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湿温

湿温是长夏(农历六月)季多见的热性病。因感受时令湿热与体湿交阻,酝酿发病。表现有身热不扬、身重痠痛、胸部闷、面色淡黄、苔腻、濡。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连於分,有湿重於热和热重於湿的不同。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入,发生痉便血等变。多见於肠伤寒伤寒一类疾病。湿温是长夏(农历六月)季多见的热性病。因感受时令湿热与体湿交阻,酝酿发病。表现有身热......
目录

湿温

湿温是长夏(农历六月)季多见的热性病。因感受时令湿热与体湿交阻,酝酿发病。表现有身热不扬、身重痠痛、胸部闷、面色淡黄、苔腻、濡。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连於分,有湿重於热和热重於湿的不同。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入,发生痉便血等变。多见於肠伤寒伤寒一类疾病。

湿温湿瘟 (西医病:肠伤寒伤寒)

湿温湿瘟。其出《难·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有伤寒,有湿温……。”湿温是因湿热疫疠之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以持续发热脘痞腹胀,苔腻缓,情淡漠,玫瑰疹或白倍,左胁下块,白细胞减少为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肠伤寒伤寒

一般预后良好,但病中可并发肠出肠穿孔等。

诊断依据

1.夏秋季多发。可发,亦可暴发流。青壮年及儿童居多。起病徐缓,病程较长。

2.初起身热不扬,头身疼痛,体温呈阶梯上升,高热持续3~4周,汗出而热不解(呈稽留热),或午后热甚<呈弛张热),常伴有纳呆恶心胸闷腹胀不适,困重嗜睡,便溏或便秘,或有重听耳聋谵语等症。

3.面色暗晦,表情淡漠呆滞舌苔腻,相对缓脉,半数病人胁下有块,部分病人于病后7~12日胸部可见红色玫瑰样疹,或出现白倍,或有黄疸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骨髓、尿、粪培养可获伤寒伤寒杆菌。肥达氏反应。凝集素≥1:80以上,H凝集素≥1:160,且逐步上升。

5.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便出,甚则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为并发肠出肠穿孔等的表现。

鉴别诊断

1.温[瘟]毒发斑:起病较骤,高热寒战数,目赤斑疹出现较早、数量多、分布广,白细胞大多正常,外裴氏反映阳性。

2.稻瘟病:有疫水接触史,发热目赤,全身酸痛,小腿尤甚,间 核肿大,白细胞总数增高,有病原检查可资鉴

3.流注:有温热侵犯而见肿等原发性病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无相对缓脉玫瑰疹等。

4.肝热病:胁痛黄疸,左胁下压痛,功能异常,有检查可资鉴

5.疟疾:起病急,热往来有定时,汗出热退,周围可找到疟原虫。

6.暑温:急起高热,头痛项强直,喷射状呕吐,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无相对缓脉等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厌氧菌感染

下一篇 湿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