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
疾病概述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式菌所感染的疾病,是人畜共有的传染病,但人不会将此细菌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动物也不会传给人或动物,主要以东南亚、大洋洲北部等热带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类鼻疽病主要的传染途径,是由于皮肤伤口接触到收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但也可能经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尘土而受感染。类鼻疽主要侵犯的器官是肺部,常造成肺炎、肺部空洞,也可能侵犯肝、脾、肾、皮肤等器官,其临床症状表现差异很大,从不显性感染到致命率极高的败血病都有可能;其他的临床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咳嗽、血痰、下痢、出血斑等。
疾病病因
发病原因
该病病原体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本菌于1912年首先被Whitmori和Krishnaswami在仰光确定。因其形态与培养特性类似鼻疽杆菌,血清学上又有明显交叉,当时将其命名为类鼻疽杆菌(seudomonas psedomallei)1921年又将其改名为惠特莫尔杆菌(hitmore’s baciilus)于1957年易属,改名为类鼻疽假单胞菌。1993年国际上根据其新发现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定名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因国内广泛使用类鼻疽杆菌,所以本节仍用此简称。类鼻疽杆菌为短而直的中等大革兰阴性球杆菌,长1~2μm,宽0.5~0.8μm,多单在,偶成对或丛集,不形成荚膜及芽孢。一端有三根以上鞭毛,故运动活泼。普通染色常见两极浓染,用感染脏器样品制备的压印片染色时,可见菌体周围有不着色的白圈,即所谓伪荚膜。本菌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甘油可促进生长。在4%甘油营养琼脂上培养24h,形成正圆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后变为粗糙型,表面出现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本菌生化反应特性活泼,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左旋核糖及蔗糖等,产酸不产气,但不分解左旋木糖。其与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鉴别见表1。
该菌含有两种主要抗原,一为特异性耐热多糖抗原,另一为与鼻疽杆菌相同的不耐热蛋白质共同抗原;其次还有鞭毛抗原。根据其不耐热抗原的有无,又可分为两个血清型:Ⅰ型菌具有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抗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Ⅱ型菌只有耐热抗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类鼻疽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存活27天,尿液中17天,腐败尸体中8天,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来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据国内广州观察该菌在约含40%水的土壤中经726天仍存活。加热56℃,10min可将其杀死,各种消毒剂常用浓度迅速杀灭本菌,但苯酚和甲酚皂溶液的杀菌效果不理想。一般选用5%的氯胺T(hloramines-T)为常规的消毒剂。
发病机制
类鼻疽杆菌具有几种毒力:一为不耐热的外毒素,包括坏死性毒素与致死性毒素;二为耐热的内毒素及几种组织溶解酶,这些毒力在发病中的真正作用尚不明。据Clara人工感染九只猴子试验,接种量为1.3×102~3.7×103个细菌,仅两只猴子发病死亡。因而可见,并非每个受染者均能发展为败血型类鼻疽。现已查明约70%发展为败血型者,病前多有糖尿病、肾病、结核病、吸毒或酗酒者,这些消耗性疾病也能使亚临床型感染者转为败血型。提示免疫功能缺陷(包括艾滋病)是败血型类鼻疽发生的基础。急性败血型类鼻疽的致病菌可以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尤以肺、肝、脾和淋巴结最严重。肺部损害通常由于血行播散所致,有时亦可由于肺部吸入含致病菌的气溶胶而直接感染。病变主要为多发性小脓肿形成,脓肿内有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和大量致病菌,有时小脓肿融合成空洞可造成肺出血。慢性类鼻疽以肺部及淋巴结病变最突出,病灶呈现由中性粒细胞组成的中心坏死及周围肉芽肿混合而成,并可见巨细胞。病灶内致病菌稀少。
病原体
类鼻疽假单孢菌(Pseudomonaspseudomallei)为革兰阴性菌,大小12~20um04~05um,有端鞭毛6~8根。在血琼脂上生长良好,缓慢溶血。本菌能使包括海洋动物在内的哺乳动物以及某些鸟类。实验动物中的金黄地鼠和豚鼠敏感,小白鼠不敏感。本菌外毒素为坏死毒素,内毒素具有免疫原性,其毒素可能是一种酶的作用。本菌有两种类型的抗原,1型具有耐热及不耐热抗原,主要存在于亚洲。2型仅具有不耐热抗原,主要存在于澳洲和非洲。国内间的交往频繁,该病自然疫源地分布面有扩大的趋势。
储存宿主
类鼻菌假单孢菌侵袭动物的范围极其广泛。野鼠、家鼠、豚鼠、兔、猫、狗、绵羊、猪、野山羊、家山羊、牛、马非人灵长类,骆驼、树袋鼠和鹦鹉都可以自然感染。家畜中以猪和羊易感。细菌可随感染动物的迁移而扩散,并污染环境,形成新的疫源地。
传播途径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5天,“潜伏型类鼻疽”在感染后数月、数年,甚至长达20年后发病。
临床表现:
1、隐匿型:无任何症状,偶然在血清学检查或X线时发现感染病症。在流行区成年男性健康人群中阳性率约为6%~20%。
2、急性型:最严重类型,约占60%。是由于破损的皮肤感染了病菌,形成皮肤结节,并发淋巴炎。患者常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同时出现肺、肝、脾及淋巴结炎症与脓肿形成的症状和体征。特别以肺脓肿最为多见,其他尚有腹痛、腹泻、黄疸、肝脾肿大及皮肤脓疱等。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败血症。当菌血症仅累及单个器官时,可发生非弥散性脓毒性感染。预后差,病情发展迅速,常不及治疗而死亡。
3、亚急性型:病程数星期至数月。多数是急性感染消退后而形成多处化脓性病灶的症状与体征。糖尿病、肾病、结核病、吸毒或酗酒者,这些消耗性疾病也能使亚临床型感染者转为败血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血清中可测出特异性抗体。除了糖尿病等诱因存在时,亚临床型患者一般不会发展为显性类鼻疽。
4、慢性型 病程达数年。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发生继发性化脓性病灶,溃破后造成瘘管,长期不愈。成为慢性型。典型病例以肺上叶空洞性病变(肺化脓症)为主,常被临床误诊为肺结核病。病人逐渐消瘦衰弱。
该病的分布有较严格的地区性,患者大多有接触受染史,对于任何不能解释的化脓性疾病(特别是空洞性肺部疾患)或发热性疾病,都应考虑有类鼻疽的可能。
疾病并发
检查化验
假鼻疽假单胞菌培养(该菌可在大多数实验室的培养基中生长,48~72小时可出结果)以及配对血清的血凝试验,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诊断。
(1)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只能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实用价值不大。近来将类鼻疽杆菌的外毒素连接于细胞,测其外毒素抗体作为现症感染的标志,提高此试验的临床价值。
(2)酶联免疫试验:Dharakul在包被抗原方面作了改进,使用DNA片段分子量为30×103、19×103,作抗原和抗抗原IgG和IgM等单克隆方面的提纯,其诊断有效率为85%以下,误诊率和漏诊率均在15%。国内陈光远等对此又作了改进,采用2000bp特异抗原作间接ELISA包被抗原的研究,结果其诊断有效率提高到98%,漏诊率为3。9%,误诊率仅为1%。并认为以前后2次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者为现症感染,下降者为既往感染。
(3)PCR技术,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等方法,目前较少应用。
取患者体液或血液,分离出类鼻疽杆菌培养。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甘油可促进生长。在4%甘油营养琼脂上培养24h,形成正圆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后变为粗糙型,表面出现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
3、细菌染色
普通染色常见两极浓染,用感染脏器样品制备的压印片染色时,可见菌体周围有不着色的白圈,即所谓伪荚膜。
4、血象
5、胸部X线或CT检查
鉴别诊断
该病临床症状复杂,易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败血症、骨髓炎混淆。
急性期鉴别诊断:与伤寒、疟疾、葡萄球菌败血症和葡萄球菌肺炎相鉴别。
疾病治疗
急性败血型
对败血型病例,抗生素不能作为主要药物,推荐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2~4g/d)作为首选药物或联合其他广谱青霉素类药物或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对该病治疗,国内推荐前三种抗生素较为妥当,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成人1~2g/d)静脉滴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成人3.2g,3~6次/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500~1000mg,3~4次/d)口服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奥格门汀)(成人375~750mg)口服或1.2g,3~4次/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上述药物疗程一般需30~90天。
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抗菌药物剂量是急性期的半量,但给药时间要更长些,并应根据抗菌药物的副作用,适当加以调整。
有脓肿者宜作外科切开引流,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器官。
临床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但近来发现类鼻疽杆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因而对败血型病例不能作为主要药物。
疾病预防
主要防止污染类鼻疽杆菌的水和土壤经皮肤、黏膜感染。在可疑染菌的尘土条件下工作,应戴好防护口罩。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彻底消毒。接触患者及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接触后应作皮肤消毒。疫源地应进行终末消毒,并须采取杀虫和灭鼠措施。对可疑受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周。从疫源地进口的动物应予以严格疫。变态反应检查可适用于马属动物检疫重要措施,即采用粗制类鼻疽菌素经亲和层析法提纯制品,给动物点眼后分泌脓性眼眵者,判为阳性反应。
疾病饮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