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闭塞性动脉硬化

闭塞性动脉硬化 塞性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起慢性塞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动脉下端的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及其部出或斑块破裂,导致继发性成而逐渐产生管腔狭窄或塞,导致患肢缺等临床表现。疾病称:塞性动脉硬化 其他称: 疾病编码:ICD-9:440.901 ICD-10:I70.902 所属部位:下肢, 所属科......
目录

基本概述

疾病称:塞性动脉硬化

其他称:

疾病编码:ICD-9:440.901 ICD-10:I70.902

所属部位:下肢,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管外科

塞性动脉硬化多见于老年人,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女性仅占8%~10%。患者中20%伴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本病者比无糖尿病患者高11倍,且发病年龄更早,更易影响较小径和较远侧部位的动脉。约35%患者伴有压。

症状

1 塞性动脉硬化症状要由于动脉狭窄或起肢体局部供不足所致。

2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患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如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塞,走时整个部和下肢均有酸胀、乏力和疼痛,且可有管源性阳萎表现;症状发生在小腿,则可能为动脉动脉塞;如症状累及足或时,可能有低达部的动脉塞。下肢动脉硬化也可表现下肢间歇性跛

3 由于“征”可出现耳鸣、眩晕、构语障碍、复视、双侧视力模糊、单侧或双侧感觉缺失,甚至昏厥

4 随着病情的发展,缺程度加重,出现下肢持续的静息痛,常在肢体抬高位时加重,下垂位时减轻,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

5 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汗毛落、肉萎缩、甲增厚变质稀疏。后期可产生、足或小腿的干性坏溃疡糖尿病患者常有湿性坏继发感染

6 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压降低或测不出;上肢病变时两压相差可≥20mmHg。患肢动脉如部分阻塞,则在狭窄动脉区可听到管的收缩期吹样杂音,此时常指示管腔减少≥70%;少数可扪及动脉,多见于窝或韧带以下的动脉部。

7 患肢色改变,特是足和在抬高时苍白,下垂时潮红、发紫,提示微环水平的动脉;两侧肢体皮温不同,患侧足变凉、变冷;“充膝征”:在动脉远端或动脉近、中段阻塞时,患侧膝比健侧温暖,两膝温差可达2~5°F。此征指示有来自动脉的膝周侧环。

8 两下肢可同时受累,常伴有压、糖尿病或其他脏如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浅表动脉如颞浅动脉多有扭现象。

病理

塞性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涉及的因素很多,但前已有充分资料说明,脂质代谢的紊乱、流动力的改变、动脉壁的功能障碍以及凝和纤溶系统的紊乱是其重要因素。某些管区域流的应力、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是本病发病的基础。在分枝或分叉的对角处所产生的湍流和涡流的持续性压力可导致膜细胞损伤和增殖,故其性病变常出现于颈总动脉分出动脉动脉分出髂动脉的分叉处;立位时,下半身压较高可能是下肢受累多于上肢的原因。

塞性动脉硬化多见于动脉下端、髂动脉动脉,上肢动脉较少受累,偶尔可发生在锁骨动脉近端和动脉。有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病变可先发生在较小的动脉,如胫前和胫后动脉。病变后期动脉常扩张、变硬,呈条索状或不规则扭

患肢的缺程度取决于动脉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塞发生的速度,以及侧支环建立的代偿程度。动脉塞时,因为颈部、肩带和肘部的丰富侧支网可能足以防止缺血症状。部的症状通常由靠近动脉弓的锁骨动脉和头动脉的阻塞性病变所致。管狭窄不到75%通常不影响肢体静息时的流,管狭窄≥60%在运动时才会发生肢体缺。患肢组织后皮肤萎缩变薄,皮下脂肪消失而由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质稀疏,肉萎缩,并出现缺神经炎。后期可出现坏,坏常从患肢的末端始,可以局限在脚,也可扩展到足部或小腿,但很少超过膝关节糖尿病患者易导致坏组织的感染。

并发症

并发管源性阳痿,微环栓塞,动脉,坏期并发感染后组织溃烂坏死。

临床诊断

1 医技检查

1.1 一般检查:包括脂、糖测定,电图和运动试验检查等。

1.2 走试验:令患者在规定时间做一定速度的原地踏步,直到出现跛症状为止。肉酸痛、疲劳及紧固感出现的部位及时间,可初步提示病变的部位及严重度。

塞性动脉硬化

1.3 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在暖室中,把肢体抬高到水平位以上1~2分钟,以观察足底面的皮色。正常者足底仍保持红色;患肢侧支环不足时,则足底呈苍白;如果运动后转为苍白,说明病变不太严重。然后令患肢下垂,观察足充盈时间及足部发红时间。正常人静充盈时间<20秒,发红时间<10秒。一般认为肢体发红时间在15秒不恢复为中度缺,30秒不恢复为明显缺,60秒不恢复者为重度缺

1.4 毛细管充盈时间:正常时压迫甲床或侧(指掌侧)软组织色立即恢复,如果色恢复>2秒应考虑为有缺。患肢色恢复时间显著延长。

1.5 超声管检查:①测压法:患肢/指数<1,<0.4提示患肢有明显缺。如患肢症状典型,而足部压接近压,则应在患肢运动后再测压。正常人运动后约30秒压可略降低,随后上升至比运动前略高。但有动脉阻塞或狭窄者,患肢运动后压降低,5分钟后才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如果部收缩压在60mmHg以下,提示该肢体有明显缺;如果为30mmHg以下,则为严重缺,患肢将很快出现静息痛及肢端缺溃疡或坏。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可直接检出管的狭窄程度和动脉粥样斑块的病变状况。

1.6 阻抗性容积描记术:此法在鉴正常、间歇性跛与静息痛肢体时很有价值。尤其在下肢反应性充期测定动脉流量峰值〔ml/(s·100ml组织)〕,正常人24.8±1.6,间歇性跛者10.5±1.3,静息痛者5.3±0.5。

1.7 组织氧张力测定(PtcO2):此法是通过测定局部氧释放量来了解组织液灌注情况。正常人PtcO2值为(60.7±7.48)mmHg,在站立位时平均增加10mmHg,运动时再增加4mmHg,而后缓慢下降,10分钟后回复到静息时水平。间歇性跛者静息时PtcO2值接近正常,但运动后明显下降。静息痛者运动前PtcO2仅为(4.38±4.52)mmHg。

1.8患肢平检查:可发现动脉处有不规则的钙化斑,该处常提示为塞病变的部位。如动脉上看到有弥而均匀的薄层钙化,或动脉边缘呈齿钙化影,则提示为动脉中层钙化部或足部摄可能显示有质稀疏。对有溃疡或坏者可以确定有无萎缩、骨髓炎或关节破坏。

1.9 动脉造影:可了解患肢动脉的阻塞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侧支环建立的情况。

1.10 核磁共振:对颈动脉膜斑块、腔较大动脉分支均能显像,特能识夹层动脉和移植管的通畅度。

2 诊断依据

2.1 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伴有压、脂、冠病或糖尿病。

2.2 早期患肢发凉、麻木、易疲乏及间歇跛,后期、足静息痛。

2.3 患肢养障碍,肤色苍白,皮温降低,感觉减退,甲增厚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沿动脉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重者肢端坏溃疡肉萎缩。

2.4 肢体段测压、动脉分析有助诊断。X线显示动脉有斑钙化阴影者,均应怀疑本病的可能。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3 容易误诊的疾病

本病尚需与其他慢性动脉性病变相鉴,包括塞性管炎、多发性动脉炎和性多动脉炎等。

治疗

1 治疗原则

1.1 一般治疗:限制体力活动,卧床休息时应保持患肢低于水平面20~30°稍稍下垂的位置,并避免直接受热;戒烟(吸烟可导致管痉挛);应做有规律的运动:患者应在指导下走,走到起跛痛的离,然而停止走并休息到症状缓解。然后,重新走,运动时间约为20~30分钟。通过锻炼可增加侧支环,并使肉群功能增强;治疗高脂血症,控制糖尿病;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干和柔软,并防止其受冻和外伤;如患肢有感染或外伤应迅速处理。

1.2 管扩张药:此类药物对本病是否有效尚有争论。在某种情况下,由于降低了动脉压和减少了侧支流或使流转向病变近侧的健康区域,而使远侧患肢部的灌注压降低,以致加重缺性损害。近来提出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400mg每日3次,可延长患肢运动时间和增加红细胞变能力,降低黏度。

1.3 抗聚集药。

1.4 抗凝治疗:一般用于旁路术或PTA手术后,通常用华法林治疗。

1.5 浆交换疗法。

1.6 手术治疗:鉴于病变具段性,且多发于大、中型动脉,故约80%患者可做手术治疗。手术适用于伴有严重静息痛、症状呈进性加剧,有产生溃疡或坏可能者。交感神经切除术可作为一种助性手术治疗法,以增加患肢皮肤流,促进皮肤溃疡。大多数采用人造管或自体大隐静旁路移植术,或做动脉膜剥术以疏通流向患肢的动脉流。

1.7 介入治疗:要适用于狭窄段相对较短和管尚未完全阻塞者。要有皮球囊扩张管成术、管腔旋切或旋磨术。介入治疗法简便、病残率低、价、成功率高、可反复使用。被扩张的管有良好的远期通畅率,但由于成、膜和中层增生所致者1年再狭窄率仍高达20%~30%。

1.8天然水蛭素治疗:水蛭素是由65—66个氨基酸组成的低分子多肽,分子量小、仅为7000道尔,渗透性极强。作用机理:

①抗凝作用:水蛭素能阻止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阻碍液凝固,20mg水蛭素可阻止400g凝固。水蛭的水提取液和醇提取液也同样具有强抗酶作用。国外报道水蛭素是世界上最强的抗酶物质,它与酶的亲和力极强,在很低浓度下可中和酶。

③溶解栓作用:水蛭在体外对纤维蛋白发生较强的纤溶作用,其活性显著高于丹参大黄,而且在体也具有纤溶活性。能使家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显著缩短,因此水蛭素可活化纤溶系统,溶解栓,还测得水蛭素提取物可使全浆粘度值及聚集率均降低,对动脉硬化成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预防

要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避免应用收缩管的药物。患肢应防止受冷,但不要热或晒太阳;不要两腿交叉而坐,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和干;及时剪去甲,但不要剪得太靠近皮肤;不要穿太紧的鞋、袜,更不能赤脚走路;及时治疗鸡眼和胼底,避免损伤,每周自我检查患足有无皲裂和伤等,并及时局部用药治疗。

保健

1 塞性动脉硬化食疗

1.1 大蒜粥:粳米100克,紫皮大蒜30克。蒜去皮后,置沸水中1分钟后捞出,将粳米入蒜水中成稀粥,再入蒜,同为粥。每日晚间食用。本具有温阳活化瘀之效,用于阳虚凝、瘀血者,瘀热阻滞者慎用。

1.2 楂梨膏:肥山楂、甜各10千克。均去核,共捣取汁,入锅,加炼蜜120克收膏。任意服之。本用于各型之塞性动脉硬化

1.3 赤小豆粥:赤小豆适量,浸泡半日后,同粳米100克,粥。每日1次。

1.4 萝卜粥:新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将萝卜切碎,同粳米成粥。每日1次。

1.5 乌杞汤:首乌、枸杞泽漆各30克。每日水至300毫升,每日2次,每日1。本具有滋阴之效,用于肾阴阳俱虚或肾阴不足者。

1.6 人参银耳汤:人参5克,银耳10~15克。先将银耳用温水浸泡12小时,洗净。人参切成小,用文2小时,再入银耳1小时。分早晚2次服。本具有益之效,用于两虚者。

1.7 桃仁粥:桃仁10克,粳米50~100克。桃仁熟去皮尖,取汁和粳米粥食。每日服1 次。本具有活化瘀之效,用于瘀血者。

1.8 双汤:黑木耳白木各10克,红枣15枚。用温水泡发洗净后放入碗中,加水和少量冰糖,隔水1小时,连汤服食,日2次。本具有凉血之功,用于瘀血,瘀热阻滞者。

1.9 拔粥:薤白10~15克,葱白2,白面粉100~150克。混匀后调入沸水中沸即成。分2 次服。本具有温补肾阳之效,用于肾阳不足者。瘀热阻滞者慎用。

2 塞性动脉硬化饮食要求:

2.1 低脂饮食少食动物油,可用豆油生油、玉米油植物菜,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脂肪所产生的热能,应占全天总热能来源的20-25%,每人每天食油量只要达到25克即可满足人体需求。少吃蛋黄等动物脏。

饮食保健

2.2 低糖饮食少吃制糖、含糖甜食和饮料。糖可在人体转化成脂肪积蓄,既能增加体重,又会增加糖、脂及液粘滞度,对动脉硬化的恢复极为不利。

2.3 低盐饮食动脉硬化病人通常压,正常的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总量最好在6克左右;动脉硬化压患者应更低些。为避免盐放少了而影响食欲,可在菜时加一些食番茄或芝麻。食除可以调味外,还能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含钙量高,常食用可补钙,钙离子能增加皮的致密性,对防止有一定好处。

2.4 控制热量摄入的热量必须与消耗的热量相平衡,最好把这种平衡保持在标准体重范围。若超重或肥胖,不但要“管住嘴”,而且还要加强体育活动,增加能量消耗。

2.5 饮食应避免膏粱厚味。食应粗细搭配,忌烟、浓咖啡肥胖者应配减肥治疗,要适当进运动锻炼,以利于机体的,如气功、太极拳、健身操等活动。平时应注意保暖,尤其要特小心避免肢体外伤感染,否则小小的外伤会造成肢体坏。膳食调理可凝阻型及热盛伤阴辨证用膳。凝阻型可常服桃仁粥、黑木耳饮、二子山药鸡(菟丝子枸杞子)。热盛伤阴型可常服浆、西瓜嫩皮地黄粥、山楂等食物,以降低脂,舒通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