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狐疝

狐疝中医。是指容物,立则外出少滑入阴囊,卧则复入少,如狐之出入无定者,以患部有肿物突起,之柔软,嘱患者咳嗽肿物处有冲击感,肿物卧则入,立则复出为临床表现。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5岁以下小儿及20岁以上男性多见。相当于西医的沟斜疝。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也可伴有肠梗阻腹痛休克等并发症。是指容物,立则外出少滑入阴囊,卧则复入少,如狐之出......
目录

名词解释

是指容物,立则外出少滑入阴囊,卧则复入少,如狐之出入无定者,以患部有肿物突起,之柔软,嘱患者咳嗽肿物处有冲击感,肿物卧则入,立则复出为临床表现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沟斜疝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病因要有三面:一为肝郁气滞,二为中气下陷,三为寒湿凝滞。若情志不畅,气郁囊中或经脉失和,则可阴囊胀痛;若中气不足,甚则下陷不,固摄失司,可见阴囊肿物出入类狐状;若寒湿凝于厥阴经脉失和则阴囊肿痛。

病机

肝郁气滞本受,或情志伤,或土壅木郁,而肝气郁,失于疏泄,经脉失和而致狐疝中气下陷先天禀赋不足,亏虚或素体虚弱,年迈体衰;或内伤,或久咳、久泻,便秘努争,或强力重,操劳过虚均可导致功能减弱,气虚下陷,筋弛缓,不能固摄而成狐疝;感受寒湿久坐湿地,或冒雨雪,或冬涉水,感受寒湿,以致寒湿凝滞,阻于厥阴经脉失和,气滞,发为狐疝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5岁以下小儿及20岁以上男性多见。

2、患部有肿物突起,之柔软。若嘱患者咳嗽肿物处有冲击感;肿物卧则入,立则复出。

3、肿物日渐增大,甚至患侧阴囊亦同时肿胀下坠,以致走不便,并有坠重感觉。有的在平卧或用手推后可以回复,有的仅能部分回纳,此时伴有少阴囊牵痛。

4、嵌和绞窄时肿物不能回复,患者咳嗽时手肿物处无冲击感,局部紧张,压痛明显,可伴有恶心呕吐,少剧痛,大便不能,肢冷汗出,沉迟等症。

狐疝水疝

都可能出现时大时小,或随体位变化而时有时无的肿块。但狐疝的肿物透光试验阴性,肿块部在咳嗽时有冲击感,有时可听到肠蠕动音。

检查

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收,松弛沟部。顺沟管向外上向轻肿块即可回纳。如再在韧带中点上2cm处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压手指,肿块即复出。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透光试验呈阴性。

辩证论治

要点

辨明虚实本病在临床上以虚证常见,但以外侵犯足厥阴致病者亦有之,故寒证实证亦可见,临症时不可不察。者,以滞于,而致阴囊睾丸疼痛,畏寒为特征。虚者,因中气下陷而致倦怠,畏寒、面色萎黄为。实者,可见阴囊皮色青紫,触压痛等症,所以辨、热、虚、实是诊断本病的要环

治疗原则

本病要以手术为治疗原则。若肝郁气滞,宜疏肝理气止痛;若中气下陷,宜益陷止痛;若寒湿凝滞,宜温,止痛法湿

治分类

1、肝郁气滞

阴囊偏坠胀痛,阴囊如有物状,时上时下,卧则入,立则下坠,连及少腹痛处不定,每因恼怒过度而加剧,胸闷,食少。苔白,弦。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

代表柴胡疏肝加味。

常用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壳、芍药、炙甘草

2、中气下陷

阴囊一侧时有肿胀之柔软,无压痛,不红不热,自觉重坠,时有少阴囊痛,肿物卧则入,立则复出,用手肿物,令病人咳嗽时有冲击感,伴有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虚缓无力

治法:益陷止痛。

代表补中益汤。

常用药: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3、寒湿凝滞

阴囊肿痛,昼出夜缩,或时大时小,遇加剧,畏寒喜暖,四肢不温。淡,苔白,弦紧。

治法:温,止痛法湿

代表加味。

常用药:肉桂沉香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生姜萆薢茯苓当归枸杞子。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取大敦、太冲、气海三阴毫针刺用泻法。配灸元、三角灸。留针15分钟~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转归预后

本病若早期诊断,病情轻者,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正气较虚弱,部分患者也可伴有肠梗阻腹痛休克等并发症。

预防调护

1、注意保温,不宜过劳,保持情绪稳定,制性交,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

2、为使肿物不出疝环而影响日常生活可使用疝带。

文献摘要

《灵枢·五色篇》谓:“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直为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溃阴之属也。”

《金匾要略·趺蹶手指转筋狐疝蚘虫病脉第十九》中说:“阴狐疝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之。”

《儒门事亲》说:“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立则出小入囊中,狐则昼出而溺,夜则入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狐惑

下一篇 蛔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