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枫
形态特征
常绿或半常绿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2.3米;树干圆满通直,但分枝低,主干较短;树皮灰褐色至棕褐色,厚约1厘米,近平滑,老树皮粗糙,内皮纤维质,稍脆;砍伤树皮后流出汁液红色,干凝后变瘀血状;木材鲜时有酸味,干后无味,表面槽棱突起;小枝无毛。三出复叶,稀5小叶,总叶柄长8-20厘米;小叶片纸质,卵形、椭圆形、倒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7-15厘米,宽4-8厘米,顶端急尖或短尾状渐尖,基部宽楔形至钝,边缘有浅锯齿,每1厘米长有2-3个,幼时仅叶脉上被疏短柔毛,老渐无毛;顶生小叶柄长2-5厘米,侧生小叶柄长5-20毫米;托叶膜质,披针形,长约8毫米,早落。
花小,雌雄异株,多朵组成腋生的圆锥花序;雄花序长8-13厘米,被微柔毛至无毛;雌花序长15-27厘米,下垂;雄花:直径达2.5毫米;萼片膜质,半圆形,内面凹成勺状,外面被疏微柔毛;花丝短;退化雌蕊小,盾状,被短柔毛;雌花:萼片长圆状卵形,内面凹成勺状,外面被疏微柔毛,边缘膜质;子房光滑无毛,3-4室,花柱3-4,线形,顶端不分裂。果实浆果状,圆球形或近圆球形,直径6-13毫米,淡褐色;种子长圆形,长约5毫米。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常生于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潮湿沟谷林中或平原栽培,尤以河边堤岸或行道树为多。幼树稍耐荫,喜水湿,为热带和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中的主要树种。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特别良好。
中国广西分布区的气候,年平均气温20-22℃,最冷月平均气温10-13℃,极端低温-2.7℃。年降雨量1200-1750毫米。土壤多属沙岩、页岩和流纹岩风化成的酸性、微酸性的红、黄壤。在微酸性的石灰岩地区,也可生长。石灰岩山上也能生长。常与水冬哥、七叶树、苹婆、火果、粗枝米仔兰和米椎等混生,构成上层林。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波利尼西亚、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印度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
繁殖栽培
繁殖方法
采种
秋枫4月开花,10月果熟,熟时呈棕褐色。采收后,堆沤4-5天,待种皮软化,洗去皮肉,选出种子晾干,放通风处贮藏。种子千粒重25克,每公斤4万粒左右,发芽率60%。
播种
圃地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春2月,用条点播,播后覆土1-1.5厘米,盖草保持湿度。每亩播种量2-3公斤。播后十五天种子发芽出土,及时揭去盖草,并加强水肥管理。一年生苗高达70-80厘米,可出圃定植。每亩产苗1.5万株。
栽培技术
应选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微酸性土,或石灰岩的微酸性土的山坡中下部造林。整地用带垦或穴垦,植穴50厘米×50厘米×40厘米。在早春抽芽前,剪叶浆根后利用雨天定植。株行距2米×1.7米或2米×2米。造林后2-3年内,每年夏秋季铲草松土抚育1-2次,并适当修剪分枝,使树干生长通直。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