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
发病原因
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药物:①植物碱类:奎宁奎尼丁②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氯霉素利福平磺胺类③镇静解痉药:巴比妥类司眠脲氯丙嗪利舍平可待因哌替啶(杜冷丁)甲丙氨酯(眠尔通)苯妥英钠等④解热镇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安替匹林异丙嗪(非那根)水杨酸钠等⑤磺胺衍生物: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⑥其他:硝酸甘油螺内酯铋剂氯喹甲基多巴丙硫氧嘧啶地高辛杀虫药等
国外一项调查研究报道最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为奎尼丁其次为奎宁利福平司眠脲氯喹吲哚美辛安替匹林等药物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也不在少数
(二)发病机制
血小板遭到药物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的免疫破坏抗原抗体反应多在外周血小板细胞膜上发生一般不影响巨核细胞
部分药物可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附着于血小板膜上同时又激活补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复合物与血小板的结合并不牢固很容易与血小板分离而附着在其他血小板上面因此少量的复合物即可引起大量血小板在血管内破坏此型又可以称为“免疫复合物型”
此外还有部分药物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引起结构的改变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隐藏的新的序列位点暴露或者是血小板表面蛋白与药物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血小板表面具有了新的抗原性诱发抗体形成
药物可与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或者载体结合形成抗原(药物-大分子蛋白质复合物)在此抗原的作用下产生抗体此种抗体大多是IgG也有是IgM为特异性抗体只能破坏有对应药物结合的血小板而不破坏正常血小板一项对15例奎宁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其血清中存在着可结合到GPⅠb-Ⅸ的抗体部分患者只存在一种针对GPⅠb或者GPⅨ的抗体而部分患者则存在两种抗体此外奎宁和奎尼丁诱发的两种血小板抗体间并无交叉反应表明药物诱发的抗体因药物结构的不同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病状体征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般有潜伏期其长短常随药物性质的不同而异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年中位时间为14天例如奎宁和奎尼丁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在服药后12h内发病但是潜伏期也可长达数月;头孢菌素只要数天;利福平数月;硝酸甘油约需5个月
本病可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有时出血症状严重有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临床症状随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而异血小板破坏增多时若骨髓巨核细胞代偿增生良好血小板的破坏与代偿性增生相平衡则血小板减少不明显临床上可无出血症状
国外统计247例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3例(9%)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其中2例死于严重出血;68例(28%)有可见的较为轻微的出血症状;96例(36%)仅有紫癜出血症状不甚明显余下60例(27%)无出血症状
有药物史,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
检查化验
1.外周血 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无变化血小板一般显著减少严重者可低至10×109/L以下甚至在外周血中很难找到血小板
2.束臂实验阳性
3.出血时间延长
4.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者增多常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血小板凝集试验核素标记血小板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小板因子Ⅲ释放试验等其中以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小板因子Ⅲ释放试验最为敏感血块回缩抑制以新鲜血加有关药物观察血块回缩的程度若阳性说明患者血清中存在药物相关的抗血小板抗体可作为临床筛选试验
治疗用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