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瞳神紧小

瞳神紧小之病见于《治准》。瞳神紧小多因邪热灼伤黄仁所致。 以瞳神展缩失灵,持续缩小,甚至小如针孔,视力下降为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虹膜状体炎。病因复杂,变化较多,易反复发作,若失治则可变生瞳神干缺,甚至为绿内障等。瞳神紧小(西医病虹膜状体炎)指瞳神失去正常之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缩小如针孔,并伴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沉着物,水混浊,视力下降的眼病。若瞳神失去正......
目录

瞳神紧小

瞳神紧小(西医病虹膜状体炎)指瞳神失去正常之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缩小如针孔,并伴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沉着物,水混浊,视力下降的眼病。若瞳神失去正,边缘参差不齐,黄仁干枯不荣,则称瞳神干缺。古代文献最早在《秘传眼科龙木论》中仅有瞳神干缺的记载,至《治准·杂病·七窍门》,才以瞳神紧小的发病特征命,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两者瞳神见症虽有差,实则同为黄仁病变,且瞳神干缺是由瞳神紧小失治而成。其病因复杂,变化较多,且易反复发作。若治疗失当,往往并发他症而导致失明。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相当于西医虹膜状体炎,而后者多见于慢性虹膜状体炎。

简要概述

瞳神紧小之病见于《治准》。瞳神紧小多因邪热灼伤黄仁所致。 以瞳神展缩失灵,持续缩小,甚至小如针孔,视力下降为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虹膜状体炎。病因复杂,变化较多,易反复发作,若失治则可变生瞳神干缺,甚至为绿内障等。

可有珠破损或其他黑睛疾患史,或有痨病、湿痹病等病史。

瞳神紧小,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灰白色细小或如羊脂状物附着,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甚或黄液上冲瞳神。或黄仁与晶珠粘连,瞳神干缺。或见白膜粘着瞳神边缘,甚则封瞳神

可有畏光流泪珠坠痛,视物模糊,或见眼前有似蚊蝇舞。医教育网搜集整理。

抗“O”、ESR、RA、CRP、OT试验、华康氏反应、X线胸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绿内障:患眼红赤、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瞳神紧小相似,但以瞳神大,眼胀,伴恶心呕吐等症,眼压明显增高,黑睛呈毛玻璃状。

症状

风轮风热瞳神紧小,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灰色点状沉着物,水不清,畏光流泪珠坠痛,头痛,舌红苔薄黄,浮数或弦数。疏风清热。

风轮湿热瞳神紧小,抱轮红赤持久不退,或反复发作,黑睛后壁灰色沉着物密集,水混浊,瞳神有白膜粘着,珠坠胀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口干口苦,或有生疮,溺赤便结,或伴阴部溃烂,舌红苔黄腻滑数。清热祛湿

风轮阴虚瞳神紧小,赤痛时轻时重,干涩昏口干生疮,心烦失眠舌红苔薄,细数。滋阴

胃阳虚证瞳神紧小,视物模糊,眼易疲劳,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体胖乏力,动则心悸气短淡苔薄,细。温补脾

病因病机

一、肝经风热火邪

二、外感湿,郁久化热;或素体阳盛蕴热,复感湿,致湿与热搏结于,必犯清窍。

三、劳伤或病久伤阴虚火上炎。

以上诸种因素皆可导致邪热灼伤黄仁,使黄仁展而不缩,以致瞳神紧小。若盛水衰,阴耗涩,瞳神失于濡养则干缺不

此外,可由火疳白陷、凝脂混睛障蟹睛症、眼外伤等以及起,亦可并发于某些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

瞳神紧小有急性,慢性之分。

一、急性者,起病即有羞明流泪,眼珠坠痛而拒眉棱痛,或痛连颢,视物模糊,或自觉眼前似有蚊蝇舞等症。

检视眼部,可见抱轮红赤黄仁色暗,纹理模糊,瞳神缩小,展缩失灵。黄仁瞳神缘易与其后之晶珠粘着,以致瞳神偏缺不。若用集光检查法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黑睛;壁有白色尘状或点状物附着,水变混。严重者,可见黑睛与黄仁之间黄液上冲,或瞳神

二、慢性者,自觉眼前飘移之黑较多,其余眼部见症与前者基本相似,但病势较轻。检眼镜下可见玻璃体混浊此病情发展缓慢,容易反复发作,常致瞳神干缺。若瞳神一周边缘与晶珠完全粘连,则瞳神锁;看瞳神区晶珠表面结成灰白膜障,则可瞳神瞳神锁或膜,皆能阻断水由瞳神向前流出,以致水瘀积于,压迫黄仁向前膨隆,眼珠胀硬,继发绿内障。由;于水的变化,尚可起晶珠日渐混浊,以致盲不见物。

此外,病情严重或迁延日久者,还可导致水枯竭,眼珠萎软而失明。

诊断依据

一、畏光流泪珠坠痛,视力下降,或见眼前似蚊蝇舞。

二、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灰白色点状或尘状沉着物,水混浊,瞳神紧小,展缩失灵,黄仁纹理不清,甚或黄液上冲瞳神;或黄仁与晶珠粘连,瞳神干缺。

三、可有珠破损或黑睛疾病史,或有结核、梅毒湿等病史。

鉴别诊断

瞳神紧小须与天赤眼、绿内障

辨证论治

瞳神紧小初起,以实证虚实夹杂为常见。实证多因外感湿、 热郁热而起,发病比较急重。虚实夹杂常由肾阴亏,旺于上所致,抑或病久伤阴邪热未除,转化而来,其病程常较缠绵。临时,应结全身症情进辨证治,实证常用祛、除湿、清热、解毒、凉血瘀等法;虚实夹杂,阴虚旺之,则予滋阴。至于病到后期,邪气虽退,亏虚,暗不明者,又宜滋补,利窍明日。本病在治的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用药,及时扩瞳,以防瞳神干缺。

一、

(一)肝经风热

:起病较急,瞳神紧小,眼珠坠痛,视物模糊,羞明流泪抱轮红赤水混浊,黄仁晦暗,纹理不清。全身症可见头痛发热口干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浮数。

候分析:风热交攻则发病急。肝经上壅于,故眼痛视昏,羞明流泪抱轮红赤。热水变混。黄仁,其色晦暗,纹理不清,瞳神紧小,皆因肝经风热上攻,壅,黄仁肿胀纵弛,展而不缩所致。全身症见头痛发热口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及浮数等,均为风热之象。

治法:祛清热。

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原要具有祛、清泻热的功效。若珠赤痛较甚,可选加生地、皮、丹参茺蔚子凉血,增强退赤止痛的作用。

(二)

瞳神甚小,珠痛拒,痛连眉棱、颞颥,抱轮红甚,水混浊,黑睛之后或见液沉积,或有黄液上冲。全身症多有口苦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弦数等。

候分析:窍,眉棱、颞颥分属胆实上攻,热盛壅,故珠痛拒,痛连眉棱、颞颥,抱轮红甚。水受灼,遂变混浊,或为黄液上冲。若,逼外溢,则黑睛之后可见液沉积。口干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弦数等全身症,亦由炽所致。

治法:清泻肝

方药龙胆泻肛场加减。原重在直折胆实。若眼赤痛较甚,或黑睛之后有液沉积,可选加皮、赤芍蒲黄凉血或止。若见便秘黄液上冲,宜加生石膏知母大黄等清泻阳明之

(三)湿夹热

:发病或急或缓,瞳神紧小或偏缺不目赤痛,眉棱、颞颥闷痛,视物昏朦,或黑自见,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常伴有头重胸闷,肢酸痛,舌苔黄腻,弦数或濡数等症。

候分析:湿与热相搏,阻滞于中,浊阴不降,湿浊上泛,故致目赤痛,头昏重,眉棱、颞颥闷痛,视物昏朦,黑自见。湿热水,则水粘浊;熏蒸黄仁,则黄仁肿胀,纹理不清,展而不缩;黄仁瞳神缘与晶珠粘着,则偏缺不。至于全身所见之胸脘满闷,肢酸痛,舌红苔黄腻弦数或濡数等,均由湿热所致。虽同属湿热为患,其风热偏重者,往往发病较急,眼症表现较剧;热不盛,湿偏重者,一般发病迟缓,眼部赤痛诸症时轻时重,易反复发作,黄仁晦暗,瞳神多偏缺不

治法:祛湿清热。

方药:抑阳加减。原要以独活羌活、防己、白芷防风蔓荆子湿黄连黄芩栀子、质柏、水石清热泻;生地、知母滋阴抑阳;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共奏祛湿、清热抑阳之功。本用于风热偏重,赤痛较甚者,宜酌减独活羌活白芷等辛温发药物,加茺蔚子赤芍凉血,活止痛。若用于湿偏盛,热不重,脘闷苔腻者,宜减去知母黄柏水石等凉泻药物,酌加厚朴、白蔻茯苓、苡仁宽中湿,或改用三仁汤加减。

(四)肾阴

:病势较缓和或病至后期,眼干涩不适,视物昏,赤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瞳神多见干缺不。常兼见头晕失眠,五心烦热,干,舌红少苔,细而数等。

候分析:病势较缓和或病至后期,眼症时轻时重及反复发作等,属正虚而不盛,正相搏,互有进退的表现。因素体阴虚或病久肾阴亏,阴不能上濡于,以致眼干涩不适,视物昏瞳神干缺。炎于上,故目赤头晕失眠阴虚水不制,故五心烦热,干,舌红少苔,细数。

治法:养肝

方药杞菊地黄加减。原六味地黄为基础,养肝之阴,壮水制枸杞菊花增强养阴补、益的作用。若用于阴虚旺,眼部赤痛较重者,宜加苦泄热之知母黄柏,共奏滋阴之功。

二、外治

(一)局部使用扩瞳发病之初即用药物迅速充分扩瞳,既可防止瞳神干缺以及由此而起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又有助于缓解眼部疼痛。常用药物为百分之一阿托品眼液或眼膏,每日点眼1-3次(每次滴阿托品眼液后,应压迫内眦部3-5分钟),或视病情而定。

(二)滴用渣热解毒眼液如黄芩鱼腥草熊胆等眼液。

(三)局部热常用热水或服药渣水滤液作湿热,以退赤止痛。

三、针刺疗法

(一)体针

常用:睛明、攒竹、瞳子寥、丝竹空、俞、足三里、谷。每次局部取2,远端配1—2

(二)耳针可取尖、门、眼等

四、其他疗法

激素及抗牛素类眼液滴眼。激素类药物一般选用0.5%可的松或0.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每日4-6次。重病人可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5毫克,每日或隔日1次。

转归预后

瞳神紧小若获及时有效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或反复发作,则易变生其他症,以致预后欠佳。

病症介绍

一、《银海微·瞳人干缺》:“劳伤于,故金井不,上下东西如锯齿, 偏缺参差。久则渐渐细小,视物蒙蒙,难辨人物,相牵俱损。治法,宜泻肝。”

二、《治准·杂病·七窍门》:“瞳神紧小,倪仲贤论强阳抟(tuan,同“团”)实阴之病曰:强者盛而有力也,实者坚而充也,故有力者强而欲抟,充者实而自收。足以阴阳无两强亦无两实,惟强与实以偏则病,抟于身,上见于虚窍也。足少阴为水,上为水,手厥阴心包相火强抟水,水实而自收,其病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至如菜子许。又有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觉眨躁羞涩,是皆阳强盛而抟阴,阴气坚实而有御,虽受所抟,终止于边鄙皮肤也,无所伤动。治法,当抑阳缓阴则愈。以其强故可抑,以其实惟可缓而弗宜助,助之则反胜。抑阳之。大抵强者则不易人,故以为之导引,欲其气味,人则可展其长,此反治也。还阴救苦汤之,疗相火药也。亦宜用碧云。秘要云: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视尚有光,早治尚可挽回,后则难救。患者因恣色之故,虽病亦不忌淫欲,及劳伤,思竭意,俱伤,元衰弱不能升运汁以滋于中三有亏,则所输亦乏,故瞳中之亦日渐耗损,甚则陷没,俱无而终身疾矣。亦有头风攻走,液而细小者,皆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脐之悔也。”

三、《大成·瞳神缩小》:“此症谓金井倏尔收小,渐渐小如针孔也,盖因劳伤精血,阳乱,衰不能鼓荡山泽之生水滋木,致自凋,而水亦随涸,故下缩,水轮上敛,甚则紧无隙,残疾终身矣。治宜大补,略带开郁,使无得以下降,有之水因而上升,其归元,而真气不损,或少挽回一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