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倒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多数受累个体表现为新基因突变,仅有少数病例是家族性软骨营养障碍,母亲年龄越大,所生小儿的发病率越高,男性病人有50%按孟德尔规律遗传,甚至可隔6代相传,女性几乎不遗传,病儿均无内分泌障碍。
(二)发病机制
软骨的化骨障碍是由于原始基因原生质的缺陷,约80%的病例散发在父母兄弟均正常的家庭,可能由于显性基因突变所致,本病常伴有小腿内翻畸形,并有寰枢椎不稳定和椎管狭窄,其原因为编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的基因发生点突变,这种突变几乎总是(98%)发生在同一核苷酸(第1138号),并在该细胞表面受体跨膜区引起一种单一的氨基酸改变(精氨酸到甘氨酸),该受体在所有骨前软骨均有此表达,并弥散地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主要是在生长骺板的软骨增殖层,该处软骨细胞稀少,排列不整齐,并发生黏液变性,松质骨骨小梁不规则,虽钙化正常,但长骨的长度生长极慢,因骨膜化骨不受影响,故长骨骨干的直径粗细发育正常,偶因从骨膜至骺板的血管有结缔组织增生,横跨骨横径出现纤维条带,从而封闭骺线,阻碍骨干的发育。
症状
天柱骨倒,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指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不能抬起。天柱骨即颈椎。多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患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东医宝鉴?外形篇》:项软者,天柱骨倒也。《医医偶录》卷二:天柱骨倒者,督脉空也,右归饮主之。
饮食
预防
预后随病变的严重性而异,有些可于宫内或生后死亡,也可终身存活。
治疗
治疗一般应以功能锻炼为主,锻炼其语言,行动等功能。同时采用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在服用药物方面,一般应给予神经营养类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治疗,如服用脑活素,神经节苷酯,维生素等,但临床效果并不明显。
检查
诊断鉴别
X线检查:
2.管状骨全部管状骨变短,直径相对增粗,密度增高,尤以四肢近端如股骨,肱骨最为明显,肌肉附着处的骨皮质增厚,干骺端明显变粗,骺板中心凹下呈U型,以膝关节最多见,掌,趾和指骨均短而致密。
并发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