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骨髓-胰腺综合征

骨髓腺综征又称Pearson综征,是一种线粒体病。骨髓腺综征又称为Pearson综征,是一种线粒体病,由于线粒体DNA的重大缺失(或重排)造成先天性渐进的多系统损害作为该病多系统疾病的一部分,患者早期即发生严重贫血骨髓中出现环粒幼细胞。临床特点除出生不久即发现贫血,还有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乳酸水平增高偶有乳酸性酸中毒,最后发生功能衰竭。据本病的特点一般不难做出粒幼细胞贫血的......
目录

骨髓胰腺综合征

骨髓腺综征又称为Pearson综征,是一种线粒体病,由于线粒体DNA的重大缺失(或重排)造成先天性渐进的多系统损害作为该病多系统疾病的一部分,患者早期即发生严重贫血骨髓中出现环粒幼细胞。临床特点除出生不久即发现贫血,还有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乳酸水平增高偶有乳酸性酸中毒,最后发生功能衰竭。据本病的特点一般不难做出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但需与特发性,及继发性的粒幼细胞贫血相鉴

疾病概述

骨髓腺综征又称为Pearson综征,是一种线粒体病,由于线粒体DNA的重大缺失(或重排)造成先天性渐进的多系统损害作为该病多系统疾病的一部分,患者早期即发生严重贫血骨髓中出现环粒幼细胞。本病的遗传特性尚未定论近来报告在一对患本病的兄弟中发现有多发性的线粒体DNA缺失。提示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人认为是红细胞酶有缺陷所致。流:婴幼儿发病。

疾病病因

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红细胞酶缺陷。

病机制:是由于线粒体DNA的重大缺乏或重排所致。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除出生不久即发现贫血,还有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乳酸水平增高偶有乳酸性酸中毒,最后发生功能衰竭。功能衰竭是常见的并症。骨髓腺综征等可骨髓发育异常改变的疾病。一种发生于婴儿时期的OXPHOS疾病,要影响骨髓,表现为严重输依赖性大细胞性贫血,伴不同程度白细胞和减少。本症为mtDNA缺失所致,患儿在婴儿期死于骨髓衰竭和反复输并发症。存活患儿可能发展成为KS综征,有乳酸酸中毒生长落后、腺功能障碍、线粒体肌病、进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其遗传缺陷与KS综征完全一样。

疾病诊断

据本病的特点一般不难做出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但需与特发性,及继发性的粒幼细胞贫血相鉴。因此必须根据详细的病史与体检综考虑,以及进家族调查。

诊断:

本病需与地中海贫血。而地中海贫血患者可同时伴发粒幼细胞贫血。由于珠蛋白成显著减少多余的血红素可反馈抑制ALA成酶,导致粒幼细胞贫血

与原发性粒幼细胞贫血相鉴

原发性粒细胞贫血又叫“特发性粒细胞贫血”、“难治性幼红细胞贫血”或“原发性难治性粒幼细胞贫血”。本病与遗传无。红病和病前期患者的骨髓中有时可出现较多粒幼细胞或典型的粒幼细胞贫血,故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系较密切。患者红细胞中的游离原卟啉(FEP)常有轻度至中度增高,提示血红成酶的活力有缺陷。采用放射化研究显示,多数病例骨髓血红成酶和氨基-γ-酮戊酸(ALA)成酶的活力均减低。

约有40%病人可有肿大。晚期可出现色病的表现。象和骨髓象与遗传性病例相似,但骨髓粒环的粒幼细胞可达43%-95%,粒环在早期幼红细胞中亦常出现,粒细胞较多见。游离原卟啉大多中等度增多,偶见显著增多(46-300μg/dl,正常16-36μg/dl)。游离粪卟啉增多或正常。白细胞和计数正常或减低。约半数病人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减少。红细胞动力的研究显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显著。

与继发性粒幼发细胞贫血相鉴

某些药物或化毒物可粒幼细胞贫血称为继发性粒幼发细胞贫血。其中要有抗结核药异烟肼、环丝氨酸及吡嗪酰胺,它们都有抗吡哆醇(维生素B6)的作用,从而抑制血红素的生物成而粒幼细胞贫血。这些药物连续用4~6周后,在极少数病人中可发生粒幼细胞贫血贫血程度中等,但停药后贫血能逐渐减轻以至消失。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红蛋白减低,低色素性贫血的特征很明显,红细胞态常呈双向即可见态正常和不正常的两类细胞。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异、靶和点彩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及数减少。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呈明显不一致性,可增高亦可降低。

2.骨髓骨髓中红系细胞过度增生,染色显示含黄素显著增多,粒幼细胞增至80%~90%,并可见到约10%~40%的环粒幼细胞,后者大多为中晚幼红细胞。中亦可发现粒幼细胞。偶尔出现巨幼样红细胞,可能为伴有叶酸缺乏。

3.大多增高饱和度常显著增加动力研究通常显示清除率加快,为正常的1/4~1/2;利用率减低,约为正常的1/5~1/3。

4.红细胞FEP减少或在正常下线红细胞FEC大多正常。吡哆醇治疗无效的病例,FEC可很高而FEP显著减少。用51Cr测出的红细胞生存时间正常或稍缩短红细胞平均寿命40~100天。

5.一些患者在色氨酸负荷加重时尿中黄尿酸(4,8-二羟基喹林甲酸)和(或)犬尿喹啉酸的排泄增加,表示色氨酸的代谢异常。

其它助检查:

1.活检显示质沉积,不输者之肝脏也可有同样的改变,常伴无症状的细小结硬化,与遗传性色病的肝脏病变很相似。

2.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电图、B超、X线等检查。

检查:

1、叶酸

检查称:叶酸

:FA

正常值:

新生儿:15.9~72.5nmol/L(7~32ng/ml)

成人:4.1~20.4nmol/L(1.8~9.0ng/ml)

>60岁:4.5~27.2nmol/L(2~12ng/ml)

临床意义:

(1)升高:使用叶酸、VB12缺乏症、先天性叶酸代谢异常、恶性贫血等。

(2)降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缺乏症。

叶酸缺乏的病因分类:

(1)叶酸摄入不足:中毒偏食,牛奶哺乳,不适当的调理。

(2)叶酸吸收障碍:

吸收不良综征:原发性(特发性脂肪泻、热带性斯泼卢、小儿脂肪泻)、继发性(或肠切除术后、盲管、狭窄、恶性肿)先天性叶酸吸收障碍。

②肠道细菌竞争:切除后遗症、小肠切除狭窄。

叶酸吸收障碍:抗痉、抗痨药等。

(3)叶酸需要量增加或利用障碍:

①需要量增加:妊娠分娩溶血贫血、恶性肿骨髓纤维化、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②利用障碍:叶酸拮抗药、VB12缺乏症、损害、先天性酶缺乏症等。

2、尿酸

检查称:尿酸

清尿酸;UA

正常值:

磷钨酸盐法健康搜索:

成人:男268~488μmol/L(4.5~8.2mg/dl)

女178~387μmol/L(3.0~6.5mg/dl)

>60岁男:250~476μmol/L(4.2~8.0mg/dl)

女:190~434μmol/L(3.2~7.3mg/dl)

尿酸酶法:

儿童:119~327μmol/L(2.0~5.5mg/dl)

成人:男208~428μmol/L(3.5~7.2mg/dl)

女155~357μmol/L(2.6~6.0mg/dl)

临床意义:

(1)升高:

①尿酸产生过多:

A.原发性嘌呤生成亢进型、痛风

B.环境与因素:

a.高嘌呤和高核酸饮食所致。

b.高蛋白饮食、性饮料过量。

C.酶异常:

a.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成)活性亢进型

b.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酶)部分缺乏型

D.继发性嘌呤成亢进:

a.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

b.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酶)完全缺乏(Lesch-Nyhan综征)。

c.核糖环亢进,使尿酸产生过剩:红细胞增多症病、多发性骨髓溶血贫血、干癣。

②尿酸排泄减少:

A.原发性尿酸排泄减低。

B.脏尿酸排泄减低:

a.功能减退:慢性肾炎、黏液性水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b.尿酸分泌不减低、但再吸收增加:急性中毒妊娠中毒症、饥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Pownl伸舌痴呆征等。

c.药物:速尿利尿酸、肿化疗药物、左旋多巴苯妥英钠甲基多巴等。

(2)降低:

①原发性低尿酸血症

A.分泌前再吸收缺乏型

B.分泌后再吸收缺乏型。

C.二者均再吸收缺乏型。

D.分泌亢进型。

②继发性低尿酸血症

A.尿酸排泄剂

B.小管酸中毒:Wilson病(豆状核变性)、胱氨酸尿症、重金属中毒、Fanconi(范孔尼)综征(家族性少年型肾病征)、霍奇金病、气管癌等

C.嘌呤和尿酸生成低下:重症损害、黄嘌呤尿症、KRPP(磷酸核糖焦磷酸)成酶缺乏症。

D.造影

③原因不明的低尿酸血症:Hartnup综征(先天性色氨酸缺陷综征)、恶性贫血、急性紫质症17-羟基化酶缺乏症、SIADH等。

④药物性:辛可芬利尿、吲哚美辛、皮质类固醇、ACTH、大量水杨酸盐等。

4、氨酸酐

检查称:氨酸酐

酐;Cr

正常值:

Jaffe连续监测或酶法:

脐带:53~106μmol/L(0.6~1.2mg/dl)

儿童:27~62μmol/L(0.3~0.7mg/dl)

成人:男53~106μmol/L(0.6~1.2mg/dl)

女44~97μmol/L(0.5~1.1mg/dl)

Jaffe手工法抅:70~133μmol/L(0.8~1.5mg/dl)

临床意义:

(1)升高:

①GFR(小球滤过率)减低:疾病、功能不全、功能不全、脱水等。

液浓缩(多伴有GFR减低):脱水烧伤恶病质休克等。

量增加: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④其他:甲状腺功能减低。

(2)降低:

萎缩养不良、液稀释、输液过量。

5、

检查称:

数;PC;PLT

正常值:

显微镜计数法、细胞自动计数仪:(100~300)×109/L(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减少:

①生成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病、淋巴肉瘤、霍奇金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癌症骨髓转移、药物起的骨髓抑制等。

②破坏亢进:

A.免疫性:特发性减少性紫癜(ITP)、原性疾病淋巴增生性疾病、药物等。

B.成或微小环障碍:栓性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症综征、(DIC)等

③分布异常:功能亢进症(班替综征高雪病、硬化淋巴病、热病等)。

(2)增多:

①肿性:特发性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淋巴网状细胞

②反应性罐网:出切除手术后、恶性肿等。

6、

检查称:

:SI

正常值:

比色法:

成人:男8.95~28.64μmol/L(50~160μg/dl)

女7.16~26.85μmol/L(40~150μg/dl)

新生儿:17.90~44.75μmol/L(100~250μg/dl)

婴儿:7.16~17.90μmol/L(40~100μg/dl)

儿童:8.95~21.48μmol/L(50~120μg/dl)

7、血红蛋白

检查称:血红蛋白

:Hb

正常值:

细胞自动分析仪、氰化高血红蛋白法:

初生儿:180~190g/L(18~19g/dl)

成人:男性120~160g/L(12~16g/dl)

女性110~150g/L(11~15g/d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①生理性变化:新生儿高山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超力型人等。

病理性变化:

A.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或相对性):大量脱水所致液浓缩(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严重灼烧、长期食者)、机体长期缺氧(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源性心脏病、慢性高山病、严重肿)、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少:

①生理性变化:妊娠中后期的稀血症

病理性变化:

A.失贫血脏出友病减少性紫癜等。

B.溶血贫血:先天性溶血贫血(地中海贫血蚕豆病、先天性非球红细胞贫血、先天性溶血黄疸等),后天获得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新生儿溶血病、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碎征、药物性溶血贫血奎宁奎尼丁、非那西丁等,药物性溶血贫血:苯、砷等,感染性溶血贫血)等罐网

C.造不良性贫血贫血、恶性贫血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8、染色

检查称:染色

正常值:

(1)细胞外:+~++

(2)细胞粒幼细胞19%~44%(占幼红细胞比例)。

临床意义:

(1)细胞减少:贫血

(2)粒幼红细胞增多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次输

(3)细胞外减少:色病、尿毒症硬化、感染。

治疗方案

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法。

预后预防

预后多较差。病变程度较轻者生存期较长有人报道20岁以上仍生存者其贫血可恢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