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牛带绦虫病

牛带绦虫病(taeniasis saginate)是由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成虫寄生人体小肠起的一种肠绦虫病,又称牛肉绦虫病肥胖绦虫病。其囊尾蚴由Wepfer于1675年首次发现,1861年Leuckart将妊娠感染牛获得囊尾蚴,1869年Oliver将牛囊尾蚴感染人,从而完成了整个生活史,无论是国或国外,牛带绦虫病都是被最早记录的寄生虫病。牛带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目录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牛带绦虫

牛带绦虫又牛肉绦虫、肥胖带绦虫、无钩绦虫。 成虫乳白色,扁如带状,分,长约4m~8m。虫体前端较细,向后逐渐变宽,约有1000~2000个,虫体肥厚,不透明。整个由体由头、颈及链体三部分构成。每一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在虫体妊娠的数量约占总数的10%,其子宫共有15~30个分支数,呈分支状排列在两侧,整齐,里面有大量虫卵。由于其伸缩蠕动可将虫卵播在粪便中以及肛门周围甚至衣裤上。妊娠约有虫卵8万个,50%的虫卵是已成熟的,只有40%必须要在宿的体外过半个月才会发育成熟,如此算来,一条牛带绦虫一天排卵将近72万个。在粪便中发现的虫卵一般卵壳已落,只有膜包被的或近的六钩蚴,它的直径介于36~42μm,呈黄褐色。膜3~3.8μm,表面有六角的网状纹理。侧为薄而透明的幼外膜,绕着六钩蚴。牛带绦虫虫卵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粪便中亦可存活数十天,通常处理污水的法也不能完全杀死虫卵,至少可存活168天在-4℃的环境中。

传染源

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多在喜吃牛肉,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广泛,一般地区仅有在感染。我国20多个省都有在分布的牛带绦虫病人,但在若干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蒙、西藏云南宁夏四川的藏族地区、广西的苗族地区、贵州的苗族、侗族地区,以及台湾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区有地性的流。感染率高的可达到70%以上,患者多为青壮年人,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牛带绦虫病的病原体是牛囊尾蚴,感染了囊尾蚴的牛,是牛带绦虫病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要与当地人群的生活式和饮食习惯有。在流区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放牧时,牛很容易吃到虫卵或孕而感染。有些群体喜欢吃生的或是半生的牛肉亦容易感染。

牛带绦虫的惟一终宿就是人类,中间宿则有野猪、驯鹿、美洲驼、角马、牛科动物、野山羊、狐、绵羊等。人是牛带绦虫的终宿,但不能成为其中间宿。牛带绦虫卵如被人吞食后一般认为不能发育或产生牛囊尾蚴病(牛囊虫病),所以这不同于猪带绦虫的既以人为终宿也以人为中间宿。因为牛带绦虫的虫卵与妊娠随粪便排出,故它一般寄生在人体小肠上部。一般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中间宿吞食被污染的饲料后,接着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孵出并借其小钩及穿刺腺溶解黏膜而钻入肠壁,随流到达身体各部,特是头部咀嚼及其他出现,过10周左右发育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成熟的牛囊尾蚴呈卵,体积约(7~10)mm×(4~6)mm,半透明囊状乳白色囊体,隔囊壁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头,囊充满液体。当人吞食有感染力的囊尾蚴后,小肠胆汁消化作用,头翻出并固着在肠黏膜上,长出成链体,约3个月发育为成虫。囊尾蚴在牛肉也可存活3年左右。成虫在人体寿命很长,达30~60年以上。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感染牛带绦虫后,人体可产生带虫免疫,不能消除感染,但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最低年龄为10 个月,最高年龄为86 岁,但以21~40 岁青壮年最多,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二)发病机

排出人体外的如被牛吞食,中的虫卵在牛体发育为幼虫,随流播到牛身体各处,尤其是运动较多的、肩、和颈部等60~70天发育为牛囊尾蚴。除了牛之外,羊、美洲驼、长颈鹿、羚羊等也可被牛囊尾蚴寄生。人们如果吃了这样的生牛肉,或者在烹调过程中,牛肉中的幼虫没有被杀死,就会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在人的小肠逐渐长大,发育为牛带绦虫。当少量牛带绦虫寄生小肠,虫体可从空肠下至回肠,然后粘在小肠黏膜上,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什么病变。当大量的寄生虫出现时,绦虫头吸盘可压迫并损伤肠黏膜,此时在局部会有轻度亚急性炎症出现。如果寄生虫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也会因虫体结团造成部分性肠梗阻。当肠壁出现落的活动时,遇回盲瓣阻挡时,活动增强,造成痉挛而产生腹痛症状

虫体代谢产物可能对宿有一定毒性作用。牛带绦虫会吸取宿肠道养成分,造成患者出现饥饿感、贫血维生素缺乏的症状。由于虫体代谢物作用,患者也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高、荨麻疹、瘙痒和哮喘等变态症状的出现。牛带绦虫感染后,特异性抗体将会在患者出现。

病理生理

牛带绦虫寄生小肠,可自空肠下至回肠,吸附在小肠黏膜上,很少产生病理变化。但当寄生虫数较多时,绦虫头吸盘可压迫并损伤肠黏膜,局部有轻度亚急性炎症反应。当落的沿着肠壁活动,遇回盲瓣阻挡时,活动增强,起痉挛而产生腹痛症状。也可因虫体结团造成部分性肠梗阻

动物实验明,牛带绦虫的浸出液可使宿肠道活动和分泌功能失调,液分泌减少,酸度降低。动物可出现腹泻便、痉挛及呼吸环障碍。大量注射浸出液可使动物死亡。因此,虫体代谢产物可能对宿有一定毒性作用。牛带绦虫无消化器官,但其体皮层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具有吸收宿养成分的功能。当虫体大量吸取宿肠道养成分,可造成患者饥饿感、贫血维生素缺乏。由于虫体代谢物作用,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荨麻疹、瘙痒和哮喘等变态反应表现。

牛带绦虫感染后,患者清可出现特异性抗体。动物实验表明,牛带绦虫抗原免疫的小牛可产生对攻击感染的免疫力;抗原免疫母牛产生的初乳也可使哺乳小牛对牛带绦虫具有高度抵抗力。

流行病学

牛带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以吃牛肉,尤其有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或民族中可造成流,一般地区则多为发病例。牛带绦虫病分布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均有人体牛带绦虫病报告,大多数为发病例,感染率甚低,在0.1%~1%之间。但本病在云南西北部、四川甘 孜、贵州东南、西藏昌都、广西大苗山、蒙古、新疆喀什等兄弟民族地区呈地性流,感染率较高,可达5%~70%。

1.传染源 感染牛带绦虫的人是该病的传染源。从粪便中排出虫卵,使牛感染而患牛囊尾蚴病。牛为食草动物,不吞食虫体,仅因吞食污染饲料中虫卵而被感染,故感染多较轻。但如一次吞食腐烂后污染饲料的大量虫卵,也可发生严重感染。牛囊尾蚴感染与牛的饲养放牧式有。人为牛带绦虫的惟一终宿,故流区人的排便习惯以及粪便污染牛棚、牧场、饲料、水源都可能造成牛囊尾蚴感染。再如人粪便未恰当处理施用也可造成环境污染而造成牛的感染。

2.传播途径 人要是进食生的或未熟的含牛囊尾蚴的牛肉感染牛带绦虫。饮食习惯是决定牛带绦虫病感染率最要因素。回族食用牛肉机会较多,故牛带绦虫病较多。此外,藏族、苗族、侗族居民有生食牛肉习惯,牛带绦虫病也较常见。

3.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感染牛带绦虫后,人体可产生带虫免疫,不能消除感染,但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最低年龄为10 个月,最高年龄为86 岁,但以21~40 岁青壮年最多,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牛带绦虫患者一般为单虫感染,但在流区多虫感染亦不少见,流区多虫感染大多在50%左右,也有报道高达95.2%者,但非流区多虫感染仅占17%左右。报道虫体最多达30 条。人感染牛带绦虫与当地牛的囊尾蚴感染率与感染度有密切系。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潜伏期需3个月,为从吞食牛囊尾蚴至粪便中出现虫体(或虫卵)。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寄生人体的牛带绦虫成虫多为一条,也可多达8条。轻重程度与体寄生虫数有

1.轻症

可毫无症状,粪便或裤中发现白色为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多数因此就诊。妊娠多于大便时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而且常自动地单个或两三个相连地从肛门爬出,在肛门周围作短时间蠕动,并滑落到会阴或大腿部,患者感到肛门瘙痒不适。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肛门瘙痒症状

2.重症

症状明显者甚至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1)肠道症状腹痛最为常见,见于半数病例。腹痛可在上部、脐周或无固定位置,可为钝痛、隐痛、刺痛、咬痛或烧灼感,少数患者可有肠绞痛。此外还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症状食欲减退或亢进、消化不良都较常见。

(2)全身症状为乏力、体重减轻、夜间磨牙贫血养不良等。

(3)其他少数患者可有①神经症状出现头昏神经过敏失眠癫痫样发作与晕厥等。②皮肤症状过敏瘙痒症荨麻疹、结性痒症等。

检查

1.

象变化甚少,一般无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度增多,且多在早期出现。

2.虫卵检查

大多数患者粪便中可找到虫卵,但由于牛带绦虫无子宫孔,虫卵不能直接排入肠道,故并非每一例患者均可查获虫卵。虫卵检查可采用直接涂或厚涂法、沉淀法和浮浓集法等。其中Hein厚涂法3次检出率极高。用棉花拭子法作肛门涂检查可检获虫卵。法简便、阳性率与沉淀法大致相等,可用于普查。粪便或拭子涂检查发现的绦虫卵,不能鉴其虫种,因为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卵极相似,两者难以区

3.妊娠检查

牛带绦虫妊娠常从链体落,随呕吐物或粪便排出体外,故详细询问是否有呕吐,或粪便中是否带常是简单而准确的诊断法。观察妊娠子宫分支的数状可用于鉴定肠绦虫种类。牛带绦虫妊娠子宫分支数为15~30个,呈分支状整齐排列于两侧,猪带绦虫妊娠子宫分支为7~13个,呈树状。

4.头检查

驱虫治疗后24小时,留取全部粪便检查头可帮助考核疗效和鉴虫种。牛带绦虫头被驱出表明治疗彻底。如有多虫感染时,应观察头数是否一致。

5.免疫检查

用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进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试验或乳凝集试验可检测体抗体,阳性符率很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可检测宿粪便中的特异性抗原,灵敏性可达100%,且具有高度特异性。

6.分子生物检查

DNA-DNA斑点印法可用于检测牛带绦虫卵。近年有用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粪便中虫卵或虫体落的外被体表物质的微量种特异性DNA序列,以检测人体牛带绦虫或猪带绦虫成虫,特异性与灵敏性均很高。

诊断

1.流

应询问患者的民族、宗教信仰,有无生食或半生食牛肉的习惯,尤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者。

2.排

呕出或粪便排出几乎立即可作出诊断,但青年女性患者由于羞怯理常隐瞒病史,从妊娠观察子宫分支数态为要的诊断法之一。

3.肛门拭子法

查到绦虫卵。

4.免疫与分子生物检查

可协助诊断。

治疗方案

前用于治疗牛带绦虫病的药物较多,而且疗效显著,驱虫治疗后大多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下列药物可供选择。

1.吡喹酮

对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均有良好的杀虫作用,为前的首选药物。服药后可出现头晕恶心腹痛荨麻疹等,个可出现电图改变,所以服药时应遵医嘱或住院治疗。患者服药驱虫的前一晚宜食。

2.阿苯达唑

为一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临床可用于驱蛔虫、蛲虫、绦虫、鞭虫、钩虫、粪线虫等。

3.甲苯达唑

能抑制牛带绦虫摄取葡萄糖,导致能量不足虫体的麻痹。甲苯达唑可完整驱出虫体,多数可找到头,疗效良好。

4.氯硝柳胺

能抑制绦虫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服后不易吸收,肠道中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虫体头在肠被消化溶解。

5.甲苯咪唑

为广谱驱虫药物,服药后能排出完整虫体,多数能找到绦虫头,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对孕妇可能有致畸作用,故需用。

预后预防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

预防:大力展卫生宣教,不吃生肉,坚持生熟刀具分。严格执肉类检疫,止带囊尾蚴的牛肉上市。冷藏牛肉应在-23~-22℃保持10 天才能保杀死肉中的囊尾蚴。加强人粪管理,防止人粪污染牧场、饲料及水源。在流区普查普治患者。过上述综措施,牛带绦虫病将得到控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风寒感冒

下一篇 蜻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