Askanas等研究发现能与磷酸化神经丝特异性结的SMI-31单克隆抗体可同时标记s-IBM和h-IBM的包涵体细丝(PHF),而另一种单克隆抗体SMI-31仅能与s-IBM的包涵体细丝结,而与h-IBM几乎不结

此外s-IBM的活检标本刚果红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染成黄色的淀粉样物质,而在h-IBM却很少发现刚果红染色阳性的淀粉样物质。这些细胞化面的不同特点可资对s-IBM和h-IBM进

症状体征

包涵体炎(s-IBM)起病隐匿,缓慢进展,7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下肢近端无力,也可以下肢远端、上肢或四肢均匀无力起病。无力可对称或不对称,随着病情进展,远端无力可达50%,但仅有35%其远端无力的程度达到或超过近端无力。部分病人的无力萎缩可局限于某些群,如胸锁乳突上肢群、下肢四头等。最易受累的肉是二头三头四头和胫群,指、腕伸早期容易受累,而三角、胸大、颈屈、腓肠受累较轻。约20%的患者颈部群受累,1/3的患者可有面受累,以眼轮匝困难较常见,约30%的患者就诊时已出现困难,后者多由食管上段和环肉功能障碍所致。

反射常减低,尤以膝、反射减退最为常见。当并周围神经病变时可有感觉障碍。20%的患者有肉疼痛,若同时有困难,临床与多发性炎很难区

并发病症

无特殊记录,四肢无力长期卧床及困难,可导致褥疮部感染。

检查鉴别

一、检查

酶检查s-IBM的清CK水平可正常或轻度增加,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10~12倍。

电图检查s-IBM的EMG特点与PM-DM相似,表现为异常自发性活动增多,短时程运动单位电位和多相波增多。所不同的是s-IBM长时程和短时程运动单位可在同一块肉同时出现,后者被称为混电位(mixed electric potentials)。

二、鉴

s-IBM要应与慢性多发性炎、萎缩侧索硬化(ALS)、进脊髓萎缩、慢性GBS和一些晚发性远端性肌病相鉴

疾病治疗

1、治疗

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是s-IBM区多发性炎(PM-DM)的重要临床特征。尽管类固醇治疗能减少s-IBM患者炎细胞的浸润,降低清CK水平,但镶边空纤维和嗜刚果红物质均增加,临床无力加重或仅有轻微改善。这进一步表明s-IBM炎症浸润可能只是继发性。

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使部分s-IBM患者无力和吞功能改善,生活能力提高,但改善的程度有限。

对症处理,加强临床医疗护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容。

2、预后

SIM预后不佳,Lotz对28例患者平均随访72个月,结果表明s-IBM呈缓慢进性发展,有6例患者起病15年后生活已不能自理,1例10年后卧床不起,12年后死于呼吸、力衰竭。

疾病预防

尚无有效的预防法,对症处理,加强临床医疗护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容。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五轮

下一篇 旋螺突起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