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赛纳森林病
疾病常识
简介
夸赛纳森林病于1957年被认识,当时印度卡纳他卡州希茂哥地区的森林野猴中存在着一种致死的动物流行病,此病和生活在森林边缘村民中的疾病暴发有关。因而有“猴病”之称,后来在夸赛纳分离到此病毒而得名。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5%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中医学 中医感染内科 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传染病科 寄生虫
治疗周期:1-3月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病因
发病原因
夸赛纳森林病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其抗原性与其他蜱媒黄病毒,特别是远东蜱媒脑炎的病毒,以及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相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取决于血管损害,血小板减少以及脑,肾,心内膜,心肌,胃和肠出血的程度,病毒主要侵犯血管和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均有充血,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组织充血,水肿,脑水肿可引起感觉改变,血管张力减退可导致虚脱和休克,肝脏库普弗细胞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主要是灭蜱、防蜱。除降低其将病毒传给人类的机会。
2、注射疫苗
接种注射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并发症
诊断方法
症状
常见症状:出血倾向 恶心 头痛 发烧 腹泻 呕吐 眩晕 淋巴结肿大 肌肉酸痛 震颤
潜伏期3~8天,突然起病,发热,头痛和严重肌肉疼痛,部分病人可出现衰竭,重者出现胃肠道紊乱和出血,全身性淋巴结病,支气管肺炎等,部分病人表现两期疾病过程,第二期特征为无热后的脑膜脑炎,表现为严重头痛,精神紊乱,颈项强直,剧烈震颤眩晕和异常神经反射。
检查
诊断鉴别
诊断
有发热,头痛,四肢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出血倾向,有口腔黏膜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结合流行季节及疫源地接触即可作初步临床诊断。
鉴别
治疗方案
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中医学 中医感染内科 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传染病科 寄生虫
治疗周期:1-3月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到目前为止,本病并无特效疗法。但是支持疗法和对症法还有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需要隔离病人,而且病人在恢复期要特别注意休息和饮食。
护理
一、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二、新鲜清淡饮食: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提倡多食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选择口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多喝酸奶,蘑菇汤,海带汤,黄花鱼汤。
三、少食发性、刺激食物:少吃牛羊肉,狗肉,鸡肉,鱼虾等发性食物。
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