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莱姆病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硬蜱虫叮咬人传播,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中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膜炎、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
目录

流行病学

传染性

莱姆病具有传染性。

传染源

齿动物、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及患者为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本病要通过硬蜱的叮刺吸传播。硬蜱为要传播媒介,我国要是全沟硬蜱和噬群硬蜱。

发病率

人群感染率林区为5%~10%、平原地区在5%以下。

好发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差异。

2、好发于林业工人、山区居民和各类野外工作者。

好发地区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黑龙江新疆、吉林及河南等省区有本病流

好发季

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候温和的夏季,6~10月高发,以6月最高。

疾病病因

总述

莱姆病可因硬蜱叮咬感染伯氏疏螺旋体而起。蜱叮咬人体时,病原体进入宿皮肤,3~32天可向外周迁延,并淋巴或液蔓延到其他部位皮肤及器官。本病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可由伯氏疏螺旋体的蛋白抗原和脂多糖导致局部损伤、病原体菌株的异质性及免疫损伤等多种机制起。

主要症状

总述

莱姆病莱姆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是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反应为的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综征。潜伏期为3~32天,平均为7天,要特征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据病程过可分为三期,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一期为局部损害期,要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播感染期,患者可在数周或数月发生间歇性症状;三期为持续性感染期,即晚期感染,多是在疾病发生一年后始。患者可仅有一种病期,也可同时具有三个病期。

1、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

(1)皮肤损害

特征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MC)。皮损起初为充性红斑,之后由中逐渐向四周呈环扩大,直径8~52mm,边缘色鲜红而中色淡,扁平或略隆起,表面光滑,偶有鳞屑。可有轻度灼热和瘙痒感。皮疹中有时呈深色红斑、水痘或坏死。EMC不仅出现在蝉虫叮咬处,全身各部位的皮肤均可发生,多见于腋下、大腿、部和沟等部位。皮损一般在3~4周消退。

(2)其他症状

皮损初发时常伴发热寒战咽痛、刺激性咳嗽恶心呕吐、倦怠、痛、关节痛等。少数还可有结膜炎虹膜炎或全眼炎、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睾丸肿大等表现。早期症状治疗也可在几周好转或消失。

2、第二期(播感染期)

多在发病2~4周后出现,要表现为神经心血管系统损害。

(1)神经系统症状

本期可出现明显的膜炎、炎、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颅神经炎、运动及感觉性神经炎以及脊髓炎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病变可反复发作,偶可发展为痴呆及人格障碍,发生率约15%~20%。

膜炎:可出现头痛呕吐、眼球痛、颈强直膜刺激征表现。

炎:可出现异常兴奋、睡眠障碍、谵妄电图异常等。约⅓患者可出现明显的症状

神经炎:面神经损害最为常见,表现为面不完全麻痹,麻木或刺痛,但无明显的感觉障碍,在青少年多可完全恢复,中、老年常出现后遗症。有时眼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及周围神经也可受损。

(2)环系统症状

约8%患者在皮肤病变后3~10周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炎、心包炎及室功能障碍等心血管系统损害。要表现为急性发病、前区疼痛、呼吸短促、胸痛音低钝、动过速等,严重者可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肌病功能不全。心脏损害一般持续数日至6周,但可反复发作。

3、第三期(持续感染期)

此期以关节损害为要表现特点。60%的患者在发病几周至2年出现关节病变。膝、和肘等大关节受累多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关节炎,出现关节肉僵硬、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可伴随体温升高和中毒症状等。

并发症

随着病期的发展,莱姆病起多器官、多系统损害,除前述典型症状表现,有时患者还可出现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眼病、先天性感染等病变。

1、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

多在病变晚期出现,要见于老年妇女前或小腿皮肤,初期表现为皮肤微红,数年后出现皮肤萎缩硬化

2、眼病

多见于第二、三期患者。常见病变有间质性角膜炎、弥漫性炎、缺性视神经病、神经炎、正常颅压或假脑瘤视盘水肿、皮质性盲和眼的运动性麻痹

3、先天感染

莱姆病有时可通过母婴传播起先天性感染,导致婴儿出现并指畸先天性心脏病、皮质性失明、早产死胎或皮疹等不良结局。

临床检查

预计检查

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红斑、头痛、乏力、关节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常规、沉检查、病原检查、检查、病理检查、电图、X线检查等,以详细明确诊断,并判断病变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

医生在询问一般情况后,会进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

1、视诊

首先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之后会对检查皮肤有无损害,同时注意皮损的态、大小、数色、分布情况等。

2、触诊

需对身体多个器官、系统进检查,以了解皮肤有无触痛、皮损质地,淋巴结有无肿大,关节有无异常,是否存在颈强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等,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价值。

3、听诊

医生有时会对心脏部位进听诊,以明确是否存在异常音、心脏杂音等表现,从而判断是否存心脏损害。

4、其他

有时还会进视力检查、听力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要包括常规、沉检查。一般外周白细胞总数正常,偶有白细胞升高伴核左移,沉常增快。

2、病原检查

(1)伯氏疏螺旋体检查:取患者病损皮肤、滑膜液、淋巴结液等标本,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银染色镜检查发生伯氏疏螺旋体即可诊断,但检出率低。还可用游走性红斑周围皮肤培养分离螺旋体,阳性即可诊断,但培养约需1~2个月。

(2)PCR(聚酶链反应)检测:用此法可检测液及其他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D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常皮肤和尿标本的检出率高于液。

3、检查

常用两步检测法,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为阳性或可疑阳性的清,用免疫印迹法进核实诊断。两部检测法增加了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可减少ELISA法假阳性结果的影响。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清或液中的特异性抗体,要用于初筛检查。特异性1gM抗体多在游走红斑发生后2~4周出现,6~8周达高峰,4~6个月降至正常水平;特异性1gG抗体多在病后6~8周始升高,4~6个月达高峰,持续至数年以上。

(2)免疫印迹法检测清或液中的特异性抗体:用于ELISA法筛查结果可疑者,常作为确诊试验。

影像检查

存在关节病变者可能需X线检查来观察关节病变情况。

病理检查

有时医生会在皮损部位取少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组织病理的变化明确病变的性质,对疾病的诊断和鉴也有一定意义。

其他检查

必要时会进电图、电图检查,有助于判断并评估心脏及颅脑病变情况。

鉴别诊断

诊断原则

据患者疫区旅居史、蜱虫叮咬史和莱姆病患者、患畜密切接触史,慢性游走性红斑、发热头痛、乏力,关节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损害等临床表现,再结常规、病原检查、检查、病理检查等多项助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咬热、恙虫病湿病等疾病相鉴

诊断

1、咬热

发热斑疹、多发性关节炎,心脏受累等临床表现易与本病混淆,但咬热可有或其他动物咬伤史,培养小螺菌阳性,并可检出特异性抗体,有助于与莱姆病

2、恙虫病

恙螨叮咬处皮肤焦痂、溃疡,周围有红晕等特征表现,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通过检测可以进

3、湿病

可有发热、环红斑、关节炎及心脏受累等临床表现,但化验检查抗溶血性链球菌“O”抗体、C反应蛋白阳性,并可分离出特异性细菌,有助于鉴

4、其他

必要时还需与多性红斑、梅毒、病毒性炎、膜炎、神经炎及皮肤真菌感染等相鉴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尽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是莱姆病要的治疗措施。此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医生还会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可减轻症状,缓解不适。

对症治疗

1、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

2、对于有发热、皮损部位有疼痛者,可适当应用解热止痛

3、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适当应用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4、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应用起搏器治疗。

5、存在关节损伤者,应避免关节注射治疗。

药物治疗

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既可使典型的游走性红斑迅速消失,也可以防止后期炎、膜炎或复发性关节炎等病变的出现。通常医生会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态、疾病发展情况等选择适的药物进治疗。常用抗生素类药物,如强力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G、头孢松、头孢氨噻等。

药品

强力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G、头孢松、头孢氨噻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案 、医保政策等有

预后措施

一般预后

本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通常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若治疗不及时,病情加重,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系统出现严重损害,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危害性

1、本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2、本病可起皮肤出现红斑等皮肤损害,若位于暴部位可影响外貌美观。

3、随着病情发展,莱姆病关节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发生严重损害,影响机体健康。

治愈性

过规范、理、积极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痊愈。

治愈率

前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后遗症

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莱姆病后综征(又称慢性莱姆病),可在治疗后持续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日常管理

总述

日常注意个人和居住环境的卫生、清洁,理作息,充分休息,同时积极配医生治疗,遵医嘱定期复查。

理护理

1、理特征

由于疾病会起多种不适症状,且患者通常对疾病不甚了解,可能会过度担忧,容易使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通过听音乐、步等法缓解不良情绪,还可与医生交流,了解疾病的相知识和治疗法,树立治疗信,积极配医生治疗。

(2)家属也应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支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平稳态。

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习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不擅自调整药物量和停药。

2、本病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疗,部分患者在应用青霉素时可能会出现赫氏反应,即药物治疗后半小时至4小时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呼吸加快、原有症状加重等局部或全身反应。因此用药后如有异常应立刻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处理,防止不良情况发生。

生活管理

1、保持休息环境安静、舒适、干净、卫生。

2、注意皮肤保护,避免搔抓皮肤,以防皮肤损伤继发感染

3、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床单、衣物。

4、规律作息,保睡眠充足,避免夜。

5、劳逸结,病情允许时适当进活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但注意避免劳累。

6、病情严重患者最好有专人陪护,以防跌伤等不良情况发生。

复诊须知

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查时可携带相就诊病例和近期相检查结果,以便医生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必要时对治疗案进调整,以促进机体康复。

特殊护理

被蜱虫叮咬时,不要强拔出,以防蜱的器残留在皮肤,可用烟头或熏香点灼蜱体,也可使用细头的镊子夹住蜱虫的头部,将其直立后再缓慢的拔出,若器残留在皮肤,可用针挑出,之后使用碘酒消毒,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

饮食调理

本病通常无需特殊的饮食护理,但日常理膳食,保能量和蛋白质、维生素养物质的充分摄入,少吃刺激性食物,对促进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饮食建议

1、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最好三餐定时,必要时可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所需。

2、适当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食、蛋类、牛奶等。

3、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大便通畅,可促进机体代谢,有利于机体恢复。

饮食

1、避免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2、限制烟摄入。

3、避免暴饮暴食,以防加重肠负担,影响机体恢复。

预防措施

注意生活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定期除虫,被叮咬后及时进消毒,有助于预防莱姆病的发生。

1、及时清除房屋周围的杂草和枯,防止蜱类滋生。

2、进入森林、草地等疫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可扎紧裤脚、袖、领或穿防护服等。

3、外出游玩时可在裸部位搽防蚊油或全身喷洒驱蜱,防止蜱虫叮咬。

4、对家养宠物进定期驱虫,防止宠物身上寄生蜱虫。

5、被蜱虫叮咬后及时使用碘酒消毒。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持续存在且不得增大的环状红斑

2、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倦怠、痛等全身不适;

3、伴睡眠障碍;

4、伴面部麻木或刺痛;

5、伴前区疼痛和、胸痛、呼吸短促;

6、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7、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医生可据自身情况及时去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神经科或心血科等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体格检查,穿宽松衣物便于医生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历,请携带相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不适症状?这些症状适出现的?

2、近期这些症状有减轻或加重吗?

3、近期有过旅游或外出游玩历吗?

4、之前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5、您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是否会长时间在森林等户外活动?

6、您出现症状之前有被虫子叮咬过吗?

7、您使用过药物吗?何种药?效果如何?

8、近期有接触过患病宠物或家畜吗?

9、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有进治疗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患病的原因有哪些?

2、病情严重吗?有没有生命危险?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需要如何治疗?

5、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平时有要注意什么?

8、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一篇 铅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