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
眼科历史
中医 眼科的 历史也是非常古老的,早在殷墟甲骨文当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而在《 神农本草经》当中,则也记载了 目翳、 青盲、眼赤白膜等一些眼科 病症,书中涉及眼科用药也多达70余种 。在隋唐时期中医眼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对 夜盲症与 白内障都有了很准确的记述,且薰洗、滴眼、钩割等多种外治法与外科手术都有运用,在《外台秘要》中则有对“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并有了《 龙树眼论》等眼科专著。
洗眼杯(晋代,长5.5cm,宽4cm,高3cm。杯口上沿弧形,恰与人眼眶吻合,用于治疗 眼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宋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被分为九科,其中眼科也单独成科,进步非常突出,其中 五轮学说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 成就。
![]() | ![]() |
五轮学说
起源
五轮学说最早源于《 内经》对眼与 脏腑关系的论述,《 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 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 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眼部与 脏腑相关部位是: 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 血轮”;黑睛 属肝,称风轮; 白睛属肺,称气轮; 瞳仁属肾,称 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 肉轮。
发展
此说在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多有发挥。如《 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 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 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 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 瞳神属水与 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而据考成书于北宋的《 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
成型
直至南宋末年, 杨士瀛的《 仁斋直指方论》始将 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 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 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五轮内容
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血轮
(二)病理现象:
气轮
即 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 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
风轮
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 房水、前 葡萄膜)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二)病理现象:
1.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 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 腻苔。
2.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 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 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 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 肝阴不足。
水轮
(二)病理现象:凡外眼正常而自觉 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等,皆归入曈神疾患(即内障)的范围。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 玻璃体病、 眼底病、 视神经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根本,但发病开始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 气血失调的症状。
八纲辩证
八纲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纲领,是用来提示病因、病位深浅、疾病的性质和制订治疗大法的纲,它是一切辩证的基础与概括,普遍应用于内外眼诸病。
虚实
(一) 实证:为病邪亢盛、正气尚足、正邪斗争激烈而反映出来的症状属实证,多见于外眼病、急性病,主要特点是发病急、反应强,如眼部或红赤、或刺痛、或肿硬、突然泪多或视力下降、或口渴便秘等,主要矛盾在病邪,治疗以祛邪为主,可通过其他辩证,分别选用解表、清里、泻下等治法。
(二) 虚症:凡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竭按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属虚证,多见于内眼病,慢性病及一些功能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病缓慢、如睁眼无力、不耐久视,或头昏眼花,食少、 气短、精神萎靡不振等,治疗以扶正为主。
表里
是区别疾病部位的两个纲领。
(一) 表证:凡 外感六淫之邪侵犯眼的浅表组织而引起的症状属表证,见于外眼眼症的早期,如流泪、眼痛涩镇,水样充血等,治疗用解表法。
(二) 里证:可有两种情况
1.里热(实)证:外感热邪由浅入深,传变及腑而出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腑热证候者,即为表证转为里(热)证的标志,此时眼部病变也有由浅层扩展到深层,有较严重的红肿痛热症状,常见于外眼炎症的中期或极期,治疗用 清里法。
2.里(虚)证:脏腑本身的病变在眼部反映出来的症状大多属里虚证,如视力逐渐下降,眼或酸或微胀、或隐隐作痛等,多见于外眼安静的内眼病。中医称内障。因主要矛盾在 脏腑,故须进一步进行脏腑辩证。
寒热
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表寒证:寒邪侵犯眼的浅表组织而出现的症状为表寒证,外眼病中,寒邪常与风邪同时犯眼,如同头痛、涕泪交流,眼痛或有异物感,舌苔水滑等为风寒会很快化热而出现 风热 表证。
2. 里寒证:为脏腑功能减退的征候,如冷泪常流,口淡不渴、常泛 青水、 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
(二) 热证:有表热与里热之分。
1.表热证:中了热邪(包括燥邪、 暑邪)所出现的浅表组织的 病理反应,如 眼部充血、沙涩羞明、眼分泌物增加,舌苔薄白或黄等症状者为表热,治疗用辛凉解表,寒邪未全化热,眼痛泪多者,可夹用辛温解表药。
2. 里热证:为脏腑功能亢进的表现,多见于外邪引动内热或表热传里的眼病。
表热与里热的主要区别,在于 里热证眼部表现病势较重,以红肿为主,且有其他邻近组织的反应与脏腑证候;表热证往往夹风,故以痛、泪为主,充血较轻。
阴阳
阴阳为 八纲中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可用阴阳再概括,把一切疾病分为两大类型,一为 阴证,一为阳证。
阳虚证:为脏腑 阳气不足、功能衰退所反映的症候群,如口淡、畏寒、肢冷、乏力、 便溏、不耐久视等。
阴虚证:为 脏腑阴分不足所反映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 口干、便结,手足心热,久视眼胀,舌红无苔或少苔等。治法与辩证是紧密联系的,人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生活起居等因素的影响,各人体质有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常在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客观证候、辩证内容不断变化,疾病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亦可互相转化,故在治疗上亦需根据变化着的辩证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中医在辩证施治中,有“异病同志, 同病异治”的特点,、两个不同的疾病,只要在某一阶段二者证候相同,辩证得出的结论一致,治法也就相同。
佛学五轮
指五大
地水火风空。此‘五大’(五种元素)圆满具足法性之德,故名五轮。又名五智轮。《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序品)云(大正19·368b)︰‘五轮即是五智轮,五智便成五分身,五轮尽摄法界轮。’
密教谓一切依报正报皆由五轮组成。即依报(一切器世界)的最上方是 金刚轮(地大),下方依次为水火风空四轮;正报(一切有情)的最下方是金刚轮,上方依次为水火风空四轮。
┌──┬─────────────────────┐
├──┼─────────────────────┤
│种子│阿(a) 哟(va)罗(ra)诃(ha)佉(kha) │
├──┼─────────────────────┤
│显色│黄 白 赤 黑 青 │
├──┼─────────────────────┤
└──┴─────────────────────┘
日本兴教大师曾在《五轮九字秘释》中为五轮作秘释,明示善无畏、不空三藏相传之义,其文云(大正79·13b)︰‘一切众生色心实相,无始本际毗卢遮那平等智身。色者色蕴,开为五轮。心者识大,合为四蕴。是则六大法身法界体性智。五轮各具众德,故名为轮。体相广大,称为大名。五佛自觉觉他,故名为佛。五智简择决断,故名为智。色者不离心,五大即五智。心者不离色,五智即五轮。色即是空,万法即五智。空即是色,五智即万法。色心不二故,五大即五藏,五藏即五智。’
指顶轮、面轮、胸轮、腹轮、膝轮
以此五轮表示有情的肉身。《大日经》卷七云(大正18·46a)︰‘至诚恭敬一心住,五轮投地而作礼。’《大日经疏》卷十四说顶轮为空大,面轮为风大,胸轮为火大,腹轮为水大,膝轮为地大。又,《释迦文佛法》中说明五轮着地,称额、二手、二膝为五轮,并解释神心回转故名为轮。另《五轮九字秘释》中对此亦有详细的叙述。
指五指
即将小指、无名指顺次配以地水火风空五轮。《大日经》、《广大仪轨》、《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等均有此说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酸角
下一篇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