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衄
基本内容
拼音
jūn duì
解释
性质
(英文: army,法文:Armée de terre )
军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并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中,军队的演变是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发展等因素紧密相连的。
历史
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古代的夏朝,出现了由王控制的军队,作为对内镇压奴隶,对外进行掠夺的工具。商朝和西周,王
军队
拥有比较强大的军队,并可调遣各宗族、各方国或各诸侯国、卿大夫的军队。士卒主要由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平时耕牧和进行射、御训练,战时根据需要征发,奴隶一般只能随军服杂役。军队有车兵和徒卒,作战以车战为主,师可能是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代,诸侯和卿大夫势力增强,扩大军队。军成为最大编制单位。车兵仍为主要兵种,有的诸侯国组建独立于战车之外的步兵,江河地区的诸侯国还建有一定规模的水军(舟师)。在这几个朝代,青铜兵器不断发展,成为主要作战武器。
封建社会时期
战国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都极其重视军队。各朝军队名称和组织不同,但一般都由帝王控制和指挥,主要征募农民服役,通常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中央军由帝王直接统领,负责宿卫京城,战时扩编出征。地方军由地方政府管辖,负责驻防各地,并听从帝王调遣,参加征战。边防军负责戍守边境,防御外敌入侵。主要作战力量为步兵、骑兵,有的有水军,主要使用铁制冷兵器作战。宋朝到清朝中期,军队处于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其间,元朝出现装备火炮的炮手军,编有炮手万户府、炮手千户所等部队;明朝出现装备火枪、火炮的神机营。
清末时期
清末,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队开始接受西方影响而进行变革。军队正式划分为陆军、海军两个军种。“新建陆军”设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按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序列编制,装备从西方购置和仿制的火器,演练西式操典和战术。海军曾按海区编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水师(舰队)。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分陆、海、空三个军种。陆军逐步组建了装甲兵、通信兵、化学兵、工兵、铁道兵等部队,改行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
在中国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历史上,奴隶、农民、市民阶级,以至民族资产阶级,为反抗统治阶级压迫,抵抗外敌入侵,曾数百次地组织军队起义。这些起义军虽然大都失败,有的被奴隶主、地主、买办等剥削阶级利用,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但是,都在一定的时期打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抗战时期
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斗争中,创建和发展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1927年8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各地的起义部队陆续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路线、方针和原则,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当时,红军部队分散于各个革命根据地,组织规模不同,编制装备不一。主要是步兵,并逐步组建少量骑兵、炮兵、工兵、通信兵分队,使用大刀、长矛和缴获的步枪、机枪、轻型火炮作战。 一般按方面军、军团、军、师、旅、 团、营、连、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的原则编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深入敌后,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通常区分为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主要靠缴获日、伪军的武器装备来补充和改善自己。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规模不断扩大,武器装备明显改善。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部队有了较大发展,铁道兵部队和坦克兵、防化学兵分队开始组建。部队区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野战部队按野战军、兵团、纵队(军)、师、团、营、连、排、班的序列编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