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箬蒂

箬蒂,中药,为禾本科植物箬竹的叶基部。出自《本逢原》,性味甘、苦、凉,有降逆和、解毒的功效。胃热呃逆、烧烫伤。全年均可采。【用法用量】服:汤,9-15g。外用:存性研末调涂。【各家论述】《本逢原》:汤治胃热呃逆,其性较柿蒂稍平。取灰以香油调涂汤伤。【来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1.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 2.Indo......
目录

基本信息

【用法用量】服:汤,9-15g。外用:存性研末调涂。

【各家论述】《本逢原》:汤治胃热呃逆,其性较柿蒂稍平。取灰以香油调涂汤伤。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1.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 2.Indocalamus latifolius(Keng)McClure [Arundinaria lafitolia Keng]

植物形态

1.箬竹 植株灌木状。竿高0.5-2m,直径4-7.5mm;节间长约25cm,最长可达32cm,。,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多为绿色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隆起,红棕色贴竿的毛环。箨鞘长于节间,上部宽松抱竿,无毛,下部紧密抱竿,密被紫褐色伏贴状基刺毛,具纵肋;箨无,箨厚膜质,截形,高1-2mm。部有伏贴微毛;箨大小多变化;窄披针,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易落。小技具2-4叶鞘紧密抱竿,有纵助,面无毛,或被微毛,无叶耳叶舌高1-4mm,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或长披针,长20-46cm,宽4-10.8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伏贴短柔毛;中脉两侧或仅一侧生有一条毡毛,次8-16对;小横明显,格状,叶缘生有细锯齿花序长10-14cm,花序轴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小穗绿色带紫,长2.3-2.5cm,几呈,含5-6朵小花小穗柄长5.5- 5.8mm;小德轴节间,被白色绒毛;颖有3,纸质,上具微毛,第1颖长5-7mm,先端钝,有5,第2颖长7-10.5mm,具7,第3颖长10-19mm,具9;第1外样长11-13mm,部具微毛;有11-13基盘长0.5-1mm,其上有白色髯毛,第1释长约为外样的1/3,部有2,春间生有白色微毛,先端有2齿白色柔毛;花药黄色。笋期4-5月,期6-7月。 2. 箬竹 灌木状竹类。竿高可达2m,直径0.5-1.5;节间长5-22cm,微有毛,尤以为甚;竿算宿存,质坚硬,部常有粗糙的棕色小刺毛,边缘卷,且有纤毛;箨平,鞘端有长1-3mm流苏状繸毛;小技端有1-3叶片叶片长10-40cm,宽1.5- 8cm;花序叶片较小,表面无毛,翠绿色,近绿处有小刺毛,面灰白色,略生微毛,小横明显,边缘粗糙或一边平滑。花序基部常为叶鞘包裹,长6-23cm,或有时退化为仅有4-5小穗总状花序花序分校与轴均密生微毛,小穗紫色或暗绿色,有5-9/小花,长2-4cm;停稍短于外稃,稀有等长或较长于外稃,通常先端有2齿或有1凹头,部有2间向上生稀疏的微毛,鳞被3;雄蕊3,花药大多紫色颖果成熟后古铜色,状如麦穗,长约1cm。笋期4-5月,果期1-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箬竹生于海拔300-1400m的山坡路旁。 2.箬竹生于林下或山坡。

资源分布:1.箬竹分布于浙江西天山、衢县、湖南零陵阳明山等地。 2.箬竹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出处

《中华本草》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绒仙人球

下一篇 产后腹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