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湿热病

湿热病,一作湿温。见于《温热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见。临床以始恶寒,后但热,汗出胸白,渴不饮为提纲。其病因感受湿热而发,故。后但热不,汗出胸白,渴不饮。 自注,此条乃湿热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 肠道湿热 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之表者,多兼 少阳三焦,病在二之里者,每兼厥阴木。以少阳厥阴同司 相火,阳明......
目录

基本内容

恶寒

后但热不,汗出胸白,渴不饮。

自注,此条乃湿热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

肠道湿热

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之里者,每兼厥阴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伤於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热盛阳明则汗出,湿清阳则胸湿白,湿热黄,热则液不升而渴,湿则饮留而不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肉也,胸中也。故胸湿热必有之,四肢倦怠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水之腑,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肉,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纲中言不及者,以湿热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拘定后人眼也。

湿热,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燔,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再至,外相,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非由腑及之谓。若湿热,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时权衡矣。

恶寒无汗

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

恶寒发热

身重关节疼痛,汪在肉,不为汗解,宜滑石豆黄茯苓苍术藿香荷叶荷叶白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山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 之热者,不欲湿之郁热上,而欲湿之淡渗下走,此乃阳湿伤表之候。

三四日

口噤,四肢牵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丝瓜藤风藤黄连等味。

此条乃湿者,为木之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则口噤,走窜太阴,则拘挛,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一则药能胜湿,一则药能疏肝也,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其宣过。或问仲景治痉,原有桂枝加栝娄葛根汤两,岂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今之痉者,与相连,仲景不信及,岂金匮有遗文耶,予曰,非也,药因病用,病源既,异,治法自殊,伤寒之痉自外来,治以湿热之痉自出,波及太阳,治以息内风,盖三焦同司相火,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盛於 ,而少火悉成壮火动则生,而筋挛急,煽则炽,而识乱迷,身中之,随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尸厥,正所谓之与,并走於上,则为暴者是也,外窜经脉,则成痉,侵 中,则为,痉 并见,正气犹存一线,则复反而生,津不克支持,则不回而矣,所以痉之与,往往相连,伤寒之痉自外来者,安有是哉,月痉,与霍乱同出一源,出,出转,乘入阳明则呕,贼及太阴则泻,是霍乱,窜入筋中者挛急,流入则反张,是痉,但痉霍乱,盖痉郁,郁则势愈甚,不免 乱神明,故多霍乱外泄,泄则势外解,不至而走,故少,此痉与霍乱之分也,然痉三焦三焦化,而愈煽,则 入 中而暴霍乱湿化,湿而停留,则淫及诸而拘挛,郁则窜则挛,又痉与之遗祸也,痉之挛急,乃湿热,霍转筋,乃来胜湿,痉则由及脏而霍乱则由脏及而挛,总由湿热,淆乱清浊,升降失常之故,夫湿多热少,则入土中而霍乱,热多湿少,则三焦

茯苓

而痉而不返者死,液乾枯,火邪盘踞也,转筋者死,涸,独劲也,然则中之津液,所顾不巨哉,用辛,泄胸中无也,乾霍乱用探吐,泄中有之滞也,然泄液不上升者,热益炽,探吐而液不四布者,更张,终成死候,不可不知。

壮热

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心包,荣已乾,官犀黄羚羊角连翘生地元参钩藤鲜菖蒲至宝等味。

上条言痉,此条言,温,本伤阳,及至热极, 入阴,则津液耗而阴亦病,心包受灼,识昏乱,用药以清热救阴,泄为务。

发痉神昏笑妄

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结胸,宜仿,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结肠,宜仿承微下之例。

此条乃阳明实热,或上结,或下结,清热泄,止能中流走之热,而不能除中蕴结之,故阳明之,仍假阳明为山路也。

壮热烦渴

焦红或缩,斑疹,自利神昏,痉,热充斥表 三焦,宜大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参银紫草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此条乃痉中之最重者,上为胸闷,下挟热利,斑疹阴阳告困,独清阳明之热,阳明之液为急务者,恐液不存,其人而死。

热如疟

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乾菖蒲六一等味。

疟由暑热伏,秋凉外束而成,若月腠理,毛窍疏通,安得成疟,而热有定期,如疟发作者,以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 ,湿热阻遏,则卫气争,虽如疟,不得与疟同治,故仿又可达原饮之例,盖一由外凉束,一由内湿阻也。

数日后

湿闷,知饥不食,湿蒙绕三焦,宜藿香薄荷荷叶枇杷叶佩兰芦尖冬瓜仁等味。

湿热已解,馀清阳胃气不舒,宜用极轻清之品,以宣上焦阳,若投味重之,则与病情不相涉矣。

此条须与第三十一条参看,彼初起之实邪,故宜涌泄,投此轻剂,不相矣,又须与后条参看,治法有上中之分临审之。

初起发热汗出

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佩兰六一等味。

上干则胸闷液不升则渴,病在中焦分,故多中焦分之药,此条多有挟食者,其黄色,宜加瓜娄查肉莱菔子。

自利溺赤

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泽泻 通草等味。

下焦属阴,太阴所司,阴道虚故自利,化源滞则溺赤,不转津则渴,总由太阴湿胜故也,湿滞下焦,故独以分利为治,然兼渴胸,须桔梗杏仁豆黄卷。开泄中上,源清则流自洁,不可不知,以上三条,俱湿重於热之候。

湿热,不自表而入,故无表可分,而未尝无三焦可辨,犹之河间治消渴以分三焦者是也,夫热为天之湿为地之,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其病重而速,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湿热俱多,则上下壅,而三焦俱困矣,犹之伤寒门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也,盖太阴湿化,三焦化,有湿无热,止能蒙清阳,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若湿热则身中少火悉化为壮火,而三焦相火,有不皆起而为虐者哉,所以上下充斥,,最为酷烈,兼之木,表 分同,再,痉立至,津液几何,其能供此交征乎,至其所以必属阳明者,以阳明为水谷之海,食味,悉归阳明,而入,则阳明必由之路,其始也入阳明,早已伤残其液,其继也三焦,更欲取资於液,司命者可不为阳明顾虑哉,或问木,热盛生以致痉,理固然矣,然有湿热,表 极热,不痉不者何也,余曰,木为动者,原因木素旺,肝阴先亏,外相,两阳相煽,因而动张,若素优,并无 热者,热安能招也,试观产妇及小儿,一壮热,便成 者,以失之后,与纯阳之体,阴气未充,故易动也,或问曰,亦有阴气素亏之人,病患湿热,甚至斑疹外现,入暮? y昏迷,而不痉不者何也,答曰,病自甚於阳明之分,故由上 而薰胸中,则入暮? k,不在三焦分,则金不受囚,木有所畏,未敢起而用事,至於斑属阳明,疹属太阴,亦二分热极,不与三焦相干,即不与木相也,此而痉,必津液尽涸,耗及,则亦起,而其人已早无生理矣。

遍体白

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如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等味。

湿极盛之候,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热也,辛泄太过,即可变,而为热,而此时湿尚未蕴热,故重用辛,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也。

尖红,湿渐化热,馀湿犹滞,宜辛泄清热,如蔻仁半夏乾菖蒲豆黄连翘绿豆六一等味。

湿热参半之,而燥湿之中,即清热者,亦所以存阳明之液也,上二条凭验以投,为临时要诀,盖之外候,浊上薰舌苔因而转移。

初起

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中上二焦,宜草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

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多,清热药少者,以病初起即,不得不以辛通为急务,不欲以凉凝滞气机也。

四五日

大渴胸闷欲绝,乾呕不止,细数,光如镜,液受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阴素亏,木素旺者,木乘阳明,耗其津液,幸无饮,故一清阳明之热,一少阳,不用者,取其

呕吐清水

多,湿热留,木上逆,宜汤加栝娄等味。

此素有痰饮,而阳明少阳同病,故一以涤饮,一以降逆,与上条呕同而治异,正当参。

呕恶不止

昼夜不差欲死者,不和,胃热不受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二三分,两味汤呷下即止。

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不受,还归於,必用川连以清湿热,苏以通,投之立愈者,以非苏不能通也,分数轻者,以轻剂恰治上焦之病

咳嗽

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入於,宜葶苈枇杷叶六一等味。

人但佑肺虚,而不佑肺实葶苈滑石直泻,则病自除。

十馀日

大势已退,惟渴汗出,痛,馀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於术,隔一宿去术饮。

病后湿未尽,阴液先伤,故身痛,此时救液则助湿,治湿则劫阴,宗仲景麻沸汤之法,取不取味,走阳不走阴,以元米汤,养阴逐湿,两擅其长。

数日后

数日后汗出,热不除或痉忽头痛不止者,液大亏,上升,宜羚羊角蔓荆子钩藤元参生地女贞子等味。

湿热上逆,不荣筋而痉,上升头痛,热已退,木独张,故痉而不,投以息为标,养阴为本。

发热

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宜六一一两,薄荷三四分,汤调下即汗解。

湿病发汗,昔贤有,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有得汗始解之治法,临者当知所变通矣。

法治之

数日后忽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升降悖逆,法当和中,犹之霍乱之用六和汤也,若太阴惫甚,中气不支,非理中不可。

二三

湿热十馀日后,左弦数,时痛,时圊,肛门热痛内燥,热传入厥阴,宜仿白头翁法。

热入厥阴而下利即不圊,亦当宗仲景治热利法,若竟 入阴,安得不用白头翁凉血乎,设热入阳明而下利,即不圊,又宜师仲景下利谵语,用小承汤之法矣。

二四

湿热十馀日后,数,下利或咽痛心烦,下泉不足,热直犯少阴之阴,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同一下利,有少之分,则药有凉之异,然少阴有便脓之候,不可不细审也。

二五

湿热身冷细,汗泄胸白,湿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附子茯苓益智等味。

此条湿伤阳,理扶阳逐湿渴为少阴,乌得妄用凉耶。

二六

月病初起,但恶寒,面黄不渴,倦四肢懒,沉弱腹痛下利,湿太阴之阳,宜仿饮,甚则大顺来复等法。

月为阳外泄,阴气耗之时,故热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滋,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古法最详,医者鉴诸。

二七

湿热法治之,诸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馀留,未舒,宜郁李仁姜汁枣仁猪胆皮等味。

滑可去着,郁李仁性最滑,古人治惊后系滞而不下,始终不瞑者,用之以治系而去滞,此借用,良由湿热,留於中,为清净之府,藏而不写,是以病去而留之不去,寐则阳於阴,胆热扰,魂不安,用郁李仁以泄而以之,独归也,枣仁之酸,入,而以姜汁制,安而又兼也。

二八

湿热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齿乾,胃气不输,不布,元大亏,宜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甘草谷芽莲子等味。开泄下夺,恶候皆平,正亦大伤,故见气虚之象,理清补元,若用腻滞阴药去生便远。

二九

湿热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细如丝或绝,痛,而起坐自如,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仍结,一时表 不通,故伏,非真阳外也,宜五苓去术加滑石川连生地 皮等味。

此条,全是亡阳之候,独於,得其真情,噫此医之所以贵识见也。

三十

湿热发痉神昏,足冷阴缩,下体外受客,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汤 洗。

阴缩因之外候,之足冷,全似虚寒,乃谛观本,无一大虚,始知客下体,一时营气不达,不但虚寒,并非上热下之可拟也,仍从湿热治之,又何以耶。

三一

湿热初起状热渴, 闷懊恼,眼欲,时? y,语浊上焦,宜涌泄用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此与第九条宜参看,彼属馀,法当轻,此则浊上焦,故懊恼 闷,眼欲者,不舒也,时? y者,心包也,若投轻剂,病必不除,曰,高者越之,用栀豉汤涌泄之 之阳,而胸之表,从吐

三二

湿热经水适来,壮热渴,? y神昏,胸腹痛,或无苔,滑数,分,宜大犀角紫草贯众连翘鲜菖蒲银等味。

三三

上下失或汗,毒深入分,走窜欲泄,宜大犀角生地赤芍连翘紫草等味。

热 而上下,失,势即危而犹不即坏者,以毒从出,生机在是,大进凉血解毒之,以救阴而泄解而自止矣,止后须进参 善后乃得。

即张氏所谓衄也,谓热淫於,治以咸中当增入咸之味。

三四

湿热七八日,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昏迷,进辛香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厥阴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醉地鳖虫鳖甲土穿山甲僵蚕桃仁泥等味,

暑湿伤阳分,然病久不解,必及於阴,阴阳两困,滞而暑湿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阴络脉凝瘀使一阳不能萌动,生气有降无升,阻遏,灵不通,所以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破滞通瘀,斯络脉通而得解矣。

海昌许益斋云,此条即伤寒百合病之类,赵以德张路陶厚堂以为病,徐忠可以为肺病,本论又出厥阴治法,良以百一宗,悉致其病,元不布,邪气淹留,乃祖仲景法,用异类灵动之物鳖甲入厥阴,用柴胡之,俾阴中之,尽达於表,? J,用桃仁之,俾分之,尽泄於下,山甲入,用僵蚕之,俾中之,亦从化而,缘病久滞,非拘拘於恒法所能愈也。

三五

湿热渴,苔黄起刺,弦缓,囊缩鞭,谵语昏不知人,两手搐搦,津枯滞,宜鲜芦根生首乌鲜稻等味,若有力,大便不通者,大黄亦可加入。

津劫夺,热据,非润下以泄则不能,故仿承之例,以甘凉易苦,正恐胃气受伤津不复也。

三六

湿热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乾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腑,宜用汤下之。

撮空,昔贤谓非大实即大虚,虚则神明,将有绝之虞,实则神明被 ,故多撩乱之象,今舌苔黄刺乾涩,大便而不通,其为热结,阳明腑热显然矣,徒事清热泄,止能中流走之热,不能除中蕴结之,假承以通地道,然不乾黄起刺,不可投也。

三七

壮热自汗,身重胸洪大而长者,此太阴湿与阳明之热相,宜白虎加苍术汤。

热渴之汗,阳明之热也,胸身重,太阴湿见矣,洪大而长,知湿热滞於阳明之,故用苍术白虎汤,以清热湿,然乃热多湿少之候。

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热也,汁枯 者,加人参生津,曰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 者,加桂枝以通桂枝白虎汤,而其实在清胃热也,是以后人治暑热,身热而渴者,亦用白虎加人参汤,热渴汗泄,肢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胸身重兼见,则於白虎汤中加入苍术以理太阴湿热往来兼集,则於白虎汤中加入柴胡半表半 之。凡此皆热盛阳明,他兼见,故用白虎汤清热,而复各随以加减, 非热渴汗泄,洪大者,白虎便不可投,辨证,最宜详审也。

三八

湿热湿热,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高,心烦溺黄,自汗虚者,东垣用治。

同一热渴自汗,而倦,便是中气受伤,而非阳明郁热,汤,黄自汗,乃东垣所制,中药味颇多,者当於临时斟酌去取也。

三九

月热伤元气短倦怠,渴多汗,肺虚而骇者,宜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味。

此即千金也,与第十八条同一肺病,而粗与气短有分,则肺实肺虚各异实则泻而虚则补一定之理也,然生,则热伤虚欲绝可知矣,雄徐洄溪云,此伤暑之后,存其津液也,观下治,无一者,庸医以治暑病,误以甚矣,其命中之意,即於,取用参麦二味,因止汗故加五味子,近人不论何病,每用此收住邪气,杀人无算,用此者须详审其之有无,不可徇俗而视为治也。

四十

月乘凉饮冷,阳为阴所 ,皮肤热凛凛畏寒头痛头重自汗烦渴,或腹痛吐泻者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

此由避而感受寒湿,虽病於月而实非暑病,昔人不曰伤寒湿,而曰阴暑,以致后人淆惑,贻误匪轻,今特正之,其用香薷之辛温,以而发越阳,厚朴之苦温,除湿而通扁豆甘淡,水和中,倘无恶寒头痛外证,即无取香薷之辛香走窜矣,无腹痛吐利之 ,亦无取厚朴扁豆之疏滞和中矣,故热渴甚者,加黄连以清四味香薷,饮减去扁豆黄连香薷饮,湿甚於 ,泄泻者,去黄连茯苓甘草五物香薷饮,若中虚气怯,汗出多者,加人参 白术橘皮木瓜十味香薷饮,然香薷之用,总为寒湿外 而设,不可用以治不挟寒湿暑热也。

四一

湿热太阴,郁久而为滞下,其腹痛,下坠窘迫,脓稠黏, 结后重,软数者,宜厚朴、黄芩神曲、广皮、木香槟榔柴胡葛根、银、炭荆芥、炭等味、古之所谓滞下,即今所云痢疾也,由湿热太阴,阻遏气机以致太阴矢健运,少阳失疏连热郁湿,传导失其常度,为败浊,脓下注肛门,故后重壅不化,仍数至圊而不能便,伤则下白,伤则下赤,并伤,赤白兼下,湿热盛极痢成五色,故用厚朴除湿,槟 下逆而破结黄芩斗清庚金之热,木香神曲中气之滞,葛根升下陷之胃气柴胡升土中之木,热侵分而便血,以银荆芥清热,若热甚於 当用黄连以清热,大实而痛,宜增大黄以逐,昔张洁古制芍药汤治以治痢,用归芍、芩连、大黄木香槟榔甘草、桂等味,而以芍药汤者,盖谓下必调藏之脏,故用之为君不特欲其土中泻木,抑亦赖以敛和阴也,然芍药味酸性敛,终非湿热蕴者所宜服,倘遇痢久中虚,而宜用芍药甘草之化土者,恐难任芩连大黄之苦木香槟榔破气,其下痢初作,湿热正盛者,白芍酸敛滞,断不可投,此虽昔人已试之成,不敢为后之楷式也。

呕恶者忌木香,无表证者忌柴葛,盖以下为顺,滞下者垢浊欲下而气滞也杂以升药,浊反上冲而为呕恶矣,至洁古芍药汤之桂,极宜审用, 热盛者,虽有芩连大黄之监制,亦恐其有跋扈之患也,若芍药之酸,不过苦中兼有酸昧,考本, 破坚积,疝瘕,为敛肝气中气结之药,仲圣於中满痛之多用之,故太阴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大黄芍糜者宜减之,以胃气弱易动故也,盖大黄阳结,芍换阴结,自便利者宜减,则欲下而窒滞不之痢,正宜用矣。

四二

痢久伤阳虚滑者,真人养脏汤,加甘草当归白芍脾阳虚者当补而兼温,然中用木香,必其腹痛未止,故兼疏滞,用归芍必其阴分亏残,故兼和阴,但痢虽疾,又必传,以,司下焦而开窍二阴也,况为土母,欲温土中之阳,必补命门,若虚寒甚而滑者,当加附子以补阳,不得杂入阴药矣。

观此条似非一瓢手笔,而注则断非本人自注,云,夏月炎热,其皆浮於外,故为秀之月,过食冷,郁其暑热,不得外达,食物厚味,为伏之炼成积,伤於分则为红,伤於分则为白,气滞 迫於肛门,则为后重,滞於人肠,则为腹痛,故仲景用下药通之,河间溪用调而愈,此时令不得发越,至秋收敛於而为痢世,此埋甚明,何得误认为,而用温热之药,余历四十馀年,治痢惟姒疏理推荡清,而愈者不计其数,观其服热药而死者甚多,同志之士,慎勿为景岳之书所误以杀人也,聂久吾云,痢疾投补太早,锢塞燕在,久而正气已虚,邪气犹盛,欲补而涩之则助,欲清而疏之则愈滑,多致不救,徐洄溪云,夏秋之间,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利不同,后人竟用温补,杀人无算,触伤怀,尤拙吾云,痢与泄泻,其病不同,其冶亦异泄泻多由寒湿则宜温,湿则宜也,痢多成於湿热,热则宜清,湿则宜利也,虽泄泻有热毕竟多於热,痢病亦有寒证,毕竟热多於,是以泄泻久,必伤於阳而肿胀喘满之变生,痢病久必损,於阴而虚烦痿废之疾起,痢病兜涩太早,湿热流注多成痛 ,泄泻疏利过当,中虚不复,多怍脾劳,此余所亲历,非说也或问热则清而则温是矣,均是湿也或从利,或从何欤,曰寒湿湿生,故宜苦温燥其中,湿热湿从热化,故宜甘淡,利其下,盖性多热,利药多,便利则热亦自去,中温则兴俱消,寒湿必本中虚,不可更清利,湿热郁多成毒,不宜益以温燥也,诸论而观之,可见痢久伤阳,乃绝无而仅有者,然则真人养脏之汤,须慎重而审用矣,犹谓其杂用阴药,岂未闻下多亡阴之语乎须知阳者亦由阴先亡而阳无依,如盏中之油,乾则灭也。

四三

痢久伤阴虚坐努责者,宜用熟地炭当归白芍,灸甘草,广皮之属, 结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者,谓之虚坐努责,凡 结属居多,性传送至速,郁於於大肠,窘迫欲便仍不舒,故痢疾门中,每用黄芩者用大黄逐热,若痢久血虚不足则生热,亦急迫欲便,但坐久而不得便,此热由血虚所生,故治以补, 结与后重不同, 结者急迫欲便,后重者肛门重 , 结有虚实之分,实为火邪有馀,虚为阴不足,后重有虚实之异,实为实下壅,虚由气虚下陷,是以治 结者,有清热养阴之异,治后重者有行气升补之殊,虚实之辨,不可不明。

四四

暑湿袭,腹痛吐利,胸缓者,湿浊太阴,宜缩聪饮,此暑湿,伤太阴,以致土用不宣,太阴告困,故以芳香涤秽,辛化湿也。

四五

月饮冷过多,寒湿留,水谷不分,上吐下泻,肢冷浮者,宜大顺

月过多於贪凉,寒湿外袭者,有香薷饮,寒湿侵者,有大顺,夫吐泻肢冷浮,是之阳,为寒湿所蒙,不得升越,故宜温热,调,然广皮茯苓似不可少,此即仲景治阴侵之霍乱,而用理中汤之旨乎。

四六

腹痛下利,胸烦躁渴,数大,之豁然空者,宜香饮子

此不特湿伤伤,抑且烦躁热渴,极似阳邪为病,惟数大之之豁然而空,知其躁渴等,为虚阳外越,而非热扰,故以此冷服,俾下之后,冷既消,热性乃发,庶药与病,无擀格之虞也。

要明白湿热,应先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肺痈

下一篇 秋丹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