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
物种起源
蜣螂,俗称屎壳郎,属鞘翅目、金龟甲科粪金龟亚科,各地均有产。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蜣螂,一名蛄蜣;《本草纲目》记载其释名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本草衍义》记载其有大小两种,大者为胡蜣螂,今用胡蜣螂。蜣螂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小儿惊痫瘈瘲,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但无具体用法、配伍及使用禁忌等内容。
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亚科(Scarabaeinae或Coprinae)昆虫。用铲状的头和桨状的触角把粪便滚成一个球,有时可大如苹果。初夏时蜣螂把自己和粪球埋在地下土室内,并以之为食。稍后,雌体在粪球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也以此为食。虫体一般呈圆形,鞘翅短,腹部末端露出。5~30mm长。色深,有的具金属光泽。雄虫头顶有一长而弯曲的角状突。在24小时内吃的食物可超过本身的体重。因为能加速使粪便转变为其他生物能利用的物质的过程,所以对人类有益。
见于古埃及许多绘画及首饰中的甲虫形护符描绘的是一种蜣螂Scarabaeus sacer. 其中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宇宙起源学说,蜣螂代表太阳,所滚的粪球代表地球。蜣螂3对足共30节(实际上该种仅20节,与之近缘的种方具30节),代表每月的30日。有些种类(如印度的Heliocopris属和某些Catharsius属)所滚的粪球非常大,外包一层黏土,干后极硬,曾被误认为是古时的石头炮弹。澳大利亚的共生蜣螂Macrocopris symbioticus生活于沙袋鼠的肛门内。牧场金龟亚科(Geotrupinae)和蜉金龟亚科(Aphodiinae)的种类亦称dung beetle,但不滚粪球,而是在粪堆下挖一洞,用以取食和产卵。蜉金龟较小,体型为略扁的椭圆形,长4~6公厘(约0.2寸),多为黑色,翅盖黄色。牧场金龟(如Geotrupes属)长14~20公厘(约0.5~0.75寸),褐色或黑色。欧洲粪金龟子(G. stercorarius)是欧洲常见的种。
形态特征
全体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5厘米,雌虫略小。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状,表面有鱼鳞状皱纹,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后方之两侧有复眼,复眼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前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中部有横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钝角状,两侧端各有齿状角突1枚,在齿突前下方有一浅凹,其底部光滑无小圆突,浅凹外侧有一较深的凹,底部小圆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见;前翅为鞘翅,相当隆起,满布致密皱形刻纹,各方有7条易辨的纵线;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红色或褐黄色纤毛,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雌虫外形与雄虫很相似,惟头部中央不呈角状突而为后面平、前面扁圆形的隆起,顶端呈一横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近似直线,两侧端不呈齿状突角,且只有外侧的深凹,明显可见。
生活习性
行为习性
蜣螂(Dung Beetle),勺状头型昆虫,可将粪便变成球型。它们将卵产在此球状粪便上并将卵掩埋,这样可使幼虫在孵化时,有现成的食物供应。
食物习性
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它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发育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树汁为食,雌雄交配后,雌蜣螂把卵产在腐叶土里,约10天后,幼虫便破卵而出,以腐叶土或动物粪便为食,幼虫不断成长,第二年七月化为蛹,约20天后变为成虫。
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繁殖饲养
蜣螂交配之后,雌性在粪堆下挖出一个坑道,这些坑道连接一个地下室,这是蜣螂贮存食物的地方。
之后,蜣螂会继续挖一个坑道,用来作为雌蜣螂的产房。蜣螂会将卵产在粪球内,6天左右即可孵化出来。
滚粪球的蜣螂
它开始挖掘另外一个洞室,这间屋子将有一只鞋盒那么大,这也是它所挖掘工作的最后一部分。先要挖一个比它身体稍大的通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向不同角度拓展空间。积土运走后,蜣螂对洞壁和洞顶进行修整,清理。在过去的12小时中,它已搬运了超过自身体重1000倍的土壤。所有贮存的食物都要搬进一米深的孵育室中。雌性蜣螂沿着它的食品堆周围又挖了一个容纳它身体的空隙,然后蜣螂封住这只洞的尾端,以保证里面的温度。雌蜣螂一直不停地忙着。它已经滚好了两个孵化球,又开始制作第三个球了。每作完一个球体,它都排下了一个卵在球体内,球体内的卵约2毫米长,6天后,它就会孵化出来。雌蜣螂前足把粪球分开。将它产下的第三只卵放到小粪球中。它将新产下的那只卵封闭好,以防水坏死。它需要修正这些卵粪球。它用前足轻轻地拍打纤维性的食料,同时用它的后脚转动着小球,就这样一边拍打,一边转动,粪球越来越光滑。
球内的幼虫把身体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转动,不停的进食。里面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这给幼虫发育提供了条件。雌蜣螂总是来回依次轮流滚动着它的每一个孵化球,并慢慢地用土把它们盖起来。它来回地翻滚,以便使每一个小球能与潮湿的地面接触。雌蜣螂伸出后腿,比量着每一个球的大小,这对于保持每一个子女有足够的食物是至关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盖着小球,这层外衣保证里面的幼虫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里生长。经过几个小时的不停滚动,小球包上了一层红色的粘土,它保护着里面的小蜣螂,这个地下洞室就是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长发育的好地方。滚粪球的蜣螂。
当你漫步乡间小道或到牧区游览时,常可发现滚动着的粪球。仔细瞧瞧,原来是两只昆虫在搬运“宝贝”——充饥的粮食。它们的行为十分奇持,一只在前头拉,一只在后面推,这一拉一推,粪球就向前方慢慢滚动。原来这是一对夫妻。通常雌虫在前,雄虫在后,配合默契,那种情景,的确十分有趣。这种灵巧滑稽的小昆虫,就是通常所说的蜣螂或屎壳郎,也有称它为粪金龟或牛屎龟的。蜣螂为完全变态昆虫,夜出性。但推粪球是在白天进行。穴居地下(洞穴)生活。中国古书《尔雅翼》(宋代罗愿著)中曾记载:“蜣螂转丸,一前行以后足曳之,一自后而推致之,乃坎地纳九,不数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从这几句话的记载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并告诉我们蜣螂推粪球的目的。蜣螂能把大堆的牛粪做成小圆球,然后一个个推向预先挖掘好的洞穴中贮藏,慢慢享用。因为圆形在地面滚动时省力,运回巢穴比较容易。雌蜣螂把卵产在粪球里,卵孵化后,出世的小蜣螂立刻就可以得到食物吃。这是蜣螂对它的子女母爱的表现。它宁愿自己付出辛劳,使子女出世后不必再东奔西跑为找食而辛苦。然而在蜣螂的同类中,也隐藏着一些懒汉和无赖,它们不好好劳动,常常伺机在半路上去抢夺滚动着的粪球,妄图占为己有,双方为此展开一场搏斗。若是“强盗”获胜,不但掠走粪球,连别人的“妻子”也一起掳走,这些无赖实在可恶!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蜣螂外用可以治疗痔疮、疔疮、恶疮及沙虱水弩、恶疽、疡风、附骨痈及小儿重舌、鼻中息肉、大肠脱肛、肠漏等疾病。
1.治疗肛肠类疾病蜣螂味咸性寒,功能清热消肿散结,文献记载其单味或配伍他药外用可以治疗痔、大肠脱肛、肠漏等疾病。
1.1蜣螂单味药使用:
(1)《新修本草》引《别录》云:“捣为丸,塞下部,引痔虫出尽,永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经疏》《本经逢原》均引用此说)。
(2)《本草汇言》引《方脉正宗》:“治五痔有虫者。用蜣螂捣烂,塞谷道痔旁引虫尽出,痔永瘥。”
(1)《本草纲目》记载蜣螂主治:“大肠脱肛。用蜣螂烧存性,研为末,加冰片研匀,敷肛上托入,即愈。痔漏出水,用蜣螂一个阴干,加冰片少许,研为细末,搓纸捻蘸末塞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即愈。又方:用蜣螂焙干,研为末,先以矾汤洗过,再加药末敷贴。”
(2)《本草汇言》记载唐瑶方:“治肠漏出水。用蜣螂十枚阴干,入冰片少许,研细末,用纸捻蘸水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即愈”。
(3)《本草经疏》:“一方大肠脱肛,蜣螂烧存性为末入冰片,研匀掺上托之即入。唐氏方肠漏出水用蜣螂一枚阴干,入冰片少许,为细末纸撼沾末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即愈。”
(4)《冯氏锦囊秘录》:“大肠脱肛,螳螂烧存性,为末入冰片研匀,掺上托之即入。肠漏出水,用蜣螂一枚,阴干入冰片少许,为末,纸捻蘸末,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即愈。”
(5)《本经逢原》:“又烧灰入冰片少许,治大肠脱肛,掺上托入。”
环境价值
蜣螂的辛勤工作,不仅清洁了地面,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通透性。蜣螂活动还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研究发现,南非的一种植物——银木果灯草,它的种皮会散发出一种类似粪便的气味,能诱骗蜣螂将其滚走,从而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
还有研究者发现,蜣螂能够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自然界中厌氧微生物进入露天散布的牲畜粪便内部,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甲烷,而蜣螂在处理粪便的时候,会在粪便上钻孔,使氧气更易进入,从而抑制了产生甲烷的厌氧菌。
动物文化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
下一篇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