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核
概述
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 ,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颔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生于身体上部的多 兼风热,生于身体下部的多兼湿热。
痰核者其核亦成串,三、五不等,多生于左右二颊下,或左右二颏,有气、血、风、痰、酒之五种,名虽有五,而其根则一,惟治法当分别虚实,不可笼统。男子在未患痰核之先,原患火症者,则为火盛生痰;妇人在未患痰核之先,先患火症,如子午潮烧,体质虚弱,而后生痰核者(即腺痨),可照瘰 方法治之,以落其核。惜乎十有九皆不可治,事前当使病家知道,免致医治不愈时,召来毁誉。其治疗法与瘰 同,服中九丸,贴解毒膏,落核之后,亦以熏洗汤洗之,再用加味天然散收功。
来源
痰核,病名。 ①见《医学入门》卷六。泛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该病多因脾弱不运,湿痰结聚于皮下而成。症见皮内生核,多少不等,包块不红不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等处。治宜以清痰和气为主。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则多挟湿热。可用开郁清痰丸加味。②即瘰疬。见明《慎斋遗书》卷九。有:“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可参见瘰疬条。 ③舌疾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六。因痰火邪热循心脾二经上炎所致。症见舌上生疮,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治宜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以三棱针刺破出血。患处吹冰硼散即可。
方用泽兰叶、花粉、薄荷、山豆根、鳖甲,热甚加三黄,石膏四两,贝母三钱,百草霜六钱,薄荷、苏叶各四两,甘草少许。泻加诃子,嗽加款冬,痰加乌梅。共末,白糖丸弹子大。不拘时含化。服此丸十数日,再服酒药,其病愈尽。如先服酒药,后服丸,其核不尽消。酒方∶都管草根三四斤,兔耳一枝箭一斤,威灵仙二两,紫花地丁一斤,白果、南星各一斤,陈酒一坛,加火酒二、三两,煮熟,退火七日饮。
王太史咯血痰核,用前胡、桔梗、干葛、半夏、甘草、茯苓、人参、归身、赤芍、生地、苏梗。盖水少则火动,血少则热生,火病血虚,阳生阴长。药十一味,六味所以阳生阴长,五味所以助其生发之气,气血行而痰化也。服十帖,又用米泔炒、归各一钱五分,人参、生姜、赤芍、连翘各一钱,前胡、防风、甘草、羌活、枳壳各五分,可愈。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下一篇 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