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系致病菌从破损的皮肤或感染灶蔓延至邻近淋巴管,所起的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通常由化脓性链球菌起。其临床表现为多发于四肢,浅层淋巴管炎在伤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并伴发热恶寒、乏力等。急性淋巴管炎系致病菌从破损的皮肤或感染灶蔓延至邻近淋巴管,所起的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通常由化脓性链球菌起。 其临床表现为多发于四肢,浅层淋巴管炎在伤近侧出现一......
目录

概要

  急性淋巴管炎系致病菌从破损的皮肤或感染灶蔓延至邻近淋巴管,所起的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通常由化脓性链球菌起。

  其临床表现为多发于四肢,浅层淋巴管炎在伤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并伴发热恶寒、乏力等。

  

症状体征

  链球菌最常通过肢端的擦伤,创伤或感染灶(通常为蜂窝织炎)进入淋巴管。在一个肢端出现红色,不规则,灼热,触痛的线条,并由外周的损害向邻近的局部淋巴结蔓延。典型的淋巴结增大并有触痛。全身性表现(如发热,寒战,动过速,头痛)常见,且常较皮肤表现所显示的情况为重。偶尔它们比局部感染的表现更早出现.白细胞增多有时常很明显,像蜂窝织炎一样,除非有脓液,放性伤或出现血症,否则常不能分离出病原菌

  可出现血症伴转移性感染灶,速度常惊人的快。沿受累淋巴管出现蜂窝织炎伴化脓,坏死和溃疡较少见,大多数病例对抗生素治疗敏感。

  

治疗

  针灸治疗急性淋巴管炎,古籍早有记载。现代报道自六十年代{1]后大量出现,在治疗上,采用针剌、艾灸、郄穴电针围刺等法,其中,大部分治法都受到传统法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有较大发展。同时,使疗效不断提高。前,针灸治疗本病的痊愈率在95%以上,且大多在四、五天获愈。

  ▲刺灸法

  (一)取

  阿是、红丝附近或两旁的经穴3~5处。

  配:红丝所过或所属经脉郄穴

  阿是位置:系红丝之头部和部二处。

  (二)治法

  仅取,如效果不明显可加用或改用配刺灸:先在经穴针刺得气后作中强刺激捻转提插,留针;继在阿是施灸,用点燃的艾卷,从红丝的头部向部缓慢移动,灸离皮肤3厘米左右,以患者感热而舒适为度,约灸15~20分钟,待原来较细的红线灸成一宽而红的带,随即起针停灸。配刺法:在选定郄穴之两端各1处,用左手拇、食指压,使静怒张,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速刺入2~3毫米,立即出针。如此反覆左右上下点刺四、五下,呈,针点离1~2毫米,出如珠即可。刺入手法应轻捷,不宜过深。如出不畅,可稍作挤压。术后用碘酒消毒后,用纱布包。每日1次。如症情缓解,针刺或刺点数可减少。

  (三)疗效评价

  上法共治疗139例,总有效率达97.1%,其中1次治愈者109例(78.4%)[2,3]。

  ▲刺

  (一)取

  井穴

  配阿是谷。

  阿是:指红线。

  (二)治法

  先确定井穴,系指红线所或所过经线之井穴。消毒后,用三棱点刺,使之出。出不畅者,应作挤压。然后,取阿是,从红线起点到止点,每隔1~2厘米点刺1针,放少量;亦可用28号毫针刺;第1针刺在红线尽头处,隔2~3厘米刺1针,共刺数针。单数针,疾进疾出,摇大针孔,放出少量;双数针可留针症状缓解。如伴头痛发热,针谷,留针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另可配草河车60克,水2次分服。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14例,其中15例配服草河车。结果全部治愈。最短1天,最长5天获愈。

  火针

  (一)取

  阿是

  阿是:此指原发病灶。

  (二)治法

  找准原发病灶后,将针在灯上烧红,对准病灶快速刺入,深约0.3~0.5毫米,待患者疼痛时针已拔出。一般肿势不大、范围较小的病灶,1次刺3~5针;肿势较大者,可刺肿块周围,每处只刺1针,不超过5针。对红线粗硬、压痛明显者,可在红线上刺,每处只刺1针,不超过3针。要求针刺使病人痛者不痛、痒者不痒痛为度。刺后局部消毒,黄连软膏,外盖无菌料,布固定。

  (三)疗效评价

  共治18例,均1次获愈。

  体针

  (一)取

  :新奇、阿是

  配:灵台、大椎。

  新奇穴位置:红线端1厘米处。

  阿是位置:此指红线端。

  (二)治法

  以,每次取1;效不显时加配。新奇常规消毒后,用30~32号2~3不锈钢毫针,与皮肤成30度角刺入,待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体放平,贴着皮肤表面,沿皮肤下直线向“红线”进针进针要慢,要无酸、麻、胀、痛等得气感,否则表示针刺较深,应重新将针尖退至皮下更表浅地刺入。待至“红线”端离“红线”1~2毫米处捻针留针5~15分钟。其间,针数次,观察红线消失情况,捻转及留针2~3次后,待红线消失到1.5~2.5厘米长时,取针。阿是,用1毫针剌1针,针尖向下, 然后沿红线正中每隔2向下针剌一针,直到病灶。进针深度0·5~1留针30分钟。配用28号毫针泻法,提插捻转2分钟后,取针。每日1~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共治66例,痊愈6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0%[4,5,9]。

  

参考文献

  [1]朱阿林。电针治疗软组织炎的疗效观察。中华外科杂志 1960;8(2):190。

  [2]金安德。针灸治疗急性淋巴管炎(红丝)138例临床观察。全国针灸针麻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73,北京

  [3]王淑琴。郄穴治疗急性淋巴管炎。中国针灸 1982;2(5):19。

  [4]李坤久。针刺治疗淋巴管炎5例,。蒙古中医药 1985;(1):30。

  [5]李丕清。针刺治疗淋巴管炎21例疗效小结。新中医 1989;21(6):31。

  [7]张 仁。实用刺疗法。台湾:志远书局 1992:159。

  [8]吴农荣。火针治疗急性淋巴管炎18例。新中医 1988;20(3):38。

  [9]乔艾乐。针剌治疗急性淋巴管炎40例 中国针灸 1997;17(8):20。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脐带

下一篇 奔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