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糖代谢异常为分泌代谢疾病,其中有糖升高、降低两种。糖尿病是一组以糖升高为要表现,其要发病机制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起的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糖症是指由多种原因起的糖低于2.8mmol/L产生的躯体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或)大脑功能障碍的征象。糖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招致糖低......
目录

基本介绍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13%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糖症

就诊科室:老年病科 分泌科 普通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愈率:20%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遗传和理,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是糖尿病发病的要因素,因此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相对就更为复杂,除与糖尿病致病因素相外,尚与糖尿病的不同类型也有,(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将糖尿病的临床类型分为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素分泌不足起的代谢紊乱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动脉硬化和微管病变,进而导致不足和功能障碍是产生神经精神症状的生物基础。

糖症伴发精神障碍的病因要是糖使功能紊乱产生的精神神经症状

(二)发病机

1.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病机

(1)遗传因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系,据单卵双生子的研究,糖尿病的共显性接近50%,而在Ⅱ型糖尿病中系更为密切,很多病人有阳性家族史,单卵双生的共显率高达90%以上。

(2)理因素:一些临床观察阐明,糖尿病发作与灾难性事件有,特是酸中毒昏迷常被认为是由情绪的激发所致,高北陵(1996)指出,Ⅰ型糖尿病者发病前双亲死亡,家破裂等生活事件发生率高,而Ⅱ型者受的灾难性生活事件则更多,唐雅文等(1996)报道了47例糖尿病人中,所有病人在发病前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其中79%发生在2年前,许多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的性格也有许多特征,如向,情绪不稳,被动,依赖,幼稚,不安全感,优柔寡断等,上述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出现及其程度也有一定系。

(3)糖尿起的酮中毒并的动脉硬化,微管改变与精神障碍的发生也有,在胰岛素及抗生素应用前,糖尿病人的要死因为酮症酸中毒并感染,而今,慢性管病变已成为糖尿神经精神症状及死亡的要原因,管病变包括大中管和微管,要为动脉硬化起的各系统及脏器的功能异常而出现多种躯体,神经精神症状

(4)神经系统改变常出现在病程长,病情控制不良的病人,以周围神经和自神经损害最为多见,伴有多种自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糖尿起的维生素缺乏与长期持续的代谢障碍有

(5)维生素缺乏和代谢障碍说:有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与维生素B1缺乏症和慢性中毒类似,部分病例给予复维生素B及B12后症状好转而认为糖尿病的一些临床改变与此有,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考虑到糖尿昏迷时,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不一定与糖值一致,但与酮症酸中毒等综性代谢障碍程度密切相,由此认为高糖非神经系统损害的直接原因,而糖尿起的各种继发性代谢障碍致病说为多数者所接受。

2.糖伴发精神障碍 正常糖浓度波动在3.38~8.3mmol/L(60~150mg/dL)范围,由于糖是细胞能量的要来源,短暂的糖即可影响大脑功能,在正常机体糖浓度的稳定要受自神经分泌调,当糖浓度高于正常时,下丘迷走神经中枢兴奋性增高,使糖下降,当浓度低于正常时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性增高,而使糖回升,无论任何原因造成食物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糖原贮存不足,糖升高的激素不足,组织耗能过多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等,均可发生糖症,糖症临床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功能性糖症,是由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饮术,大部分切除术后,自神经功能障碍等起。

其中有一种称为特发性功能性糖症,是自发性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要见于情绪不稳和神经质的中年妇女,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糖代谢调欠稳定,或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排空加速,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另一类为器质性糖症,要是由胰岛(又称胰岛β细胞)起,其他还可因肝脏疾病,垂体,甲状腺等功能减退所致,由于组织本身所储备的糖原较少,尤以大脑皮质(只占73mg%),因此糖过低时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最大,尤以及交感神经,对的影响以发育最晚,功能最高的部位最易,最先受累,从大脑皮质,逐渐沿及皮层下,包括基底,下丘及自神经中枢,最后影响到中脑及延,故糖症时会产生多种神经精神症状

预防

有效的预防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在于预防原发的躯体疾病,同时,加强病前良好性格的养成及患病后理健康的维护,糖尿病的预防如下: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措施的对象是一般人群,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还着眼于以预防为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式。

2.预防和控制肥胖 肥胖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尤其是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

3.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常性的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4.提倡膳食平衡 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可用复杂的碳水化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物,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固醇是饱和脂肪酸高水平摄入的标志,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且固醇高的人尤应注意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过多,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入到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

5.戒烟,限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通过定期筛查尽量做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二级预防强调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定期筛查,以尽早发现,早诊断,尽早给予治疗,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起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出IGT(糖耐量低减)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临床意义。

高危人群指: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肥胖者,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娩出过巨大儿的妇女,压者,脂者,对45岁以上的人来说,应该每3年进1次糖检测,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肥胖或超重的人来说,每1~2年进1次检测。

三级预防

是针对病人的预防措施,强调糖尿病的规范的治疗和疾病管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常见症状

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

(1)精神症状

神经衰弱征:多在疾病早期出现,表现倦怠,乏力,烦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力不足等,但自神经症状不明显。

②抑郁状态:兴趣减少,情绪低沉,悲观,消极,自责,自罪,悲观厌世,性欲低下等,抑郁同时常伴有明显焦虑,这可能是本组病人自杀倾向较强的一个原因,宁布等(1994)对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用抑郁量表(SDS)检查,结果发现有轻度抑郁者43例(61%),中度抑郁11例(15.7%),重度抑郁1例(1.4%),其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抑郁表现女性重于男性,病程愈长抑郁愈重。

焦虑状态: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也很突出,患者焦虑不安,紧张,苦闷,恐惧,易激惹,情绪不稳,伴有心悸,多汗,速,坐立不安,多处就医等,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影响糖的恢复,但与糖的高低并不成正比,焦虑和抑郁两种状态往往相互混杂,交织出现。

幻觉状态:偶有一过性闪光,闪电或各种彩色物体的幻视。

意识障碍:早期表现可为嗜睡,多发生在躯体症状加重和糖升高或接近昏迷前,随着糖水平变化,嗜睡可呈波动性,糖升高时,病人嗜睡,病情恶化,意识障碍加深,昏迷状态多在糖尿病恶化时发生,先有渴,恶心呕吐脱水等表现,进而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最后陷入昏迷,期间可有错乱状态,值得提出的是精神症状的出现,类型与病程长短和糖的高低并不总成平系,个体差异颇大。

(2)神经症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几乎波及整个神经系统,包括脊髓神经,周围神经,自神经等,以上损害部位可单独或同时受累。

感觉障碍感觉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自发钝痛及感觉异常,如灼热感,冷感,蚁走感,异样发麻等。

②运动反射改变:其中跟反射消失最多见,如并发管病时,可出现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运动系统常累及四肢近端肉,麻痹部位常伴有疼痛是其特征,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性萎缩”,“不对称运动神经病变”等。

③自神经改变:自神经症状以往不大被重视,发现自神经损害发生较早且发生率较高,约占85%以上,其中以自神经症状多发性神经炎较多见,很多糖尿病患者出现管的交感神经变性,起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肥厚,水肿,红斑,多汗或少汗,网膜改变等,此外还有其他脏器自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常见有心血管及肠自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多汗,手颤,速,尿失,尿潴留等,阳萎,月经异常约占50%。

卒中:多由管病变起,也可伴有癫痫发作。

糖症伴发精神障碍

(1)精神障碍:

意识障碍:与胰岛休克治疗时的临床表现相似,有嗜睡,意识朦胧,昏睡,直至不同程度的昏迷,也可出现谵妄状态,在昏迷前可出现运动兴奋,烦躁,不安,喊叫,冲动或攻击为等,有时意识障碍可现呈间歇性短暂的意识丧失,如糖下降很快时,临床表现以精神为异常,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者,易误诊为精神病或器质性脑病(炎等),由于糖并不能完全反应的含糖量,因此不能以糖量作为昏迷程度的标准。

②若为亚急性发病者,表现缺乏自制力,控制力等,有的孤独,寡言,少动,人格解体等,也有的出现冲动伤人等为,类似急性中毒醉酒状态。

③慢性病程者可出现情感不稳,易激惹,急躁,焦虑,恐惧,抑郁等,也可出现幻视,幻听和妄想,也可见躁狂状态,频繁发作者由于软化可起情感淡漠,人格改变以及智力障碍,记忆减退,理解困难,思维贫乏等。

(2)神经症状

①自神经症状头昏头痛,多汗,饥饿感,面色苍白心悸快,震颤恶心呕吐腹痛复视及指尖异麻感,针刺感或烧灼感等。

②中枢神经症状:有视力减退,复视震颤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动作迟缓,共济失调,舞蹈样或手足徐动样运动,一过性单瘫偏瘫言语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痉挛发作。

(3)症状:在多次昏迷后,可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萎缩,反射减退或消失,临床称之为糖性萎缩。

疾病检查

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症)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断鉴别

标准

诊断的确立必须具备有以下几点:

1.有躯体疾病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症)的依据。

2.精神症状的出现与躯体病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症)的进展有时间上的联系,一般躯体病在先,精神症状发生在其后,但有些躯体病的早期难以发现,比较隐,或未能起注意,而造成了精神症状出现在先的假象。

3.精神症状常随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症)疾病的缓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剧而恶化。

4.精神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疾病。

5.严重度达到:

①现实检验能力减退;

②社会功能减退。

应排除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和其他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1.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症)诱发或伴发的功能性精神病 当临床上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症)伴发精神障碍类似精神分裂症样状态,抑郁状态,类躁狂状态或衰弱征等,难与功能性精神障碍相鉴时,注意通过掌握疾病过程,阳性躯体体征及实验室所见来协助鉴

2.器质性疾病伴发精神障碍 原发疾病在部,可查知明显的病理改变,CT,液检查等阳性所见及定位性神经体征等均可资鉴

治疗预后

(一)治疗   

所有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键都要针对病因及时彻底地治疗躯体疾病,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如下治疗措施。   

1.病因治疗   

(1)糖尿病伴发精神症状:   

本措施在于控制尿糖,糖:尚无有效的病因治疗,故糖尿病须终生治疗,疗效的满意与否在于能否长期坚持治疗(包括饮食疗法、应用降糖药物等或采用胰岛素)。   

②避免各种应激(手术、麻醉、创伤妊娠分娩精神打击或其他急性应激状态等)、生活规律和预防各种并发症,及时纠正养失调以免发生酮症酸中毒。要重视理干预和理治疗,有对照研究明,为放松及为矫正等理治疗并常规用药,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药物组。   

神经症状可给予大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泛酸钙/烟酰胺(复维生素),近有人报道苯妥英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起的疼痛可获满意疗效,约2/3的病人可望在48h缓解。   

(2)糖症伴发精神障碍:发作时可服或注射葡萄糖。尽可能查明病因,进病因治疗。如胰岛细胞手术治疗,肝脏病因起的采取相应的处理。自神经障碍起的,可少量多次的给予低糖高蛋白饮食,以免发生反馈性胰岛素分泌过多。   

2.控制精神症状 精神障碍时针对不同的精神症状可给予精神病药物、焦虑药物及抗抑郁治疗。但酚噻嗪类药物具有高糖反应,需慎用。伴癫痫发作者可给予抗痉挛治疗,如苯妥英、地西泮(安定)等。糖伴发精神障碍不可应用精神病药物,以免诱发昏迷。   

3.理治疗 在进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应忽视理治疗。如支持性理治疗,即针对患者的病情和顾虑进解释,劝慰和鼓励,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和疑虑。要对患者体贴和照顾,建立融洽的医患系,以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认知疗法,即加强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认识,消除不适当的猜测,树立信,积极配各项治疗计划。   

4.护理 安静的环境和良好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特是当病人有意识障碍出现恐怖性幻觉或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更应加强护理,以防自伤、摔倒、冲动和发生意外。对有抑郁境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防止自杀。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轻柔,避免较强的不适刺激。   

(二)预后   

所有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预后,常取决于原发躯体疾病的病程长短及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一般可逆。例如,随着糖尿病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已成为现实,严重的精神障碍已较为少见,但由于糖尿病病程多迁延而波动,故其精神症状往往也呈慢性被动性。精神障碍预后与糖尿病的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

护理

安静的环境和良好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特是当病人有意识障碍出现恐怖性幻觉或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更应加强护理,以防自伤、摔倒、冲动和发生意外。对有抑郁境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防止自杀。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轻柔,避免较强的不适刺激。

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可用复杂的碳水化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物。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物的膳食结构

预防和控制肥胖;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避免夜;保持乐观的态。

饮食保健

少吃糖类的食物,多吃清淡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