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夜啼

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夜啼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的小婴儿。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属病态。本节要......
目录

疾病简介

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的小婴儿。

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属病态。

本节要讨论小婴儿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由于伤乳、发热或因其他疾病而起的啼哭,则不属本范围。

概述分析

本病多见于半岁以的婴幼儿。啼哭是婴儿一种本能性反应,因为在婴儿时期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哭”就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式。如饥饿、渴、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部腋下皮肤糜烂、湿疹作痒,或虫咬等原因,或养成爱抱的习惯,均可起患儿哭闹。这种哭闹是正常的本能性反映。有些疾病,如佝偻病、虫病、外科疾病等也可起婴儿啼哭,均不在本节讨论范围。预防除加强日常护理外,饮食应以乳类、粥食为

形成原因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病。(1)胃虚,症见小儿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喜伏卧,部发凉,弯蜷腿哭闹,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淡苔白,细缓,指纹淡红。治宜温中健脾。(2)心热受惊,症见小儿面赤红,烦躁不安,热,夜寐不安,一惊一乍,身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尖红、苔黄,滑数。治宜清热安。(3)惊骇恐惧,症见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不宁,惊惕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脉象多无异常变化。治宜镇惊安。(4)乳食积滞,症见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

病因病机

本病要因心热、惊恐所致。

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常由孕母素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生。或因护理不当,中寒,或用冷乳哺食,中阳不振,以致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由于夜间属阴,至阴阴盛愈甚,中有,故入夜中作痛而啼。

若孕母脾气急躁,或平素恣食香烤之物,或过服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出生后将养过温,受热之熏灼,上炎,积热上扰,则不安而啼哭不止。由于过亢,阴不能潜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宁。彻夜啼哭之后,阳耗损,无力抗争,故白天入寐;正气未复,入夜又啼。周而复始,环不已。

惊而藏,小儿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致惊恐。惊则伤,恐则伤志,致使不宁,志不安,寐中惊惕,因惊而啼。

总之,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不安而啼,是以、热、惊为本病之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婴儿难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如常。临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体格,必要时以有实验室检查,排除外感发热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起的啼哭,以免贻误患儿病情。

诊断

与不适、拗哭相鉴。小儿夜间若喂哺不足或过食,尿布潮湿未及时更换,环境及衣被过冷或过热,·襁褓中夹有缝衣针或其他异物等,均可起婴儿不适而啼哭,采取相应措施后则婴儿啼哭即止。有些小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拗哭,如夜间灯而寐,摇篮中摇摆而寐,怀抱而寐,边走边拍而寐等,要注意加以纠正。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重在辨轻重缓急,虚实。婴儿夜间啼哭而白天能正常入睡,首先考虑由于喂养不当所致,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要仔细观察,找原因,确认夜啼无直接病因者,心热、惊恐辨治。虚实热的鉴要以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兼症的属性来辨

治疗原则

气滞者,治以温行气;因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因惊恐伤者,治以镇惊安

论治

气滞

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喜摩。四肢欠温,吮乳无力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分析:夜则阴盛阳衰,愈甚,凝滞,中作痛而夜啼不安。《保婴撮要·夜啼》云:“夜属阴,阴盛脾脏愈盛,至阴,喜温而恶寒中作痛,故而啼。”因痛而啼,痛解而寐,故时哭时止。脾脏虚寒,运化失司.故吮乳无力纳欠佳,大便溏薄。虚寒盛,故睡喜蜷喜摩。小便较清,面色青白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淡红均为所致。

治法:行气止痛。

方药乌药高良姜炮姜温中,砂仁、陈皮木香香附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桔梗载药上,调畅气机

大便溏薄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时有惊惕加蝉蜕钩藤镇惊;哭声微弱,胎禀怯弱。

积热

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红,烦躁不宁,身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分析:,热伏于,扰动神明,故人夜心烦而啼。(保婴撮要·夜啼)云:“,见灯则烦热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幼科发挥·所生病》云:“则烦,多夜啼。”此为受热所致,故哭声响亮,面赤红,身俱暖,大便秘结。苔黄,指纹紫均为热象。小便短赤尖红为有热之象。

治法:清心导赤,泻

方药::生地清热凉血竹叶木通清心甘草梢泻清热,灯诸药人。同时要注意避免衣被及室过暖。

便秘结而烦躁不安者,加生大黄以泻除烦;部胀满而乳食不化者,加麦莱菔子、焦山楂以消食导滞;热盛烦闹者加黄连栀子以泻除烦。

惊恐伤

候: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指纹色紫,数。

分析:小儿气怯弱,复因暴受惊恐,则受惊,故睡中惊悸而突然啼哭,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以求安全。《育婴家秘·夜啼》云:“惊惕者,常在梦中哭而作惊。”暴受惊恐,志不安,心虚怯,故面色乍青乍白,指纹色紫,数。

治法:定惊安,补。,

方药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定惊安人参茯苓

睡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蝉蜕菊花熄风镇惊。

其他疗法

外治疗法

将艾干姜热,用纱布包裹,熨小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或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用于气滞

针灸疗法

1.艾灸艾条燃着后在周围温灸,不触到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连灸7日,用于气滞

2.针刺中冲,不留针,浅刺出。用于积热

推拿疗法

1.分阴阳,运八卦,平木,揉百会、安眠(池连线之中点)。惊恐者清金,揉印堂、太冲、补脾土,揉足三里、三阴交、元;心热者泻小肠,揉小天门。

2.按摩百会、四聪、门、池(双),由轻到重,交替进。-患儿惊哭停止后,继续按摩2—3分钟。用于惊恐伤

病症分类

婴儿的哭闹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哭闹

饥饿、是婴儿哭闹中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3个月以,这是由于母乳不足、奶粉冲调过稀,上一顿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吃饱。环境温度过高、出汗多,婴儿因渴而哭闹不止。冷、热、湿、痒、痛环境温度过冷或过热会起婴儿的不适,但过热比过冷更容易起哭闹不安。尿布湿了(大、小便)未及时更换,以哭闹的式向父母表示。婴儿因湿疹、多汗,皮肤不清洁等起的瘙痒或因蛲虫爬至肛门周围起奇痒而哭闹等。便尿感过训练的婴儿,会以哭闹的式求援母亲及时帮助他解大小便。生活不规律6个月以的婴儿常常“日夜颠倒”,白天睡、晚上哭,俗称这些婴儿为“夜啼郎”。

环境不适应:有些孩子对自然环境不适应,黑夜白天颠倒。父母白天上班他睡觉,父母晚上休息他“工作”。若将孩子抱起和他玩,哭闹即止。对于这类孩子,可用些镇静把休息睡眠时间调整过来,必要时需请儿童保健医生作些指导。

白天运动不足:有的孩子白天运动不足,夜间不肯入睡,哭闹不止。这些孩子白天应增加活动量,孩子累了,晚上就能安静入睡。

午睡时间安排不当:有的孩子早晨起不来,到了午后2-3点才睡午觉,或者午睡时间过早,以至晚上提前入睡,半夜睡醒,没有人陪着玩就哭闹。这些孩子早晨可以早些唤醒,午睡时间作适当调整,使孩子晚上有了睡意,就能安安稳稳地睡到天明。

病理性哭闹

口腔溃疡往往在吃奶或进食时哭闹。腹痛肠套叠(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的哭闹,同时面色苍白呕吐、排出果样大便)、急性阑尾炎(持续性哭闹、发热,一旦阑尾穿孔后哭闹加剧)、嵌顿性沟疝(腹痛剧烈,患儿常用手抚摸嵌顿处,出现呕吐)、肠痉挛(一阵阵哭闹,安静一段时间后又因肠痉挛而再哭闹)等。真塞吃奶时因鼻塞影响呼吸而哭闹。头痛多种原因起的头痛都会使婴儿哭闹,如发热膜炎时呈一阵阵尖声哭叫。外耳道炎、疖肿喂奶时当患侧的朵贴近母亲身体时或牵拉患侧朵时哭闹得更厉害。

一般来说“生理性”哭闹的婴儿一般情况良好,饮食正常,哭声宏亮,哭闹间隙期面色、精神正常,当消除因素后哭闹停止。“病理性”哭闹的婴儿哭声不同常,有时尖叫,声音嘶哑,常突发性剧哭;伴有发热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有时伴有呕吐腹泻,大便有,需去医院进一步查明原因。小儿睡眠是有周期性,一般从浅睡到深睡而后活动睡到觉醒,在活动睡眠阶段孩子会不断翻身、动或哭,所以不要去惊动他,让他闹一阵自会再睡,另外要注意补充鱼肝油和晒阳光,适当补充些钙

预防护理

预防

1.要注意防保暖,但也勿衣被过暖。

2.孕妇及孚L母不可过食凉及辛辣热性食物,勿受惊吓。

3.不可将婴儿抱在怀中睡眠,不通宵启灯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护理

1.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祥和,检查衣服被褥有无异物刺伤皮肤。

2.婴儿无故啼哭不止,要注意找原因,如饥饿、过饱、闷热、冷、虫咬、尿布浸、衣被刺激等,除去起啼哭的原因。

现代研究

马仁智、马志华.蝉灯饮治疗婴儿夜啼症25例.江苏中医1995;16(11):18

蝉蜕、灯草各3g,每日1,水分3-4次服,连服2-3。服3不愈者视为无效。治疗25例,23例治愈。本尤宜于婴儿病后体弱,余热未尽;虚烦不寐,惊哭夜啼之症。

曹春芬、洪波。钩蝉芍苓汤治疗小儿夜啼症33例.中医研究1992;(1):33

钩藤6—8g,蝉蜕1—3g,白芍茯苓各6-10g。舌红苔黄,指纹青紫者加麦冬3—6g;烦躁不安,指纹青紫者加百合6—log,生地3-log,1日1服。共治疗33例。结果近期治愈30例,无效3例,远期治愈30例,3例复发。疗程最短3天,最长10天。

黄炳初.乌药蝉衣脐治疗小儿夜啼四川中医1994;(5):39

乌药僵蚕各10s,蝉蜕15g,琥珀3g,青木香6g,雄黄5g,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10g,用热米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涂在料上,脐。每晚换1次,7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治愈。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夜啼候》:“小儿夜啼者,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

《保婴撮要·夜啼》:“夜啼有二:曰,曰心热。夜属阴,阴胜则脾脏愈盛。至阴,喜温而恶寒中作痛,故而啼。其候面青白,手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用钩藤。若见灯愈啼者,心热也。,见灯则烦热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俱暖,中气热是也,用赤散。若面色白,黑睛少,属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宜用六味。若兼泻不乳胃虚弱也,用。若兼吐泻少食,胃虚也,用六君木香。大便不化,食少腹胀脾气虚弱也,用异功心血不足者,秘旨。木相搏者’,柴胡栀子肝血不足者,地黄。大抵此,或因吐泻,津液;或禀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或乳母急恚,肝火侮金,当用君子汤补脾土以生金,地黄水以滋木。若乳母郁闷而致者,用加味汤;乳母暴怒者,加味柴胡汤;乳母肝热搏者,柴胡栀子,仍宜参客忤、惊啼览之。”

《幼幼集成·夜啼治》:“小儿夜啼有数:有脏寒、有心热、有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脏寒者,阴盛于夜,至夜则阴极发躁,腹痛,以手则啼止,起手又啼,外证面青手冷,不吮乳,夜啼不歇,加减当归心热烦啼者,面红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宜赤散麦冬、灯,甚则加川连、龙胆草。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盖虚惊悸,宜定其志。有吐泻后及大病后夜啼,宜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囟陷

下一篇 铁利用性贫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