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
汉语词语
基本介绍
【拼音】fánzào
【英译】[Befidgety;Beagitated]
【基本解释】
烦闷焦躁
详细解释
含义
心中烦闷不安,急躁易怒,甚则手足动作及行为举止躁动不宁的表现。
出处
1.烦闷急躁。
《易·系辞下》“躁人之辞多”唐孔颖达疏:“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宋范仲淹《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初谒语》:“若因欲速而至烦躁,反是累心。”茅盾《子夜》十四:“吴荪甫忽然烦躁起来,用劲地摇一摇头。”
《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烦躁》:“伤损之证,烦躁而面赤,口乾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者,宜用当归补血汤。”
现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书:李森祥的《台阶》第29段中。
示例: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中医学名词
概念阐释
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烦与躁常并称,但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余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这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证。
若烦而身冷,手足作无意识动作,形倦神疲,口乾不饮,脉细弱,称为“躁烦”,是虚阳扰动,属虚寒证。
相关文献
证名。心烦躁动之证。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燥也。”若先躁后烦,则称为躁烦。烦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汗,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温热病表里俱实,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选用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承气汤、三黄石膏汤等方(见《伤寒绪论·烦躁》)。内伤因脏腑实热而致烦躁者,治宜清热泻火。《张氏医通·神志门》:“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
烦躁的调整方法
1.转移注意力
出现不良情绪,是因为存在现实的刺激,从而导致我们心情烦躁、精神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当出现不良情绪时,不要让自己沉溺于刺激事件之中,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你不再去注意刺激事件,那么你的情绪也就会慢慢的放松与调整了。
2.倾诉心理困扰
每一个人都会有情绪,情绪也会有上下波动,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如果持续的情绪烦躁、低落,那么就要试着去调整。问渠心理网提醒你,当不良情绪无法摆脱时,可以试着寻找心理支持,如找个人倾诉你的心理困扰,将你的不良情绪都宣泄出来,那么你的情绪就能调整过来。
3.积极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在自我调整不良情绪时,是非常有效果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快速的好起来,人们常说“阿Q精神胜利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