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卡氏肺囊虫病

卡氏囊虫病(pneumocystosis)是卡氏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感染所起的一种原虫病。临床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发绀等。其病原特征为间质性肺炎,故称卡氏囊虫病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本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者,可视为一种机会性感染。自80年代发现本病在艾滋病患者中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以来,囊虫病......
目录

疾病别名

孢子虫病,卡氏孢子虫病,囊虫病,孢子虫性肺炎,卡氏囊虫性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

疾病代码

ICD:A07.8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描述

卡氏囊虫病(pneumocystosis)是卡氏囊虫(pneumocystiscarinii)感染所起的一种原虫病。临床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发绀等。其病原特征为间质性肺炎,故称卡氏囊虫病肺炎(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PCP)。本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者,可视为一种机会性感染。自80年代发现本病在艾滋病患者中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以来,囊虫病是PCP研究逐渐深入。

症状体征

有临床表现的感染,大致分两型。

1.流型 又称婴幼儿型。多见于低体重儿、养不良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隐匿起病,呼吸增快是最早出现的呼吸道症状,稍后有干咳呼吸困难翼扇动、发绀等征。未及时救治者病死率达50%。

2.发型 又称儿童-成人型。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起病急骤,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迅速出现,但少有啰音。病程短者可在4~8 天死亡。X 线胸部变化常迟于临床表现。如无特效治疗,无论成人或儿童,病死率高达90%~100%。两种类型部的X 线表现均呈弥漫性、双侧条索或斑点状阴影。肺炎底较少受累。可迅速发展致肺实变,实变病灶中常有广泛或局限的肿后小段不张。某些病例可见气胸胸水部结阴影等。动脉氧分压常低于10.7kPa(80mmHg),C02 分压正常或低下,动脉pH 常增高。

疾病病因

卡氏囊虫为真核微生物,要有两种态,即包囊与滋养体,包囊前期为两者之间的中间,其特征欠清。包囊呈,直径4~6μm,囊壁厚100~160nm,银染色时呈棕黑色、甲苯胺蓝染成紫蓝色。成熟后,囊胞质被吸收,含8 个囊小体,直径1~1.5μm,多性,膜薄,单核。包囊破裂后,囊小体释出,发育为滋养体,滋养体不着色,以二分裂法繁殖。在严重感染者常有大量滋养体。而包囊较少。包囊是重要的确诊依据。

由于其滋养体具有类似原虫的伪足结构,在真菌培养基中不能生长,而且对抗原虫药物敏感,因而一般认为属原虫、孢子虫纲。然其超微结构与真菌类似,其16s 核糖体RNA 以及线粒体DNA 的分子分析显示其种系发生上与酵母子囊菌紧密相线粒体DNA 核苷酸序列与真菌者的同种性(60%)超过与原虫的同源性(仅20%),故前认为应归属于真菌。虽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与吡咯类对其无效,但前国外已有抗真菌新药实在体外感染模型中能抑制其包囊壁β-葡聚糖的成,同时对其滋养体亦有活性。因此,于卡氏囊虫在生物分类上的地位仍有争议,但多数权威文献、教科书已将之归为真菌。

卡氏囊虫肺炎的病原是卡氏囊虫发滋养体与包囊要存于过去认为属于原虫最近有据其超微结构和对囊虫核糖体RNA种系发育分析认为:囊虫属真菌类PCP的要感染途径为空传播和体潜伏状态卡氏囊虫的激活宿对验的反应和免疫应答包括巨噬细胞吞噬卡氏囊虫气管周围和管区域淋巴细胞浸润Ⅱ型细胞增值局部及全身抗体增加等。

病理生理

健康人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在以下情况下可起显性感染。①早产儿或养不良的婴幼儿,多在出生后10~24 周发病;②先天性免疫缺陷,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两者兼有;③获得性免疫缺陷,多见于艾滋病病、淋巴和其他恶性肿、结缔组织疾病或器官移植而大量长期应用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治疗,均可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为诱发PCP 的重要原因。囊虫为致病力低、生长繁殖缓慢的寄生虫,在人体I 型上皮细胞表面黏附寄生,以渗液为养,呈潜在性感染。当宿免疫功能降低时,处于潜伏状态的原虫始大量繁殖,对上皮细胞造成直接损害,阻碍体交换。体积增大、呈样变。典型组织病变为间隙细胞浸润,在婴幼儿以浆细胞浸润为,儿童或成人则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亦可见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则很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间隙上皮细胞增生、增厚、部分落,可有透明膜成、间隙纤维化和水肿等。腔扩大,其充满沫样蜂窝状嘈伊红物质,含虫体及其崩解物和落的上皮细胞等。病理生理变化有低氧血症-动脉分压差(PaO2)增加、呼吸性碱中毒;弥力减损,提示毛细管阻滞(alveolar-capillary block);顺应性改变,活量降低。以上变化可能与表面活性物质系统的异常有气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fluid,BALF)分析显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组分降低而蛋白质增高。体外试验可见原虫抑制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组分的分泌。

诊断检查

诊断: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需进下列检查:

1.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多为(15~20)×109/L,分类正常或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加。

2.病原检查液检查最便、安全,可沉淀、涂后染色镜检。气管灌洗液或活检标本,查见卡氏囊虫滋养体和包囊可以确诊。近年各种染色法(如甲苯胺蓝染色法)及PCR技术等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出率。

实验室检查:

1.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多为(15~20)×109/L,分类正常或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加。

2.病原检查液检查最便、安全,可沉淀、涂后染色镜检。气管灌洗液或活检标本,查见卡氏囊虫滋养体和包囊可以确诊。近年各种染色法(如甲苯胺蓝染色法)及PCR技术等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出率。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病毒性肺炎、衣原体肺炎结核等鉴

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对有低氧血症和呼吸功能不全者,氧治疗和通气治疗是重要措施。以持续低流量吸氧为好。在病原治疗始后的72h ,应用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功能,降低病死率。

2.病原治疗 如在呼吸衰竭前进孢子虫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1)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是首选的抗囊虫药。甲氧苄啶(TMP)每天20mg/kg,磺胺甲噁唑(SMZ)每天100mg/kg,分2~4 次服。首加倍。一般疗程2 周,并发艾滋病者疗程3 周。如治疗1 周无效,可考虑换药(喷他脒)。

(2)喷他脒:要用于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治疗无效或对磺胺药过敏者。每天4mg/kg,注,2 周为一疗程。可有损害,骨髓抑制,糖等毒副反应。

(3)其他:可选用阿扎伐醌(atovaquone)、氨苯砜(dapsone,DDS)、α-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乙胺嘧啶加磺胺多辛、伯氨喹克林霉素等药。

并发症

并发症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病真菌感染虫病等。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未及时救治者病死率达50%,如无特效治疗,无论成人或儿童,病死率高达90%~100%。

预防:患者应予呼吸道隔离。改善病人的养状态,减少非必要的免疫抑制化疗、放疗。对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可采取药物预防。如复方磺胺甲唑,TMP 每天5mg/kg,SMZ 每天25mg/kg,分两次服,每周3 次,疗程5~18 个月。也可用喷他脒、胺苯砜等预防。前尚无疫苗可用。

流行病学

卡氏囊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带虫者及病人为传染源。健康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青刺尖

下一篇 夸赛纳森林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