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细胞病(AML)的一种特殊类型,被FAB协作组定为急性细胞病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病人常较年青年龄中位数30~38岁10岁以下者罕见据中国完全统计M3的发病率高于西国家的10%左右,占同期AML的18.7%有的地区如东北油田M3的发病率在AML中可能高达20%~30%,......
目录

流行病学

急性早幼粒细胞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病人常较年青年龄中位数30~38岁10岁以下者罕见据中国完全统计M3的发病率高于西国家的10%左右,占同期AML的18.7%有的地区如东北油田M3的发病率在AML中可能高达20%~30%,甚至更高,国外资料显示,欧洲中南美洲的拉丁裔民族发病率较高APL约占成人原发性AML的10%~15%,不过也可存在年龄和种族的差异。

病因

原发性APL的病因前尚未完全清楚继发者常见于应用化疗和(或)放疗的肿患者,也有应用烷化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起APL的报道继发性APL的预后较好,其对治疗的反应和长期生存率与原发者相近,但与化疗相的AML明显不同。

发病机制

APL是病中对诱导分化治疗反应较好的一种类型,这与APL细胞中表达的维A酸受体(RARα)融蛋白诱导的染色质的改变有。已报道的APL的5种染色体易位均累及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该基因全长39398bp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含子。t(15;17)易位见于绝大多数APL患者,维A酸受体α基因与15号染色体的早幼粒细胞病(PML)基因成PML-RARα融基因该融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不同于正常RARα等位基因编码的野生型维A酸受体的功能RARα基因位于染色体17长2l区带其功能是核激素受体。维A酸结在RAR受体元件上转录调许多基因。PML是一核蛋白从氨基端到羧基端包括脯氨酸丰富区、核小体定位所需的胱氨酸丰富区成同/异二聚体所需的螺旋环螺旋结构核定位信号NLS以及丝氨酸、脯氨酸丰富区。PML正常位于一个称为POD(PML oncogenic domain)的结构(又称核小体多蛋白核器)中。POD在核中呈斑点状数15~20个PML的功能尚未完全阐明。

近来的研究认为PML通过转录共激活作用,具有抑制肿生长的活性,在多种凋亡途径中PML也可能起重要作用。在M3型AML(急性早幼粒细胞病)中,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与15号染色体上的PML相互易位即发生t(15;17)(q22;q21)PML和RARα的相互易位造成以下后果:①PML-RARα融蛋白通过显性负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②PML去定位成上百个细小颗粒分布在核及胞质中使POD的结构破坏,PML的正常抑制增殖和促凋亡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增殖,凋亡减少;③RARα正常时能与转录共抑制复物(N-CoR/Sin3a/HDAC-1)(N-CoR=核受体共抑制物,HDAC=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结在生理量的维A酸作用下RARα可以与共抑制复物解离,起转录激活作用,即激活所调的靶基因PML-RARα可促进RARα与共抑制复物的结抑制RARα所调的靶基因抑制了早幼粒细胞的分化成熟并使其增殖起M3型AML在治疗量下ATRA可降解PML-RARα此外ATRA还可使共抑制复物与RARα分离进而募集共激活(coactivators)复物,包括CBP/P300、P/CAF、NcoA-1/SRC-1P/CIF等蛋白其中CBF/P300和P/CAF有强烈的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使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乙酰化后,转录激活靶基因的功能恢复早幼粒细胞乃分化成熟。

1%~2%的APL有变异型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病锌指基因(PLZF)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融。迄今报道的所有患者体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两种融蛋白提示t(11;17)(q23;q21)APL发病可能需要RARot-PLZF融蛋白发挥相应的作用t(11;17)(q23;q21)APL对ATRA不敏感更少见的变异性染色体易位有t(5;17)(q35;q21)导致NPM(nucleophosmin)与RARα基因融;t(11;17)(q13;q21)产生NuMA-RARα融基因;dup(17)(q21.3-q23)产生STATSb-RARα融基因。前2种易位的患者对ATRA敏感,但ATRA对STAT5b-RARα融基因阳性患者无效。

APL融基因的致病作用已在转基因动物模型得到实。hMRP8或人组织蛋白酶G(human cathepsin G)微基因调控下表达PML-RARα的hCG-PML-RARα转基因小在出生后约1年发生APL样病,而hCG-PLZF-RARα转基因小在出生后3~12个月发生慢性粒细胞病样病变,伴骨髓早幼粒细胞增多;而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的转基因小才发生类似人类的APL;NPM-RARα转基因小在出生后1年出现典型APL或慢性粒细胞病样病变。

临床表现

急性早幼粒细胞病的临床表现正常骨髓功能衰竭相的表现如贫血、出感染;病细胞的浸润有的表现如淋巴结肿大骨痛等除了这些病具有的一般病表现外倾向是其要的临床特点,有10%~20%的患者死于早期出,弥漫性(DIC)的发生率高大约60%的患者发生DIC。

并发症: 1.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感染要表现为发热,感染的部位常见于口腔部皮肤严重者可出现血症、感染中毒休克

2.DIC是APL最重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大约60%的患者发生。近年随着应用甲酸和砷,DIC的发生已明显减低。

3.在应用维A酸治疗过程中会并高白细胞症,维A酸综征,可同时给予羟基脲小量Ara-C或减量的AADA案治疗。

诊断

据FAB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FAB分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又称AML-M3型。其典型特征有:①骨髓态为胞质含粗大颗粒和Auer小体(也有微颗粒变异型)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②临床常有严重出且易并DIC和纤维蛋白溶解;③90%的患者显示特异性染色体异位t(15;17);④化疗敏感(化疗耐药发生率<5%),缓解生存期长但早期死亡率高。

诊断: 要与其他类型的病鉴其鉴要点据细胞、细胞免疫检查细胞遗传检查,一般不难鉴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周 典型的象显示贫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可见幼稚细胞,减少。

2.骨髓象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30%,多数>50%,且细胞态较一致,原始细胞以下各阶段细胞较少,细胞核态多不规则有外浆,外浆中无颗粒,浆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据颗粒的大小可分为:

M3a(粗颗粒型):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嗜苯胺蓝颗粒,且密集融分布,颗粒也可以覆盖在校上。

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细小,而密集分布

3.细胞免疫检查 蛋白标CD33,13(HLA-Dr阴性)

4.细胞遗传检查 染色体异常,t(15;17)(q22;q21)

5.出凝时间、3P试验、纤维蛋白原含量、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ATPP(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PT(酶原时间)

6.生化及电解质检查、功检查

其它助检查:

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X线CT、MRI、B超电图等检查

治疗

1.APL 是急性病中病情十分凶险的一种类型,其出血症状是十分常见的,发生率达72%~94%,明显高于其他急性病,往往是弥(DIC)的表现尤其是在化疗过程中DIC可以加重,常致患者早期死亡由于APL有其独特的染色体异常即t(15;17),产生融基因PML-RARα及其编码的蛋白故其治疗与其他AML有所不同随着近阶段对APL的研究进展使得其治疗成为病治疗最成功的范例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明确,APL对蒽环要药物非常敏感,单独应用化疗的治疗效果优于AML的其他类型,维A酸(ATRA)和砷的出现使APL的疗效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在诱导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的支持治疗也十分重要,包括抗感染输、输等。

(1)诱导分化治疗:在维A酸(ATRA)临床应用之前体外实验实维A酸(ATRA)能诱导病细胞株(如HL-60细胞)和APL原代细胞分化。1986年中国者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治疗APL并获得了成功前维A酸(ATRA)诱导分化疗法要用于APL,并已始尝试于其他类型的AML及一些实体维A酸对肿细胞的作用机制与化疗药物不同,它通过促进APL细胞的分化纠正出凝机制的异常,避免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和诱发DIC的可能,使病的治疗出现了重大的突破,使APL的预后大为改观。

①维A酸(ATRA)的用法和疗效:

A.一般量:维A酸(ATRA)治疗APL的一般量为45mg/(m2·d)分次服疗程30~45天对初治APL患者,维A酸(ATRA)的CR率可达90%左右(表1)。

B.小量:小量维A酸(ATRA )15~25mg/(m2·d)分次服治疗APL以减轻维A酸的毒副反应结果表明小量治疗可达到一般量的CR率。然而在降低维A酸(ATRA)毒副反应面的报告不尽一致。Castaigne等分以25mg/m2与15mg/m2 维A酸(ATRA)治疗APL结果认为在疗效、激发高白细胞症维A酸综征和药代动力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②诱导期治疗法的改进:一般张在维A酸(ATRA)治疗中并化疗,待白细胞已升至3×109/L以上应用化疗,这样既可防止维A酸综征的发生又可提高CR率,延长CR期国孟氏报道,服用维A酸(ATRA )15天后改用化疗治疗APL是安全的。欧洲协作组对93例白细胞数低于5×109/L的初发APL的研究显示,先维A酸(ATRA后化疗和维A酸(ATRA)+化疗的两组病人临床完全缓解率无区但维A酸(ATRA)+化疗一组病人2年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先维A酸(ATRA)后化疗组。表明维A酸(ATRA)与化疗同时使用更能发挥化疗对维A酸( ATRA)的补充作用并降低复发率意大利协作组用维A酸(ATRA )45mg/m2诱导治疗的第6~8天同时予DA 12mg/(m2·d),完全缓解率高达92%。另外有些病例单纯应用ATRA不能控制病情,也可加用小量的阿糖胞苷(Ara-C)或减量的AADA案。

单用维A酸(ATRA)诱导和维持治疗患者的要问题是早期复发,中位CR期仅5个月。此时产生ATRA耐药和病复发的要原因可能是长期使用维A酸(ATRA)使浆中生成ATRA代谢酶,以致维A酸(ATRA)的药浓度下降不足以维持病细胞继续分化成熟;或病细胞在维A酸(ATRA)诱导下成ATRA结蛋白从而阻止药物进入细胞核发挥诱导分化作用不少作者发现在始终单用ATRA治疗的缓解患者中大都PML-RARα融基因表达持续阳性且其表达与病复发高度相但若加用化疗则可使PML-RARα表达转阴患者的缓解生存期也显著延长。因此尽管使用维A酸(ATRA)治疗已获得高CR率,化疗对APL的长期缓解乃至治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诱导缓解治疗采用维A酸(ATRA)也有助APL延长缓解。表2摘要介绍国外作者报道的APL治疗效果:患者诱导缓解使用维A酸(ATRA)±化疗,缓解后均用化疗巩固强化,结果显示各家报道的EFS,凡在诱导化疗时采用维A酸(ATRA)+化疗组都明显优于同期或历史对照的单用化疗组这说明维A酸(ATRA)能增加APL对化疗的敏感性明显减少本病复发两者相相成。

③缓解后治疗:维A酸(ATRA)联应用化疗能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上海液病研究所对一组(70例)用DA或HA,维A酸(ATRA)巯嘌呤(6-MP)+甲氨蝶呤(MTX)序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平均5年无病生存率为70%±6%另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64例联应用维A酸(ATRA)和化疗的病人5年无病生存率为58.5%±10.4%,而另一组(47例)单用化疗的病人只有26.7%±9.4%Tallman等展的前瞻性研究也实了这一点即诱导缓解和强化巩固时都使用维A酸(ATRA)的病例疗效好于单用化疗者。在有效预防AT-RA综征的基础上联化疗90%的初发病人都得到缓解而单用化疗即使在初发病人缓解率也很难达到80%。法国Fenaux等报告一组54例APL用维A酸(ATRA)治疗,CR率90%,以后用强化疗巩固,2年无事件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EFS)率68%,生存率81%。日本成人病研究组于1995年报道109例APL予维A酸(ATRA)或维A酸(ATRA)加化疗取得CR后(89%),予化疗巩固23个月的EFS为75%(66%~83%)取得CR的DFS为81%(7l%~91%)一般张缓解后应该使用化疗及维A酸交替应用的案。

④APL变异型治疗:APL除有典型的t(15;17)易位外还有一种少见的变异型易位t(11;17)(q23;q21),该变异型易位占APL的1%~2%它使RARα与另一转录因子PLZF(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finger)基因融。t(11;17)的患者对ATRA诱导分化疗法或化疗法反应均较差或无效其病细胞在体外培养时ATRA处理不发生分化。该类患者对维A酸(ATRA)+G-CSF或维A酸(ATRA)+化疗治疗有效;另一种变异型易位t(11;17)(q13;q11)发生率更少累及的融基因为NuMA- RARα该型ATRA治疗有效。M3的另一变异型易位t(5;17)(q32;q21)累及5号染色体上的核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基因。成NPM-RARα融基因,这类患者维A酸(ATRA)治疗有效。

⑤维A酸(ATRA)的副反应:包括皮肤干(70%~90%)、头痛(25%~40%)关节痛(15%~30%)功能受损和脂增高(12%~30%)等。有2/3~3/4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升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维A酸综征和成前者表现为发热胸闷呼吸困难水潴留伴水肿、胸腔或心包积液压、呼吸窘迫缺氧呼吸功能衰竭,少数功能衰竭。常发生在高白细胞的患者发生率10%~25%是致死原因。用化疗后这种严重并发症已降至5%~7%治疗法是大地塞米松注射10mg/次2次/d共3~5天。

⑥治疗机制:维A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维A酸(ATRA)受体α、β、γ的发现以及它们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阐明,维A酸(ATRA)作用机制的研究,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已有资料结的研究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面:维A酸(ATRA)在诱导分化的同时改变APL细胞的生物性质,解除其对骨髓细胞的抑制作用;APL的特异融蛋白PML/RARα在ATRA的作用下降解PML的分布恢复正常,RARαRARX的正常功能以及原受PML/RARα抑制的早幼粒细胞分化得以恢复;维A酸(ATRA)促进APL细胞凋亡;维A酸(ATRA)上调下列蛋白和基因RARα、RARβ、IRF-2STATlaSTATlbSTAT2、RIG-E、FGH、I、IL-lbG-CSF受体、GM-CSF受体、CD11cCD11bCDl5CD18、CD45RO、蛋白激酶C组织谷氨酰转移酶鸟氨酸羧酶碱性磷酸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MCP-1IFN-α纤溶酶活化抑制物(PAI)。

相反aATRA下调下列蛋白和基因:组织子肿促凝物质、组织因子连接素ⅧC-MYCCD33端粒酶活性、BCL-2、PARP(多聚ADP核糖聚酶)、组织弹力酶G弹性蛋白酶过氧化物酶、CD45RA抗原由此可见,维A酸(ATRA)的作用涉及范围甚广,有的直接影响维A酸(ATRA)的结和作用,如与RARα结;有的与早幼粒细胞的功能有如一些酶的改变;有的涉及出凝,如组织子肿促凝物质的下调可解释为何在维A酸(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DIC改善;有的基因与信号传导密切有,如STAT、PKC;不少基因的改变可阐明维A酸(ATRA)的促凋亡作用,如BCL-2、PARP的下降。G-CSF、GM-CSF受体的上调可解释维A酸(ATRA)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增高的原因上海液病研究所研究发现,由维A酸(ATRA)诱导上调的一些基因(RIG-E,FGHI)虽然已初步阐明它们的性质如RIG-G与干扰素刺激基因(ISG)中的一个家族有很高的同源性和相同的染色体定位RIG-E与某些受体如EGFR(上皮生长因子受体),LDL-RuPAR等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它们在维A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中的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2)砷治疗:

①诱导缓解:维A酸(ATRA)治疗初治APL虽可取得很高的缓解率,但多数病例易产生耐药性复发后再用维A酸(ATRA)治疗,效果较差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用以砷要成分的“癌灵1号”治疗APL,取得较好疗效。诱导缓解治疗案:成人0.1% As2O3注射液10ml/d,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滴注3~4 h,儿童可6mg/m2计量,4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可间歇5~7天也可连续用药2个疗程病情无缓解为无效。

1995年黄世林等报道,应用含巯化砷的中药复方青黛治疗初治APL的结果。案如下:复方青黛,每天15(0.25g/),一周后逐渐加量至每天30,持续用药30~60天,CR率可达98.3%。1998年2月起陆道培等应用中等纯度As4S4(TATS)治疗APL,法为:服0.5g每天3次,持续2~4周休息2~3周,共维持3~4年之后又展了高纯度TATS的临床应用法为:1g3次/d直至CR休息2~3周第4年休息间隔时间可延长至4~6周应用TATS后,浆砷浓度于第15天达高峰(40~104mcg/L),停药2周后浆砷浓度降至<2~22mcg/L(平均15mcg/L),停药30天后平均浆浓度为3mcg/L。

A.As2O3治疗APL的适应:a.初治APL特是t(15;17)或PML-RARα融基因阳性者b. 维A酸(ATRA)或联化疗治疗无效的难治或复发的APLc.不能耐受或不宜应用维A酸(ATRA)或联化疗的APLd.APL CR后巩固维持治疗。e.伴有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的其他类型病(慢性粒细胞病急变、ANLL M2M4、M6型)及MDS等。

不宜选用As203治疗的APL:有非病本身所致的严重功能障碍者;用As2O3巩固治疗复发者;有中毒表现者。

B.毒副反应:急性毒副反应要有液体潴留(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体重增加),短期使用利尿有效,用地塞米松无明显疗效约20%的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下降1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手足麻木、水肿。常规量下20%~30%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异常,但停药后1~2周大多恢复正常。对肝脏,在原有慢性炎的病例易诱发细胞坏死,功能衰竭。电图可出现窦性动过速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各种室性律失常。必须指出,砷治疗过程中也有2/3的患者白细胞升高,有10%~15%的患者并发类似维A酸综征其临床表现及处理与维A酸治疗时发生的相同。部分患者出现有慢性副作用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掌角化病多神经病(感觉运动神经功能均受损),肉萎缩。量>0.2mg/(kg·d)时可出现弛缓性麻痹肾衰等严重副作用。慢性As203中毒不仅取决于所用的量而且取决于个体的易感性当出现砷严重中毒时可用药物来减轻其副作用,如二巯基丙磺酸钠(2,3-二巯基磺酸丙烷)等。

C.砷治疗APL的机制:上可见细胞核染质固缩成凋亡小体。体外研究发现低浓度砷(0.1μmol/L)对NB4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在高浓度下(>0.5~1μmol/L),砷诱导凋亡。DNA分析,在细胞流式仪检测中可见G1峰前出现凋亡峰DNA电泳示典型的凋亡梯改变细胞及分子生物研究结果显示,As2O3可使PML/RARα融蛋白降解BCL-2基因下调,对BAX基因无作用。以上结果提示As2O3治疗APL的作用机制可能要是诱导APL细胞凋亡,低浓度诱导分化此外砷作用中的一些分子机制包括:

a.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cMAPK)信号通道与应激相的JNK/SAPK(应激激活蛋白酶)和P38激酶被激活,导致凋亡。

b.砷使线粒体膜上的PT(通透性改变)孔通透性增高,致线粒体AIF及细胞色素C释放至线粒体外。

c.对G1/S及G2/M起作用,使细胞周期延长。

d.三价砷可诱导红病细胞的鸟氨酸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

ODC)活力改变,影响多胺的成抑制肿生长

②APL完全缓解后砷治疗:应用常规量As2O3,每疗程2~3周As2O3应用间歇期在CR后第12、3及3年后分为123或4及6个月;也可将As203与联化疗(HA、DA或Am-C+米托蒽醌(NVT)/依托泊苷(VP-16)交替进间歇期同上。

(3)ATBA联As203治疗APL:维A酸(ATRA)治疗APL可取得80%~90%的完全缓解率(CR)与典型的细胞毒药物相比维A酸(ATRA)能够改善APL患者的凝障碍而不骨髓抑制然而维A酸(ATRA)可能起致死性的药物相征,同时单用维A酸(ATRA)维持治疗常病的复发,因而限制了其应用As203不但能诱导初治APL取得CR,还可诱导细胞毒药物、维A酸(ATRA)等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达到90%的CR体外实验明As2O3的作用机制与维A酸(ATRA)不同,能病细胞发生凋亡维A酸(ATRA)联As203对APL细胞系与新鲜APL细胞作用的研究表明,两种药物联具有协同促分化作用,也可促进耐药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上海液病研究所应用维A酸(ATRA )25mg/(m2·d)As203 0.16mg/(kg·d)联治疗初发的APL直至CR。结果显示31例患者早期死亡2例29例获CRCR率为93.5%获得CR的平均时间为(25.1±3.9)天66.5%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升高65.5%出现功能异常,但减量或停用1周恢复。至CR时10.3%的PML/RARα转阴巩固治疗后77.0%转阴。

(4)造干细胞移植(HSCT): 初发病例用维A酸(ATRA)联化疗CR可达70%~80%且大部分患者在首次复发后应用As203或再次应用维A酸(ATRA)与化疗等,还可获得较高的二次缓解率(CR2),因此一般认为首次缓解的患者并不HSCT治疗尽管前的治疗法可使APL获得较高的缓解率,但复发率仍达25%,对于这些患者自体或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不失为一种挽救的治疗法。在临床应用维A酸(ATRA)之前,HSCT可使45%的二次缓解的患者治愈最近的研究显示二次缓解后应用自体移植效果非常好,可减少病的复发使无病生存率超过70%。国外报告表明CR后骨髓移植3年DFS在77%~80%以上,优于单化疗或化疗并维A酸(ATRA)的CR后治疗案鉴于APL缓解患者使用化疗、维A酸以及砷,5年生存率可达50%~70%,并且考虑到治疗相死亡率因而本病第一次完全缓解后不一定需要进HSCT治疗,要适用于复发患者或PML-RARα融基因长期持续阳性的患者。不过尽管存在15%~20%的移植相死亡率异基因HSCT对于二次或多次缓解的患者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对年青和不能达到遗传缓解的患者,如果有适的供者,也应选择HSCT治疗。

(5)新的治疗法:

①脂质体维A酸(ATRA):前临床上的维A酸(ATRA)仅使用服制,最近一种静使用的脂质体维A酸(ATRA)已发出来该制适宜不能吞或吸收的患者及儿童患者,可克服这些患者服所致药浓度的不稳定。脂质体维A酸(ATRA)的最大耐受量为140mg/m2,90mg/m2的量可安全有效地使初发及复发的APL患者达到缓解。所以尽管服制易于使用脂质体维A酸(ATRA)仍可能成为一种便的替代品。

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许多基因的转录活性由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所决定;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由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s)和组蛋白乙酰化酶(HDACs)调。HDACs抑制具有促分化、抗增殖和凋亡的作用,要包括有丁酸盐、古抑菌素、苯甲酰胺、环状多肽等这些成分与维A酸(ATRA)联用具有明显的抗病作用。

③单克隆抗体:HuM195是一种人源化的抗CD33单克隆抗体已成功地用于过维A酸(ATRA)和(或)化疗达到缓解、PCR阳性的APL微小残留病变的治疗。HuM195可与131I90Y和213Bi连接其临床治疗作用尚待观察另外一种人源化的抗CD33单克隆抗体与calicheamicin(CMA676Mylotary)结的分子已发出来这种单抗已被FDA批准用来治疗复发的AML初步的结果显示它可控制具有分子生物复发据的AP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变。

预后

以往APL的治疗效果差,病情凶险随着对APL的细胞生物的特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治疗法的改进,使治疗结果和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早期死亡率明显下降持续缓解时间延长是病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类型。  

饮食

病是一种很严重的液疾病,最为严重的时候会使患者的生命消失,给家人带来极大的悲痛,而病除了要进治疗外,日常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人们要对生活中的饮食起注意,那么病的饮食有什么原则性呢?

病患者的饮食要从多面考虑,因为治疗的系,所以日常饮食也是有所改变的,病患者的饮食最好是要采用少食多餐的式,,尤其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现象,此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法,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体积小、养丰富的食品,但是一定要注意保充足的影响,并且要注意养的搭配要均匀。

由于病患者在进治疗时会导致体养物质流失,所以人们要注意多进食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这也是病患者治疗时的饮食原则之一,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能阻止癌细胞生成扩。摄人大量维生素C,还能增强机体的局部基质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对于病患者来说是有帮助的。

总之,病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理的饮食可以助治疗疾病,让患者朋友们更早的拥有健康,所以人们要对此起重视。对于病,中医认为病发生发展与、疲密切相,多同时出现,常相互影响。因此,临床治疗病常须配伍应用化痰结、活化癖的药物,比如白扶正可取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息高

下一篇 千里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