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痄腮

痄腮,中医痄腮是因感受风温毒,壅阻少阳经脉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部漫肿疼痛为临床要特征。西医称为腮腺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疼痛、睾丸肿痛等症。痄腮是因感受风温毒,壅阻少阳经脉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部漫肿疼痛为临床要特征。西......
目录

名词解释

痄腮是因感受风温毒,壅阻少阳经脉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部漫肿疼痛为临床要特征。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称为腮腺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

病因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毒。

病机

痄腮痄腮病机毒壅阻少阳经脉,与相搏,凝滞部。风温毒从表而入,侵犯少阳起于眼外眦后下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端。少阳,毒热上攻颊,与相搏,气滞郁,运不畅,凝滞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不利,故张咀嚼困难。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当地有腮腺炎流,发病前2-3周有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颊粘膜腮腺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4-5天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腺炎等,也有并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淀粉酶增多。

诊断

发颐 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部可见口腔腮腺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病情轻重 轻发热发热不甚,肿不坚硬,属温毒在表;重发热高,肿坚硬,胀痛拒,属热毒在里。若出现高热不退昏迷,反复抽风,或睾丸胀痛,少疼痛等并发症者,为变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以软坚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肿硬结不,治宜软坚结,清热化痰。软坚结只可用宣、通之,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如,或毒窜,则熄风开窍等法治之。

论治

(一)常

1.少阳

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结消肿。

方药银翘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连翘金银夏枯草赤芍僵蚕

2.热毒壅盛

候:高热不退肿胀疼痛,坚硬拒,张、咀嚼困难,烦躁不安,饮,或伴头痛呕吐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苔黄,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甘草陈皮僵蚕

(二)变

1.

候:高热不退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风肿胀疼痛,坚硬拒头痛呕吐舌红,苔黄,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清气汤加减。

常用药:山栀、黄连连翘、生甘草水牛角、生地、皮、赤芍竹叶玄参芦根薄荷

2.毒窜

候:病至后期,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疼痛,痛甚者拒舌红,苔黄,数。

治法:,活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黄连柴胡川楝子延胡索荔枝核、桃仁

其他疗法

1.针刺法取、颊车、谷,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海、三阴交。每日1次。

2.灸法取角孙,剪去头发,用一支柴棒点燃,迅速于角孙上(即自灭)。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无不适。1日1次。

转归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预防

发现痄腮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护理

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流通,避免受凉,复感它。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品。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

文献摘要

《疡科得集·辨鸬鹚瘟同治论》:“夫鸬鹚瘟者,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失和。生于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如鸡卵,色白濡肿,状若有脓,指,但酸不痛,微微热,重者或憎寒壮热口干腻。初时则宜疏解,热盛即用清泄。或挟肝阳上逆,即用熄风和阳。此永不成脓,过一候自能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风湿性心脏病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