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pulmonary infiltration with eosinophilia,PIE)或嗜酸性粒细胞性疾病(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是一组以环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的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pulmonary infiltration with eosinophilia,PIE)或嗜酸性粒细胞性疾病(eosinophilic ......
目录

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pulmonary infiltration with eosinophilia,PIE)或嗜酸性粒细胞性疾病(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是一组以环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的疾病。实际上在这类疾病中造成组织损伤的炎症细胞除嗜酸性粒细胞外,还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病因

蛔虫感染(35%):

蛔虫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蛔虫体多种物质有很强的抗原性。实验明,进食蛔虫卵后,幼虫移可发生本症典型的部表现与嗜酸粒细胞升高。起本病的其他寄生虫有钩虫、丝虫、绦虫、姜虫、旋毛虫和阿米巴原虫等。药物有对氨水杨酸阿司匹林青霉素、硝基呋喃妥因、保泰松、氯磺丙脲、肼苯达嗪、美加明、磺胺药和氨甲蝶呤等。尚有吸入花粉、真菌孢子等产生本病的报道。

嗜酸细胞增多(29%):

单纯性嗜酸粒细胞浸润症轻症只有微热、疲倦及轻微干咳等,重者可发高热、阵发性咳嗽及哮喘等急性症状严重时,偶可发生呼吸衰竭。胸部有湿性或干性罗音,有时叩诊可得浊音。脾脏可稍肿大。嗜酸细胞增多,有时高达60%~70%,较正常嗜酸细胞大,并含有大型颗粒。伴发全身管炎之重症患儿可呈多系统损害。

其他(10%):

X线胸可见云絮状斑影,大小、状及位置都不恒定,呈游走样,于短期消失及另一部位再发。偶见双弥漫颗粒状阴影需与粟粒性结核鉴

症状体征

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急,乏力,低热,咳嗽喘息症状,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过差异亦很大,除了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AEP)和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CEP)外。

前用于诊断此类疾病的要标准有3种:

①发现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部X线有浸润性的改变。

气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气管组织活检(TBLB),其共同病理改变为肺实质,间质和气管周围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BAL和TBLB在排除各种微生物起的感染以及肿面亦具有较大价值。

并发病症

有时出现瘙痒性皮疹。病情严重时,偶可因气管、毛细支气管梗阻及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疾病检查

1.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

2.部X线改变常为短暂性。

3.清总IgE增高,除了寄生起外。

4.气管灌洗: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

5.气管组织活检:肺实质间质及气管周围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

诊断鉴别

据其临床特点,可将本病分为下列6种类型,但其间有时很难区,在病程中亦有互相转化的可能。

注意应与急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相鉴。急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损害。腔、间质和气管壁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部分病例可有透明膜成,Ⅱ型上皮细胞增生。后期可见间质水肿、炎症细胞大量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没有管炎和外脏器受损表现。

疾病治疗

(一)治疗

乙胺嗪(海群生)为本症首选药物案为6~8mg/(kg·d)分3次服持续3周临床症状和增高的外周及BALF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异常的部X线改变常可在治疗始后7~10天缓解约20%病例出现复发可提高乙胺嗪量并适当延长疗程如8~12mg/(kg·d)持续3~4周部分DEC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选用卡巴亚乙酰拉砷等抗蠕虫药物。

(二)预后

预后良好。

预防护理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键。以治疗原发病为,不应周旋于嗜酸粒细胞的杀伤。原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征可用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减少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必要时加用羟基脲、长春新碱或苯丁酸氮芥。对难治性或不能耐受上述治疗者α干扰素可能有效。

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积聚病

下一篇 痞气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