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隔蒜灸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灸肿令消法,取独头蒜,横厚一分,肿头上。上置艾柱,灸至痛者不痛。要用于疮疡肿胀肿毒、痨、中积块、蛇蝎毒虫所伤。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而隔蒜灸,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要》。古人要用于治疗,宋代医家陈言在所三因极一病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
目录

概述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而隔蒜灸,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要》。古人要用于治疗,宋代医家陈言在所三因极一病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头也……大蒜切成,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结核及皮肤病

操作方法

分隔蒜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用针在蒜中间刺数孔。放于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饼,大小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主治病证

多用于、疮、疖、中积块等。近年来还用于结核等的助治疗。

注意事项

1、隔蒜灸用的蒜应选用新鲜的老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蒜或嫩蒜。

2、蒜的厚薄,宜椐部位和病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蒜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蒜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