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鲨鱼肉

鲨鱼肉 鲨鱼肉,中药。为皱鲨科星鲨属动物白斑星鲨Mustelus manazo Bleeker、灰星鲨Mustelus griseus (Pietschmann)及角鲨科角鲨属动物白斑角鲨Squlus acanthias Linnaeus等的肉。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具有补虚,健脾,利水,祛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久病体虚,脾虚浮肿,创久不愈痔疮。肉。味甘、咸,性平。归。补虚,健脾,利......
目录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归经

功效

补虚,健脾,利水,祛瘀消肿。

主治

用于久病体虚,脾虚浮肿,创久不愈痔疮

相关配伍

1、治久病体弱,脾虚浮肿:鲨鱼肉100g,白术30g,陈皮15g。久熟烂,食肉饮汁,每日服2次,连服1星期。(《中国动物药》)

2、促进伤:鲜鲨肉加适量,食。手术后食用。

3、治外痔:鲜鲨肉、绿豆,共1d,食用。(2、3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

服:食,100-200g。

禁忌

忌和甘草同用。

采集加工

四季可捕,捕得后,除去皮和脏,取肉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1、体细长,一般在1m以。头宽,稍厚,前端钝。眼,瞬褶平横外,眼后有小型喷水孔。孔位于的1/3处,有瓣。呈三角端远,有褶,上褶宽扁而长,下褶狭而短。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前3个较宽,比眼径较大。最后2个较狭,位于胸鳍上鳍2个,第1鳍约于体腔中部上,上角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2鳍稍小,状相似。鳍小,起点约与第2鳍基底中部相对。胸鳍中大,始于第5鳃孔下,后缘斜直或微凹。鳍位于鳍间隔前半部下角较尖。尾鳍狭长,上直而略窄,下前部微突,中后部有一凹缺,后部三角突出。面和上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上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鳍褐色,边缘较淡,下侧面和银白色。

2、体细而延长,体长1m左右。头平扁,中等长,视近三角。眼孔宽大,前瓣中部具一状突出,出水孔半颇小,三角,两侧斜,前端钝,下颌稍短,时上颌,下颌只在缝出。上褶粗大而短,下褶细而较长,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喷水孔小,横,两端尖,位于眼角下后。鳃孔5个,狭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鳍2个,第1鳍颇大,较后位,上角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2鳍稍小,上角钝,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尾鳍颇短狭,上颇发达,下前部稍突出,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尾端钝尖,后缘斜直。鳍小,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鳍比第2鳍稍小,鳍脚平扁延长。胸鳍中等大。体侧面灰褐色白色,各鳍紫褐色,后缘较浅淡,体无白色斑点。

3、体较细长,体长1-1.5m。头宽扁而长,长,前缘窄尖。眼,无瞬膜,孔中等大,几平横,浅弧,近于横列,上褶宽扁,下褶较短。齿上下颌同型,下颌齿稍宽。喷水孔,颇大,鳃孔5个颇小。鳍2个,各具1硬棘。第1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第2鳍小,鳍较近。鳍消失。胸鳍颇宽大,鳍端伸达第1鳍硬棘下鳍近,位于两鳍之间的后半部下。尾鳍宽短,帚,上发达,下后部无缺刻。体灰褐色白色,幼体面及上侧面具或长白斑2纵,随年龄增长而白斑减少,成体仅在上侧留存几个不显明白斑。各鳍暗褐色

生长环境

1、栖息于近海。以软体动物、、蟹及小为食。卵胎生,每产10余仔。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等水域。

2、栖近海暖温水域。要食甲壳动物。胎生,每胎产10余仔。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

3、栖息于近海沿岸区域,适温为6-14℃,随水温季变化而回游,食小型类及无椎动物。卵胎生。每胎产10-13仔。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

相关论述

《蜀本草》:“《图》云:广余,尾长许,惟无足,皮粗错。”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唇疹

下一篇 肾上腺危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