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
疾病介绍
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其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颇为相似。临床上,以上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
症状
风温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常见证型有:①邪袭肺卫型风温。证见发热微恶寒,咳嗽,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②热在胸膈型风温。证见身热心烦,口渴尿黄,或便秘或胸脘痞满,苔黄,脉浮滑数,治宜清热凉膈,化痰开结,方用栀子豉汤、凉膈散或小陷胸汤。③邪热在肺型风温。证见身热烦渴,咳喘胸闷,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宣肺,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④热在阳明型风温。证见壮热心烦,口渴,汗大出,苔黄燥,脉洪大,治宜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⑤逆传心包型风温。证见身热神昏,舌蹇肢厥,脉细数。治宜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⑥内闭外脱型风温。证见身热昏愦,汗出气短,倦卧肢冷,脉细微。治宜清心开窍,固脱救逆,方用安宫牛黄丸合生脉散。
检查
风温应该做哪些检查?
体温测量
鉴别
风温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证见】 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证见】 身热,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见】 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热陷心包型
【证见】 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语涩。舌质鲜绛,无苔或少苔干黄,脉细数。
【证见】 日晡潮热,咳喘不宁,痰涎壅滞,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或黄滑,脉滑数,右寸实大。
肺热移肠型
【证见】 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干或腻,脉数。
肺热发疹型
并发症
风温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风温在发展过程中有顺传和逆传两种情况。顺传指肺卫之邪不解,内传气分。逆传指肺卫邪热,逆传心包。临床常见证型有:①邪袭肺卫型风温。证见发热微恶寒,咳嗽,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②热在胸膈型风温。证见身热心烦,口渴尿黄,或便秘或胸脘痞满,苔黄,脉浮滑数,治宜清热凉膈,化痰开结,方用栀子豉汤、凉膈散或小陷胸汤。③邪热在肺型风温。证见身热烦渴,咳喘胸闷,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宣肺,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④热在阳明型风温。证见壮热心烦,口渴,汗大出,苔黄燥,脉洪大,治宜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⑤逆传心包型风温。证见身热神昏,舌蹇肢厥,脉细数。治宜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⑥内闭外脱型风温。证见身热昏愦,汗出气短,倦卧肢冷,脉细微。治宜清心开窍,固脱救逆,方用安宫牛黄丸合生脉散。
预防
风温应该如何预防?
姚老中医认为:风温无论证候特点及其演变传逆等方面与其它外感热病不同,其原因就在一个“风”字。尝谓:“风温证治,围绕风行。”风温由风、温合邪,由于风善行而数变温属伏火,风温为患,每易风助火势,火假风威,相伴为患,病势发展较快,正如叶香岩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是因为“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经”。明确指出风温首犯肺经,如失治则能直中心包。肺为主气之脏,这里风、气均急速窜走,故病患易传易解。姚老中医认为将风邪温热迅速在肺卫阶段疏散,宣透外逐是治风温关键的一环。在治疗上清热必先祛风,祛风必要轻宣辛散。在风温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都要贯穿疏散风邪,逐风外达。
治疗
风温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与调护】
1、本病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机体抗病能力,所以预防应着眼于增强体质,要防止受寒、淋雨、疲劳、嗜酒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并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此外还应注意生活起居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于老弱体衰和免疫机能减退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脾切除患者,可注射肺炎免疫疫苗。
2、肺炎球菌肺炎一般预后良好,发病后2~7日内须卧床,饮足量开水,病初进流质饮食。住室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保持居住环境的安静。对于中毒型者,要随时清理呼吸道痰涎,以免发生意外。流行性感冒属于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短时间内可以造成大面积流行,应以预防为主。对于疫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流行期间要避免集体活动,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室内食醋熏蒸,或10%食醋水溶液滴鼻,或用板蓝根、大青叶、贯众、金银花水煎服,或蒲公英、大青叶、藿香、佩兰水煎服,一般需连服5~7日。疫苗预防主要有流感减毒活疫苗,用于面临大流行时,但老人、婴幼儿、孕妇忌用。
3、患者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注意饮水、保暖,饮食以清淡为宜。经治疗,邪去热退,一般无需服药调理,施以饮食调养即可。若余热未尽,肺胃阴伤者,宜参照风温恢复期“肺胃阴伤”证治;若热退体倦,气短纳差者,可用太子参、麦冬、生山药、谷芽、炙草、佛手等益气生津和胃。
【方药】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9克,荆芥9克,牛蒡子9克,淡豆豉10克,生甘草6克。用鲜芦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去渣取汁服,勿过煮;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头痛重、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桑叶10克、菊花12克。咽喉肿痛者,加马勃10克、玄参18克、猫爪草12克。发热甚者,加石膏30克、黄芩12克、鱼腥草20克。口渴甚、小便黄短少者,加天花粉15克、茅根15克。
2.中成药
(2)板蓝根冲剂,口服,每次l~2小包,每日3~4次,开水冲化饮服。
(4)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1—2小包,每日3—4次,开水冲化饮服。
处方:鸭脚木15克,五指柑12克,三丫苦9克,岗梅根15克,野菊花12克,金盏银盘12克。先后加水500毫升,煎2次,滤液混合,浓缩成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日3次,首次加倍。对邪袭肺卫之退热效果尤佳。
邪热壅肺型【证见】 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治法】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
1.主方麻杏石甘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千金苇茎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味
处方:麻黄9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苇茎20克,薏苡仁20克,冬瓜仁12克,桃仁9克,黄芩10克,鱼腥草18克,甘草6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痰多、咳甚、胸闷者,加浙贝母9克、瓜蒌12克、郁金9克。如咳痰带血或咯铁锈痰者,加白茅根20克、仙鹤草15克、黑栀子12克。高热、面赤、痰黄稠难咯者,加蒲公英25克、金银花15克、青天葵12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2)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5)复方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4—6次。
处方:天荞麦24克,白花蛇舌草24克,天浆壳10克,鱼腥草20克,苍耳子10克,炙枇杷叶lO克,橘红10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温服,每日2剂。对肺热咳喘(大叶性肺炎等)尤其有效。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型【证见】 日晡潮热,咳喘不宁,痰涎壅滞,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或黄滑,脉滑数,右寸实大。
【方药】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生大黄9克(后下),杏仁12克,瓜蒌皮9克,黄芩12克,川贝母9克,龙删叶12克,桃仁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次1剂。
若大便秘结日久、脘腹痞满或胀痛者,加入芒硝6克(冲服)、枳实9克。口渴口苦、痰黄粘稠者,加天竺黄9克、天花粉15克、鱼腥草30克。
2.中成药
(2)蛇胆川贝末,口服,每次1支,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
处方:雄黄75克,郁金150克,巴豆30克。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0.5克,每日服3-4次。对通便除痰顺气效果较好。
肺热移肠型【证见】 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干或腻,脉数。
【治法】 清肺止咳,泄热止利。
【方药】
处方:葛根20克,黄芩12克,黄连9克,杏仁12克,火炭母20克,连翘12克,车前草12克,甘草3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肺热甚,咳嗽痰稠而黄者,加金银花12克,桑叶12克,鱼腥草15克,桔梗6克。腹中隐痛者,加白芍15克,延胡索9克。下利赤白相兼者,加白头翁12克。恶心、呕吐者,加藿香9克,姜竹茹10克。
2.中成药
处方:黄芩1000克,黄柏1 000克,葛根1 000克,槟榔l 000克,木香600克,白头翁1 500克,秦皮300克,马齿苋3 000克。用适量清水煎煮浓缩,再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次服100毫升,每日服3次。也可将上药的百分之一分量,用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肺热发疹型【证见】 身热,咳嗽,胸闷,肌肤透发红疹,色鲜红,咯痰黄稠。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8克,生甘草6克,荆芥8克,牛蒡子9克,生地黄15克,大青叶12克,牡丹皮10克,玄参18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半,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咳嗽甚者,可去竹叶、牛蒡子,加杏仁12克、黄芩12克。肌肤红疹密布成片,伴见出血倾向者,可去荆芥、牛蒡子,加水牛角20克、红条紫草15克。
2.中成药
处方:粉葛根15克,荆芥9克,薄荷9克,前胡9克,桔梗6克,苦杏仁9克,牛蒡子9克,连翘12克,灯心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热陷心包型【证见】 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语涩。舌质鲜绛,无苔或少苔干黄,脉细数。
【方药】
处方:玄参9克,莲子心3克,竹叶卷心9克,连翘8克,水牛角20克(原方用犀角,现已禁用,以水牛角代之,刨片,先煎),连心麦冬12克,黄芩10克,石菖蒲9克,郁金9克,天竺黄10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神志昏愦者,要插胃管给药,避免汤药误人气管。
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鸣者,加鲜竹沥水20毫升。若兼有大便秘结不通,腹部按之硬痛,苔黄厚燥、脉数而沉实者,加大黄10克(后下),芒硝6克(冲),枳实9克。
2.中成药
(1)醒脑静注射液,用4~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日2次;或者用12一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2)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用安宫牛黄丸(现以牛黄清心丸或清心牛黄丸代之)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黄的丸散,点放在病人舌上,从舌面吸收药物。具体方法是:将药丸用凉开水溶化后取棉签蘸点于舌上,多次反复蘸点;若丸药厚铺舌面,则用少许凉开水化之,化薄后继续点药。此法为中医传统急救方法。对于温病热人心包而神昏患者,以清心开窍之药点舌治疗,实为良方良法;对于重症吞咽反射消失的病人,点舌治疗能达到醒脑开窍、恢复吞咽的作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下一篇 伏气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