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针灸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据这种规律,选择适当时间治疗疾病,可以获得较佳疗效。因此提出“因时施治”、“针灸”、“时给药”等。子午流注就是辨证针灸的一种具体操作法,它是依据经脉受自然界影响有时盛,有时衰并有一定规律而制定的。其含义就是说:人身之周流出入皆有定时,运用这种......
目录

基本概念

子午流注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中医张天人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应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照这个原则取,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周流的情况相配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

子 午 流 注

7:00 0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甲己临泣列缺后溪公孙
支沟商丘隐白中冲太溪
乙庚后溪公孙公孙
阳溪商阳委中通谷液门临泣大敦
丙辛公孙公孙照海
阴谷然谷劳宫太冲少泽灵道
丁壬公孙照海临泣列缺
阳陵泉侠溪中诸后溪少冲解溪大都
戊癸照海临泣列缺后溪
大陵厉兑二间
纳子法大肠胃虚解溪脾虚大都心虚少冲小肠虚后溪膀胱至阴
胃实厉兑实商丘小肠实小海膀胱京骨实涌泉
足三里冲阳太白门少府阳谷腕骨通谷京骨阴谷太溪
注明:每天干第一八法 ,第二为纳干法,此表最后三为纳子法

原理

有人以为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了,这是大谬。要知道卫之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说:“卫之一日夜分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卫之都有碰头的机会了么?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于二十四得二,那就是卫之在同一点相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而且天天都一样么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 其实他是把“误解做“放”的意思,以为经穴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其实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于该,和该的身体各部病,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时取此治病,效果最好(中有守时待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都配阴阳,“时”“日”天干也配阴阳.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和人体之是相应的,所以卫之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又有生克的系,相生,同才能相应而相克,异就不能相应而。所以十二“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相应,这条上的,只要“的五”和“时的五”相应,经气旺盛,这就“”了。但是为什么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阴阳生化万物,针灸治病完全是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周流的情况相配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系。南唐·何若愚着《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着《标幽赋》,有“一日取六十六之法阖,论其五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要》、《医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着“子午流注逐日时定歌诀”,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

古书注解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环,时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有十二:甲、乙、丙小肠、丁、戊、已、庚大肠、辛、壬膀胱、癸,余两三焦、包也。三焦乃阳之父,包乃阴之母,此二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之中,有井、荥、俞、,以配金、水、木、、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金而阳经,阴水而阳土。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千金》云:六阴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是也。故阳日,而后随也。阴日,而后随也。得时为之,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纳包。如甲日甲戌时,以井,至戊寅时正当俞,而又并过原,重见甲申时,三焦,荥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井,至己丑时当之俞,并过原,重见乙未时,纳包,乙属木,是以木生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也。何谓甲与己?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定穴歌

甲日戌时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注阳溪,壬午膀胱委中,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己丑太白太冲,辛卯渠是

癸已宫阴谷,乙未劳宫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昆仑上,甲辰阳陵泉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少冲,己酉大都土逢,辛亥太渊,癸丑复溜水通,

乙卯肝经,丁已包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二间迁,壬戌膀胱束骨,冲阳土必还原,

甲子是,丙寅小海安然,戊辰三焦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比,

丁丑时少海,己卯间使包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三焦,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道引

己亥阴陵泉,辛丑泽包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

三焦寄有阳池,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大肠庚戌池真,

子气三焦寄,井穴冲一金,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必然,丁卯俞穴门是,本水太溪原,

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边,辛未泽,癸酉中冲包连,

子午时安定,留传后莫忘言。

时刻与健康

中医张天人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最旺。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寅时 (3点至5点),最旺。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最旺。

辰时 (7点至9点),最旺。

巳时 (9点至11点),最旺。

午时 (11点至13点),最旺。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最旺。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最旺。

酉时 (17点至19点),最旺。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最旺。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最旺。

简易歌诀:寅时注入, 卯时大肠辰时, 巳小肠, 申属膀胱位, 戌时心包三焦, 子各定位。

发展历程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黄帝》中就已奠定,在中华民族传统医的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理论。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五腧开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首尾相衔的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奏、时相特性。子午流注抗癌疗法来源于这样的规律,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的调整患者,调理脏腑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进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的正常时间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灰头鹀

下一篇 柯萨奇病毒感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