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暑温

暑温是由感受暑热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季性,一般认为是夏至到立秋之间。暑温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饮、面赤、洪大等分阳明热盛候,为其要特点。据发病季与I临床表现,西医的性乙型炎、钩端螺旋体病、夏季性感冒、登革热中暑夏季热等,可参考暑温病进辨证治疗。Summer fever 夏季感受暑热起的外感急性热病。属新温病范围。为令常见......
目录

概述

Summer fever 夏季感受暑热起的外感急性热病。属新温病范围。为令常见病,发病急暴,传变迅速,具有显的季性,初起即见壮热,烦渴,大□,洪大等阳分热盛候。病程中极易而出现神昏斑疹。 因暑温易耗伤阴,故本病每易出现气短、喘、渴、虚等津两伤甚或欲的见症。及时治疗预后较好,治或误治常导致疾病深入而造成严重后果。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生于暑热当令的季。发病急骤,热势亢盛,初起即见分阳明热盛的候。症情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生等复杂的病机变化,易见津窍、动、动等危重候。本病应注意与春温相鉴。虽然两者起病均可即见里热候,但春温发生于夏至之前的春季;初起所见之里热候,不是分阳明邪热炽盛的候表现;病变过程容易伤阴暑温发生于夏至之后的暑热当令之夏季;初起即之里热候,是分阳明邪热炽盛之大热;病变过程极易耗伤津

辨证分析

  暑温的发生由感受暑热而致。夏令天炎热,人体或因汗出过多津耗伤,或因劳作过度,抵御外能力低下,则往往容易感受暑热而病。本病所及脏腑、部位,要是阳明厥阴等。

  暑热炎热酷烈,侵犯人体每见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临床上在卫分阶段极为短暂而往往不易觉察,故一发病即出现高热、汗多、渴、洪大等分阳明胃热炽盛候。若暑热不解,可侵入分而出现热盛或。若暑热进而侵入分,则可迫,出现癍疹或各种出血症暑热极易耗伤人体津,故在病程中常有恶寒自汗促而喘、心烦渴、肢倦疲、芤等津耗伤候;甚则身热骤降、四肢不温、大汗淋漓、微欲绝等津的危重候。若邪气猖獗而人体正气不足,则可见暑热直人肝经神昏、痉等危急候。

  暑温病总的治疗原则,为清泄热。I临床上还需据病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候,进辨证施治,比如辛清气,涤泄热,清心凉血解毒,开窍熄风,益敛津等。

辨证论治

  入阳明型

  【见】壮热,汗多,心烦头痛且晕,面赤粗,渴,齿燥,小便黄短。舌红,苔黄洪数或洪大而芤。

  治法

  辛清气,涤泄热。

  方药

  1.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8克,粳米12克,芦根15克,金银15克,野菊花15克,青天葵12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服l

  若见壮热、汗多,同时也觉恶寒洪大而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即白虎加人参汤)。若身灼热无汗、微恶风寒者,加青蒿9克,香薷9克,连翘12克,豆黄卷12克。若胸、肢倦、呕恶、苔腻者,可加竹茹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滑石18克。

  中成药

  (1)灵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点滴,每日l一2次。

  (2)双黄连粉针,3克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点滴,每日1次。

  (3)新癀,每次3~4服,每日3次。

  (4)银黄服液,每次l~2支服,每日3—4次。

  (5)注射液,每次4毫升,肉注射,每日2次。

  3.单方青柴石知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

  处: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柴胡8克,黄芩15克,大黄8克(后下),青蒿9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1。适用于高热急症,退热效果颇验。

  伤津

  【见】

  身热息粗心烦渴,自汗难止,肢倦疲,小便黄短。嫩红,苔少而干,无力

  【治法】

  清热涤生津

  【方药

  1.王氏汤(王孟英《温热纬》)

  处西洋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10克,黄连6克,竹叶12克,荷梗10克,知母15克,西瓜翠衣15克,粳米10克,甘草5克。水服,每日2,早、晚各1

  若发热甚、面红赤、渴喜冷饮者,可酌加生石膏30克(先煎),天花粉15克。若津耗伤甚,出现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促欲大者,为津之危重候,应予益敛津、生,可在中去黄连知母竹叶荷梗,加入五味子9克,沙参15克(即成为加味)。

  2.中成药

  (1)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点滴;并用参麦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点滴,两药配使用,每日1次。

  (2)服液,每次20毫升服,每日3次;西洋参服液,每次10毫升服,每日3次,两药配使用。

  (3)参麦针注射液,用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中静注射,后接参麦针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点滴。适用于津危重候者,抢救治疗。

  3.单方竹叶石膏汤(赖天松等《临床手册》)

  处竹叶12克,石膏30克,法半夏8克,麦冬12克,人参6克(可选用西洋参10克或太子参2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水2次作2次服,每日2。适用于治暑热伤津热病津两伤。

  

  【见】身体灼热,面赤,烦渴,头不清,咳嗽粗,骤然咯血、衄舌红苔黄,数。

  【治法】凉血解毒,清宣肺

  【方药

  1.犀角地黄汤(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温病条辨》)加减

  处水牛角30克(刨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金银12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桔梗9克,牛蒡子10克,白茅30克,仙鹤草20克,甘草6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服1

  如咳嗽频频,疾稠带丝者,去白芍,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若高热、烦躁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2克。若咯血量多者,加三七10克(研末,冲服),大黄9克(后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0.9%生理盐水液500毫升中静点滴,每日1次。

  (2)紫地宁,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点滴,每日2次。

  3.单方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

  处:生地黄30克,牡丹皮10克,仙鹤草12克,苇12克,鱼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服,每日2

  

  【见】身热烦躁,夜寐不宁,时有谵语,甚或昏迷不语;或猝然昏倒,身热肢粗如喘,舌红绛,细数或弦数。

  【治法】凉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

  1.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水牛角30克(刨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竹叶心8克,连麦冬12克,莲子3克,金银15克,连翘12克,玄参18克,生石膏30克(先煎),栀子12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l

  若手足躁动,甚至抽搐者,可加钩藤12克,地龙18克。若昏迷不语、鸣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竺黄10克。

  2.中成药

  (1)静注射液,用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注射;后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点滴。

  (2),每次1克冲服,每日2~3次。

  (3)紫雪,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犀地饮(俞初《通俗伤寒论》)

  处水牛角30克(刨先煎、代犀角),牡丹皮9克,连翘10克,竹沥9克,鲜生地黄24克,赤芍12克,桃仁9克,鲜茅30克,石菖蒲3克,灯草2克,生姜汁1匙(冲)。水2次作2次服,每日2

  暑热

  【见】身灼热,头颈痛,甚或项强直,四肢抽搐迷不清,壅。或见舌红苔黄干,弦数。

  【治法】清泄暑热熄风定痉。

  【方药

  1.羚角钩藤汤(俞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羚角6克(或以羚羊角15克代,先煎),桑叶9克,夏枯草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川贝母10克,钩藤10克(后下),生地黄25克,菊花15克,生白芍15克,茯神木15克,竹茹15克,狗肝菜15克。水服,每日2

  若渴、唇焦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如抽搐频频,难以控制者,加僵蚕10克,地龙20克,大黄10克(后下)。若兼见癍疹、衄咯血者,可加水牛角30克(刨先煎),牡丹皮12克,大青12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

  (1)止痉,每次1~2支冲服,每日2~3次。

  (2)紫雪,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钩藤(王怀隐等《太平圣惠》)

  处钩藤9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升麻6克,沙参30克,水石30克,蝉蜕6克,蜣螂6克,甘草8克。水服,每日2

  暑热

  【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癍疹密布,色显紫黑,神昏谵妄吐血,衄便血舌绛苔焦,弦数。

  【治法】凉血解毒,涤开窍

  【方药

  1.(王孟英《温热纬》)加减

  处水牛角30克(刨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金银15克,生地黄30克,30克,玄参25克,紫草15克,石膏30克(先煎),淡豆豉12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服1

  若兼头痛、颈硬、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12克(先煎),钩藤12克,地龙25克。若声漉漉者,可加天竺黄10克,南星12克,猴枣2支(冲服)。若出血症状严重,斑疹鲜红者,加仙鹤草30克,白茅30克,侧柏30克。

  2.中成药

  (1)静注射液,用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注射;后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点滴。

  (2)紫地宁,每次2支冲服,每日3-4次。

  (3)云南白药,每次l克冲服,每日3次。

  3.单方十全苦补汤(《戴麟郊温热论》)

  处:生石膏30克,黄芩18

  指夏季感受而发病的热性病。临床表现一始就发热身困,汗大出,恶寒伤寒,右洪大而数,左反小於右,头晕痛,面垢齿燥饮,面赤心烦恶热,大便或秘或泻,或泻而不爽等。暑温易夹杂有传染性的疠,是夏季较烈性的一类传染病,前人称为“暑温夹疠”。如流性B型炎、中毒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疾等。

拔罐治疗

  临床以壮热,烦渴,大汗出、洪大,且多见神昏谵语吐血等症为特征。其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热分,易陷,夹湿漫延三焦而成本病。

治疗原则

燔阳明:清泄热,生津

:清泄热,宣降

暑热:清凉血熄风

营血:清解毒瘀。

暑温湿:清化湿,宣泄三焦

治疗操作

  燔阳明:治疗选取俞、气海池、足三里。操作时,病人取坐位,先以针点刺俞穴后,再选取中径玻璃罐以闪法吸拔诸10~15分钟,每日一次。

:治疗选取俞、俞、池、少府。操作时,病人取坐位,先以针点刺俞穴,冉选取中径玻璃罐以闪法吸拔诸10~15分钟,每日一次。

暑热:治疗选取池、大椎、少府、阳陵泉。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中径玻璃罐以闪法吸拔诸10~l5分钟,每日一次。

  营血:治疗选取俞、少府、三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先以针点刺俞,再选取中径玻璃罐以闪法吸拔诸10~15分钟,每日一次。

暑温湿:治疗选取俞、俞、谷、阴陵泉。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中径玻璃罐以闪法吸拔诸10~15分钟,每日一次。

注意事项

  暑温发病,虽起病急骤,变化多端,只要观察详细。施治及时,并配以药物治疗,多可获得全愈。但若有变,应及时送往医院,以免延误病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医院内感染

下一篇 暑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