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间插血吸虫病

间插吸虫病是由间插吸虫(schistosome intercalatum)寄生于肠道静所致的地寄生虫病。多数病人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者可有左髂骤起疼痛、腹痛腹泻间插吸虫病是由间插吸虫(schistosome intercalatum)寄生于肠道静所致的地寄生虫病。该虫成虫大小随宿而异,易与其他种吸虫混淆。雄虫长11.5~14.5mm,宽0.3~0.5mm;睾丸......
目录

间插血吸虫病

间插吸虫病是由间插吸虫(schistosome intercalatum)寄生于肠道静所致的地寄生虫病。

病因

发病原因

该虫成虫大小随宿而异,易与其他种吸虫混淆。雄虫长11.5~14.5mm,宽0.3~0.5mm;睾丸2~7个,4个多见,小棘自睾丸起分布于面、侧面,表皮有小结。雌虫长13~24mm,宽0.2~0.25mm,卵巢位于肠支之间,大都呈螺旋状扭子宫虫卵平均140μm×37μm,约有25%~60%的虫在感染后80天始产卵,最多每虫产卵122个。卵末端有棘,微弯,卵娄-尼染色反应阳性,卵壳耐酸染色阳性。以Bouin液固定,毛蚴中间凹陷呈眼镜玻璃状。尾蚴的腺分泌物呈颗粒线样。尾蚴吸盘后腺体的粘性分泌物使其出现聚集倾向。

病机

病机制与日本吸虫、曼氏吸虫病基本相同。一面进入人体的虫卵、尾蚴可对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另一面成熟虫卵中毛蚴排泌物(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在虫卵周围产生炎症反应。在虫卵周围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成虫卵肿,甚至脓肿

症状与诊断

多数病人感染后症状不明显。感染严重者可有左髂骤起疼痛。活检可见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脓肿成。直肠镜检查可发现直肠粘膜肠病变,直肠瓣附近黏膜充、肠壁发炎或有息肉成,患者可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大便及黏液,里急后重等。另一种为无炎症反应型,仅见粘膜增厚,有虫卵。

本病可据流资料(流于中非西部、扎伊尔、喀麦隆、加蓬等国)、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查找虫卵等诊断。

检查鉴别

检查

1、病原检查:在大便和直肠黏膜中找到典型的虫卵即可确诊,或粪便孵化可检出毛蚴也可确诊。虫卵耐酸染色阳性反应。虫卵的毛蚴呈眼镜玻璃状是其特色。

2、Ziehl-Neelsen染色法:间插吸虫的卵壳可染成红色

3、清检查:间插吸虫的清的反应较弱,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阳性率高。

4、助检查:活检可见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脓肿成。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瓣附近黏膜充、肠壁发炎或有息肉成。

湄公吸虫病应与伤寒、阿米巴病、粟粒性结核、病毒性炎、痢疾、门性及坏死后硬化相鉴

急性吸虫病有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脓肿、粟粒性结核等。急性吸虫病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是与上述疾病鉴的重要依据。

慢性吸虫病肿大型应与无黄疸病毒性炎鉴。后者食欲减退、乏力、区疼痛与功能减损均较明显。病毒性炎做清检查可有病毒抗原阳性。

病原检查易与阿米巴原虫性痢疾,慢性菌痢鉴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

据临床症状可已初步鉴晚期吸虫病与门性及坏死后硬化。晚期吸虫病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肝掌较少见,有肿大,且有慢性腹泻便血史。但仍需依赖多次病原与免疫试验检查才能确切鉴

并发症

1、纤维化并发症 晚期吸虫病患者并发食管下段或张者占2/3以上,张静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者占16.5%~31.6%,是吸虫病性纤维化的要并发症,临床症状为大量呕血与黑粪,可压下降与休克,病死率约15%,约半数患者有反复多次大出史,上消化道大量出后可出现腹水或并发脑病脑病在晚期吸虫病较门性与坏死后硬化为少,国报道占1.6%~5.4%,其病程也较长,此外,晚期吸虫病腹水型并发原发性腹膜炎与革兰阴性杆菌血症者也不少见。

2、肠道并发症 流区患者的被切除阑尾标本中找到吸虫卵者可高达31%,常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诱因,而且阑尾较易穿破,可并发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

吸虫病起的严重结肠病变所到的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位于乙状结肠直肠为多,此外,肠系膜网膜病变可粘连成团,块,吸虫病患者结肠肿可并发结肠癌,患者年龄较轻,大多为腺癌,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用药治疗

(一)治疗

吡喹酮治疗间插吸虫感染疗效优异。量为30mg/kg,4小时1次,共2次。也可用尼立达唑,每日25mg/kg,分2次服,连服7天。

(二)预后

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对于有严重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感染人群、动物。在流区进普查普治;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清除容易滋生螺累的环境;妥善处理患病人群、动物的排泄物,以免污染水源;个人防护面,应避免接触疫水,难以避免接触疫水时应穿长统靴,对于接触了疫水者应及时服用预防性药物,如青蒿琥酯。

据流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患者,病畜为重点,结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性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在流区进普查,对患者与病牛进大规模同步治疗,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吸虫病流,可使患者数大幅度下降,这是整个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湖沼地区与山区过连续3年后将有显著成效,耕牛吸虫病可采用硝硫氰胺混悬液1.5~2 mg/kg体重,一次静注射有良好疗效。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前首先应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规划的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如土埋法等,在湖沼地区可采用筑坝,围垦,种植的法,在居民点周围建立防螺带等,化灭螺可结物理灭螺进,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药物,并可制成缓释,延长其灭螺的效果,但前大多数灭螺虽然对农作物与人畜无害,但对类有毒,应防止其水源污染。

粪便管理: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并过处理使之无害化,如采取粪尿1∶5混后密封,沉淀发酵,夏季贮存3~5 天,冬季7~10天,可杀死吸虫卵,此外,在农村采用沼粪池,应大力推广。

水源管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提倡用清洁水,或将河水贮存3天后使用,必要时用含氯石灰,每担水(约50kg)加1g,消毒15min后即可使用。

3、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

(1)键在于宣传教育,导人们重视自我保护,在流区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例如严儿童在河沟中戏水,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打湖草等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氯硝柳胺(2%)和松节油制成防护,有杀死尾蚴作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衣裤对尾蚴也有预防作用。

(2)预防性服药: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artemether)和青蒿琥酯(artesunate)能杀灭5~21天的吸虫童虫,蒿甲醚用法:在接触疫水后15天服用1次蒿甲醚(每次6mg/kg),以后1次/15 天,连服4~10次,青蒿琥酯用法:在接触疫水后7天服用1次青蒿琥酯(每次6mg/kg),以后1次/周,连服8~15次,可有效地预防吸虫感染,据1996~1998年间曾在江西安徽,湖北三省推广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服药近20万人群,其保护率达88.2%~100%;蒿甲醚也曾在上述地区应用2000多人(1994~1996),其保护率也达60%~100%。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针麻

下一篇 青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