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姑草
名称差异
形态分布
一年生或二年生小草本。茎丛生,高2.6~15厘米。叶对生,线形,长0.5~0.9厘米,基部有薄膜相连成短鞘状。花顶生和腋生,白色而小,直径约2毫米;花萼5,卵状,长2~3毫米,宽约1毫米,绿色,边缘膜质,无毛,分离直达基部;花瓣与萼片同数而互生,卵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卵形,花柱5,外展成星形,柱头上有毛状突起。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成熟时5瓣裂开。种子微小,多数,种皮褐色,上有突起。花期春、夏间。
生于山野、庭园、路旁等阴湿处。分布江苏、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时节
4~5月间采,晒干或鲜用。
草药性味
苦辛,凉。
②《湖南药物志》:"酸甘。"
功能主治
①陶弘景:"疗漆疮。"
④《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塞鼻治鼻匿。"
用法用量
方剂使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气淋
下一篇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