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
诊断要点
好发于儿童,以10岁以下的男孩更为多见。 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其次是股骨、肱骨、桡骨等长骨。有疔疮或损伤病史。 初起即有寒战高热,溲赤口干,患肢疼痛彻骨,l~2日内即不能活动,继则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成脓约在得病后1—3月左右,身热持续不退,色红胖肿,骨胀明显。溃后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而成漏管。患部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探之,常可触到粗糙的死骨,日后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愈合。 患肢活动功能一般影响不大。 发病2周后X线摄片检查,显示骨影模糊或骨破坏。发病4周后才能发现死骨。 本病需与流注、髋关节流痰相鉴别。流注患处皮色不变,漫肿疼痛,为多发性,位于肌肉深部,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溃后不损伤筋骨。流痰好发于骨关节间,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在得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且夹有败絮状物质,愈后往往形成残废。
病证分析
本病是由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化热搏结于骨节,或由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来直接伤害,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瘀热搏结,凝滞筋骨而成。本病有好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漏道,损伤筋骨的特点。
本病始则全身不适,继而寒热交作,甚而壮热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肌骨胀痛,疼痛彻骨,拒按,是为实热之证。成脓期湿热郁滞于骨,热盛肉腐骨败,则焮肿日著,寒热交作,或日晡更甚,但患肢疼痛可略缓解。溃后诸症渐伏,精神渐佳,唯疮口脓水淋漓,迟迟不敛,或有腐骨从疮口排出,可形成漏道。若经久不愈,久耗气血,则见气血两虚之象。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原则。
辨证施治
1.内治法
(1)风热炽盛型①证候寒战、高热、面红,气热息粗,便秘溲赤,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脉滑数。②治则清热解毒,疏风通络。③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栀子,黄芩,金银花,赤芍,当归尾,防风,连翘,蒲公英,羚羊骨,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醒消丸、新消片,温开水送服。
(2)湿热瘀滞型①证候患部掀肿日增,疼痛,寒热交作或日晡尤甚,口干不甚喜饮。舌苔黄腻,脉滑数。②治则清营托毒,化湿开郁。③方药金银花散加味。金银花,甘草,茯苓,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炙穿山甲,皂角刺,蒲公英,象贝母。水煎服。中成药虎挣片、四季青片,温开水送服。
(3)气血两虚型①证候疮色晦暗不鲜,脓水林漓,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全身倦怠,或心悸,失眠,自汗,短气。舌淡苔少,脉细数或无力。②治则调补气血。③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炙黄芪,当归,白芍,焦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谷芽,肉桂(煽服)。水煎服,每日l剂。中成药十全大补丸、虎挣片,温开水送服。
2.外治法
若皮色转红时,宜用透皮提引式中药聚脓,脓成,宜及时切开排脓,并于疮口纳入引流条以利引流。也可酌情用药冲洗脓腔。
溃后宜用提脓拔毒生肌之药外敷,以肌养骨、生骨,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钳去。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窦道,后改用八二丹药线,骨炎膏盖贴。也可作手术清创,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绿豆粥:绿豆适量洗净后浸泡半天,同粳米200克同煮为稀粥。每日服食2-3次,每次1-2碗。适用于初期,其他阴疽初期均适用。
苡仁二豆汤:薏苡仁100克,绿豆100克,赤小豆100克,生甘草20克,水煮熟烂,加盐调味,食豆饮汤。适用于阴疽湿重患者。
五神咖啡:茯苓20克,金银花60克,牛膝20克,车前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同煎去渣取汁,加入咖啡、白糖,频服。适用于附骨疽湿热凝结者。
银甲蛋:金银花30克,鸭蛋3只,炙穿山甲6克(研末)。先将金银花水煎取汁,再将鸭蛋头打一小孔,装入炙穿山甲粉,放入金银花汁中煮熟服食。适用于阴疽成脓期。
猪蹄羹:猪蹄4只,葱白30克,当归15克,微火炖至蹄烂熟,调盐少许,随量食。适用于溃后期。
牛奶大枣粥:牛奶500克,大枣25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随量食。适用于溃后久不收口者。
2.预防调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日照飘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